今日汇率 - 纽币/人民币:4.8393
(2017年3月24日)
我愿与你携手终老新西兰,赏夕阳,看银河。新西兰的老年人,活的更加自在,更加自我。不用为医疗而发愁,领政府的养老金,不用为孩子的就业担心,真正的为自己而活,无畏死亡的到来。移民新西兰,你为的不仅是一张“永久回头签”贴纸,或许你也根本不在乎这里的福利补贴,新西兰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让你获得“新生”,你说,早点退休好啊,这样就可以享受生活,与其一直坐等“被退休”,还不如在自己各方面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来到新西兰,用退休的心态去经营你的生意,去享受惬意悠闲的生活。回复“微信号+姓名”,我们为您谋划属于您的移民之路。
——新西兰商业移民
来源:新西兰月野兔
公众号ID:kittyliubr
这样的路边教堂及墓碑随处可见
死亡意味着毁灭?
死亡意味着解脱?
谈到死亡就会招来不幸?
在西方现代文明中,不论是宗教的教义,抑或渐趋成熟的死亡教育学,都清楚地告诉人们:死亡并非终结。
我们在路边的教堂及墓碑旁散步
在新西兰,你们也许要作好这样的心理准备,在任意一个普普通通的居民区都能遇见墓园,通常是墓园的一侧建有联排公寓,另一侧则是马路或停车场。
居民敞开门或推开窗便能看到墓地,这里的居民和逝者朝夕相处,墓园内绿草如茵,鲜花触目皆是,壮硕的树木硕果累累。
这是我和高林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这让人不禁想起电影爱在三部曲之一的《爱在黎明破晓前》,赛琳和杰西徜徉在奥地利街头的无名墓地中,赛琳在一块墓碑前停下说:“噢,她还在这呢。这块墓碑我印象最深,她死的时候才十三岁。这块墓碑对我很有意义,因为我第一次见到的时候年纪正相仿,现在我已经成长十岁,而她依然……是十三岁吧,我猜。 ”她对杰西说着,一只野兔子在他们的脚下跑过。
这一幕给我的印象深刻,我和高林在夜深人静之时的广州家中观赏这部著名影片,看到这对在静谧墓园里谈天说地的男女竟然生出向往之情。
中国的墓地一般都建在远离人群的郊野,充满着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阴森气息,没有人愿意在墓地里漫步闲谈,更没有人愿意坐在墓园的长凳上阅读诗词,与墓地比邻而居在中国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在中国,老人们对养生保健资讯的迷信及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究其原因有:
♦ 中国老人大多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他们把养生保健看作他们这个年纪唯一尚可控可实行之事;
♦ 中国的死亡教育几乎为零,人们忌讳谈论死亡;
我们缺乏可以支撑精神力量的宗教信仰,以至于我们对自己及亲人的濒临死亡表现得束手无策,我们把艾滋病患者和癌症患者甚至年老体衰者看作是已经死去的人,这与人们对年轻、性和权力的迷恋是相对应的。
我曾在新西兰的一个小镇上目睹过一场葬礼,人们穿着端庄的黑色礼服,围绕着棕色的棺木缓缓步出一栋石砌教堂的大门,牧师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包括我们在内的游人看见送别的队伍出来不禁迟疑着停下来让他们先行通过,此时,队伍中的乐师刚好结束了一首乐曲的演奏,我和高林怎么也想不到他们接下来演奏的竟然是《欢乐颂》。
对的,就是那首耳熟能详的3 3 4 5~5 4 3 2~1 1 2 3~3 2 2~我看到送别的人们有着清亮眼睛,他们轻拍双手,低吟浅唱,这首旋律跳跃、歌词欢乐的歌曲在空中久久荡漾。
这一幕在雨后的下午让人感到有点儿亦幻亦真,直到逝者被送上一辆黑色轿车,人们颔首挥手含笑与之告别,我们一家方才如梦初醒般继续向前走去,被雨水洗刷过的道路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我在微信群里说起这样的葬礼,一位在新西兰的基督徒告诉我,教会的牧师并不主张葬礼办得很悲伤,因为,基督徒相信死亡是“歇了地上的劳苦”,另一名群友则告诉我西方人在葬礼上讲个小笑话也是非常平常的。
在新西兰,临终关怀服务为人们提供实际和情感的照顾,让临终者感受到爱和关怀,更重要的,新西兰人深知死亡和生命的意义,在精神上战胜对死亡的无知与恐惧,真正做到坦然面对死亡和了解死亡。
死亡教育在孩提时期便已展开,藉着动、植物诞生,成长及死亡的过程教育孩子所有生命均会死亡,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就像春夏秋冬的更迭,花开花落的代谢一样,是整个宇宙运行中的一个短暂的瞬间。
在这一个短暂的瞬间,我们当然不能在临终的那一刻才懂得珍惜生命——
在当下做取悦自我的事,做最有意义的事;
凝视身边的所爱之人,在对他发脾气,对他恶言相向时,想像一下,最终他会离你而去。
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活着的时候对死亡作充分的准备,才会开始思考生命,随时随地抚心自问是不是已经尽力走好这一段人生旅程。
将每一天当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去过——向死而生。
月野兔本人
微信:kittyliubr
打动你的人群
长按二维码关注
月野兔本人以独有的敏感触角感受中新两国的生活差异、文化碰撞、思想交流,坚持撰写既实用,又有趣,又能让读者产生感情共鸣的清新好文。
让月野兔本人与你们在一起,每天成长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