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教育』逼疯的家长 | 一场来自上海外公和悉尼妈妈的隔空对峙。。

2017年09月06日 澳洲新鲜事


你们知道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吗?

小编承认自己文化积淀不够,到现在脑子里能把作品和诗人对上号的,还是只有 "床前明月光" 的李白和 "一览众山小" 的杜甫。。

要是平时拿这问题当个段子来问问,不会也就不会了,谁也不会care。可是,当这道题答对与否事关全家人的体面时,想必就没那么容易能看得开了。

毕竟,中国人活得就是一个『体面』

近日,一篇名为『牛蛙之殇』的文章在各个社交媒体悄然火了起来,作者是上海一位68岁的退休老教授。这道 "唐宋八大家小学入学考题" 的事儿就是这篇文章里提到的,作者刚满6岁的小外孙在30岁左右、一脸严酷的面试官面前,因为答不出这题一时失声大哭,看见孩子哭了面试官只不屑一顾的嘟囔了一句:" 怎么还哭了?简直是个逼子。" 可能面试官见过太多崩溃的孩子了吧。


牛蛙之殇

图片源自网络

我今年68岁。


在国家级研究所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奋斗了一辈子,也倔强了一辈子,素不服老!

 

但刚刚,在我6岁外孙身上,全家人一场耗费3年的 "牛蛙战争",以失败告终。

 

现在,我觉得不止我的脸上、心上,连这些文字的样子,都长满了苔藓与皱纹。

 

尤其当时从医院回来,看着才6岁大的外孙,仿佛天真的眼里也长满了褶皱的血丝。

 

他患上了抽动症,全名叫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虽不严重,却很难治愈。这次去复查,孩子没有明显好转,依然不由自主地挑眉毛、眨眼、乱蹬腿。医生说只能从心理着手,开点药便让回了。

 

作为家长,我们在过去的教育中,总告诉他不要乱动,要乖乖的坐好写字、看书……现在他这样的抽动,岂不是潜意识里的反抗?

大概三年前,我的爱孙还是3岁的年龄,懵懂无知,被我,还有他的父母推向了 "求知若渴",开始备考上海四大民办小学的招生考试。

 

是的,提前三年。

 

只因在上海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是牛蛙,若没考上,是青蛙。为了备战 "幼升小",往往从3岁开始,就被家长打鸡血,以便赢得这场 "牛蛙战争"。

 

这四大民办小学,就像上海滩时期的四大家族,处于金字塔顶端,是所有家庭挤破头的地方。


孩子的妈妈,我女儿,公务员干了十多年。希望外孙按照著名民办小学 —— 著名民办初中 —— 著名公立高中 —— 清华北大交大复旦和海外常青藤的“牛蛙”式路线成长,也是她在孩子刚3岁时,便开始了“牛蛙模式”的计划,率先狠下心来让孩子放下口里的咿咿呀呀,而步入各种培训机构开始念起ABC。

 

孩子爸,我女婿,中学起就在国外生活读书,算个海归。关于孩子的教育,他没有我女儿那么激进,却也不怎么太管细节。起初他对“牛蛙模式”的教育心里存疑,但也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法和说服妻子的理由,所以也不置可否默许了这种“操作”。

 

我本人,之前在科学院研究院担任教授,退休后唯一一件工作就是陪外孙成长。因像我们这样家庭,第三代能否成才,决定着我们这一辈或者我女婿女儿这一辈,我们所奋斗来的社会地位与资源阶层,能否得到很好的传承。很不幸,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外孙的教育问题上,我选择站在女儿这一边。

 

我搞了一辈子研究,做了一辈子学术,我不迷恋权贵,也不迷恋钱财,但有一点是我所始终秉持不弃的,那就是家学。

 

我曾做过一个社会研究:在近百个中产家庭里,往上翻三代,虽然绝大部分都是农民,但却都是比较有文化积累与文化觉醒意识的农民,唯一的区别就是底子的薄厚而已。有句土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虽然历史中也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但不幸的是,前者是注定,后者是宿命。

 

比如众所周知的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有极其深厚的家学背景: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自不必说,林徽因的父亲曾在民国时期担任过政治部部长、北京国务院参事、司法总长等要职,还创办过学校。

 

就连现在很火的年轻人高晓松,都有一群搞科研、毕业清华的亲戚。

 

这就是社会精英阶层的传承总规律。

今年高考时,我看到北京的状元说了这样一段话:" 如今中国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属于中产阶级的孩子,而且还生在大城市,所以教育资源上享受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就决定了我能比农村孩子走很多捷径……"

 

我惊叹于这个学生睿智,在小小年龄就已经懂得了我用了半辈子才看穿的本质。我也恐惧与他的早熟,这种意识的萌发,预示着未来的两极分化已是大势所趋。

 

这就是我忍痛割爱,支持小外孙走上 "牛蛙道路" 的原因。我知道这样会让他丧失可爱,但我宁愿他失去可爱,变得可憎,但也不能让他长大后变的可贱。

 

这三年,我们整个家庭的精力都在这个小娃娃身上。我不知道他的小小脑袋能装多少东西,但他的每一天,都被我们特别是孩子她妈用各种跨年龄层的知识填满了。我女儿对孩子的每一天每一周每个月,都设置着不同的考核,她将这叫KPI,她要求孩子记的第一个单词就是 "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

 

她说这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

 

早在之前上幼儿园时,孩子他妈妈便主张让孩子去私立幼儿园,认为起码等到上小学时,孩子能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好背景,更具竞争力。

 

而孩子爸的意思是希望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别给孩子太大压力,让他尽情地去学他喜欢的足球。等到初中在计较学校好坏。女儿一听就炸了,立马反驳道:" 这是逃避,而不是从根上解决问题,如果现在去一般的公立幼儿园和小学,小初升根本没有机会去好的学校!"

 

我知道她的担忧所在,因为在上海,从公立学校考上复旦这类名校的机会,基本都被垄断在几家重点高中里。而这些重点高中的名额,又基本被民办初中的孩子提前预定了。

有一天早上,外孙说他肚子痛,他妈知道这是他不想去培训班装病,便说:" 那我带你去医院打针吧 ",外孙立马说不疼了,快出发去上学吧。到了培训班,他妈妈走了,他给老师说肚子痛,并加了一句 "老师别给我妈妈打电话,给我外公打。"

 

那天我带他在外面溜达了一圈,吃了冰棒,最后还带他回了班里。临走时他拉着我问:" 外公,我什么时候才能玩啊?"

 

我说:" 等你长到像外公这么大的时候。"

 

他天真的想象力似乎有了盼头,又问:" 那到时候你就能陪我玩了?"

 

我笑了笑:" 那时候外公就不在了。"

 

“那我一个人玩还有什么意思?”我没想到他会说这么一句,竟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就这样,我们剥夺了外孙几乎所有本该拥有童年的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女儿在不间断的在关注上海四大名校招生政策的变化。

 

据说考进去越来越难,每年的录取率低到5%。而除了孩子,学校对家长的考核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比如通过父母对体重的控制来看家庭的修养,通过父母的工作背景来看孩子未来的发展规划等。

说个可笑的:3个月前,女儿突然让我和孩子他爸开始严格控制体重,要不是前不久的新闻,我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女儿看着我的啤酒肚这么不顺眼。

 

从家长体重看家庭的自律能力!简直荒谬,愚昧!这和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挑选奴隶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肚子大一点就证明这个家庭没有自律能力了?就算是,然后这个6岁的孩子未来就没有前途了?

 

我外孙在面试一所小学时竟然遇到这么一道题,这个题是什么呢 —— 说说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如果我在现场,我真想问问那个大概30岁左右的考官,敢问要不是因为出这道题,你能说出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吗?

 

听孩子他妈讲,那天孩子因为过度紧张,当着面试官直接就哭了,面试官还不屑一顾的问怎么还哭了?简直是个逼子!


这样稀奇古怪不着边际的面试题还很多,让我赶上一次,考官问崇明岛在上海的哪个位置,听说好多个孩子都回答的类似上面、中间,而我外孙回答的 "发光、在发光的地方",虽然我也不知道他说的发光是什么意思,但我觉得并不丢脸,丢脸的是出题的这帮变态!

 

受了这么多苦,讲了这么多理,牺牲了一个儿童最珍贵的三年,应该能得到一个该有的回报吧?

 

然而,很不幸,在最有希望上的学校的最后一轮面试时,孩子竟然出现不自主挤眉弄眼、耸肩等症状,其实他平时也有,但我们并没注意,学校说这是幼儿抽动症,虽冠冕堂皇说很多孩子都有这病,但最终还是很隐晦的以此拒绝了。

 

医生说这是由于长期压力导致的病症,而在这么小的小孩身上,多由于身边事物引起的心里紧张。我们那时没有心情解释,虽然都揪心孩子的健康,但更伤心失去了进入名校的机会。

 

孩子能读出我们脸上的失望,非常懂事的问:“我是不是让你们失望了?”

 

我们没有说话,我们确实有点怪他,但怪到最后都知道,这不是他的错。

 

最令孩子他妈崩溃的是,邻居家的孩子几乎和我们一起开始 " 牛蛙战争 " 的,他们家的孩子顺利进入了 " 四大家族 " 其中之一。我女儿当即提出找关系让孩子晚一年上学,等明年再考一次。

 

中国式攀比往往不来自阶级,而来自街坊邻居。我们家一直都要比他们家优越,这次反倒让他们压了一头,受到了嘲讽与看不起,这个气让我们难以下咽。

 

终于有一天,孩子他爸一反常态的叫他妈和我一起开会,还特地把孩子的爷爷奶奶从老家叫到了家里,5个人一起商讨一件大事——办投资移民,过两年让孩子她妈陪孩子去国外念书。

 

" 我想我儿子已经受够了这种日子,我也受够了!连牛蛙都未见过,怎么变牛蛙!经过这三年,回头想想,每天都看着他都在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与幼儿园,我们用高计量、高添加的饲料催着他长大。这些年对于上海这些学校的德性我也算是领教了,既然孩子无法成为牛蛙,我们就让他做青蛙啊,我宁愿让他做童话里最丑的王子,也不想让他做餐厅里被点的最多的名菜。" 女婿那天是以这样的话开场的,义愤填膺。

 

这个想法出乎意料,以至于当场我们其他4个人听完都呆了。后来听他陈述提到这个想法的原因才发现他已经偷摸着研究这事儿很久了,甚至还跑了几趟办移民的公司,归根结底他的立足点就一句话:教育规划要趁早。他举了他同事家孩子和他自己的经历为例,告诉我们越小移民、越小出国越好。因为这样能更为系统的获得国外的教育、培养和融入,让孩子获得最为健全的成长。女婿提到西方“健全的教育体系”时抛出一个观点至今让我觉得意味深长,他说什么叫健全的教育?就是童年属于自己,中年也属于自己,老年还属于自己。

 

妈妈沉默良久,才说:" 那就让孩子上个公办学校吧,明天让他休息一天,后天我再带他去其他学校试试……"

 

孩子他爸竟然当着我们3个家长对我女儿拍了一下桌子让她闭嘴,并说道:" 公办学校也得有好的学区房,好一点的像房子一套都上千万!面积又小,即便孩子能上学,咱们一家人蜗居到那屁大一点的空间,你觉得孩子就能优秀?而且很多学区一年一个划法,一年一个政策,求得了一时也求不了一世!能力强的小学生可以去考民办初中,或公办初中的特色班,若不强呢,即使有对口初中的房产,也只能进入公办初中的平行班。"

 

" 比如,上海中学,一本率接近100%,16年清北录取了55人,要知道清北在上海每年共录取200出头!这样病态的优质资源垄断与分配不均,你就不怕孩子也病态吗?所以,如果无法去好的学区上好的公立小学,咱们再忙什么都是瞎忙!他永远逃不出这个怪圈!"

 

我女儿沉默了,低下头委屈地哭了起来,自此她再没提面试公办学校一句话。

 

那场会开了2个多小时,女婿的据理力争说服了所有人,也让我心存惭愧:我一直强调家学,但唯独又违背了家学。

家学是用来营造环境,而不是环 " 竞 "。童年之所以可贵,并非在这个时间学会最好的东西,而是让最好的东西能延长时间。家长的职责理应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 —— 去做三四月的事,等到八九月份自有答案。

 

在电影《一九四二》里,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在逃难时给家仆说:" 我知道怎么从穷人变成地主,等咱们到了陕西,十年之后我还是东家。" 仆人听了很激动,立马回应道:" 到时我还给您当长工。"

 

我一度以为这就是 " 阶级传承 ",骨子里的东西是变不了的。但经过这三年对孩子的 " 牛蛙培养 ",我忽然想到另一个故事。

 

李斯曾讲,粮仓里的老鼠不怕人,但茅厕里的老鼠怕人,所以出身并不重要,你究竟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地位最重要。

 

现在回头看,过去这三年我们作为家长的混账之处,是做着把孩子从粮仓送向茅厕的愚蠢之举!

 

不过,虽然我现在想通了这个道理,但我还是过不了感情这一关。移民?岂不是我就很难在见到我心爱的外孙了?虽然我会极大概率的支持他们移民,但要与外孙分隔两地,这对我这个年龄来讲,是最大的打击。

 

为了打消我的顾虑,女婿带我去他咨询的移民机构当面做咨询,后来在凤凰卫视《中国新移民》看到了这家机构,还是美国投资移民的引入机构,老板姓丁,据说是美国EB-5第一人。

 

第一次谈完后,公司给我们出了两套针对我外孙的海外教育规划方案,分别针对美国和西班牙,前者是教育资源最好最雄厚的地方,而第二个则代表了整个欧洲,两个不同的方向。听女婿说,这家机构对教育蛮关注的,还资助过清华大学的一个国际学生中心,也是做海外教育规划比较早的。

 

相比于欧洲,我们更倾向美国,但是外孙还太小,必须家长陪读,这就涉及一个排期问题,美国的排期目前排到了6年,这让我们实在难以接受。女婿的计划是让妈妈先带着孩子去到西班牙,在那里上美式教育的学校打基础。况且,西班牙是房产投资移民,很少的钱买一套房子,既解决了移民问题,又解决了陪读的房产问题,甚至还能解决学区房问题,当然,马德里什么的的学区房可比上海便宜多了。到了那边,空气清新,地广人稀,孩子的竞争压力又小很多,生活自然会比在大上海要来得舒服得多。

 

这个安排倒是让我因私心起的一块石头落地。但我女儿却摇摆不定,后来她托领导去另一家民办院校问问。后来,拒绝孩子的不是因为抽动症,而是因为我。

 

因为学校在做家庭背景调查时,发现我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他们认为爷爷奶奶辈对孩子教育的参与,会对孩子成长产生错误的示范和诱导,原话是:" 你们的家庭成员确实很完美,只不过存在这么多一点瑕疵。"

 

言外之意,我和外孙住在一起,是个错误。

 

这个要求彻底将我女儿激怒了,她觉得几代同堂的天伦之乐是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传统美好,如今却变成阻碍孩子上学的因素,实在让人难以接受。而这摧毁了她内心的最后一丝侥幸和幻想,彻彻底底的决定同意孩子他爸,投资移民,抑或叫教育规划移民。

 

事定下来后,便特别想和外孙多谈谈心。我问他:


" 要去国外你怕吗?"

他说 " 怕 "。

" 为什么怕?"

" 我怕别人笑我这样动来动去。"

 

我明白,他也觉得抽动症是很讨厌的事儿," 有人笑过你吗?"

 

他点点头。

 

我也知道,但别人笑他主要还是在笑我们没能把他送进好学校。这就是现在家长之中的鄙视链,也是每个孩子的宿命,小时候拼学校拼成绩,长大拼工作拼家庭,老了拼孩子拼出息。最后拼来拼去,没有拼出一个完整的世界,更没拼出一个完整的自己。我这把年龄了,已经失去了再给自己一次 "拼图" 的机会,希望我心爱的外孙这次不要再错过。

现在好了,终于可以让他去另一个健康、放松的环境中,依靠熏陶慢慢找回原来的自己了,能有时间在田野上撒野,也有空间在课本上学到如何撒野。

 

这曾是我梦寐以求的人生啊,事事有选择,时时有回转。他的人生该活成精彩故事,而不是励志故事。

 

我忽然明白一个家庭传承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所谓的家学,就是让下一代,比我们更能接近真实的自己。我们所积累的所有财富与资源,并不是要全部交给他,而是让他在这一切的对照之中,比我们能更快的洞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虚掷时光与人生。

 

在最后,我想给孩子说:你会在田野上长大,在河流中奔跑,我站在远远的地方给你挥手,直到你看不到我为止。我确实不知道你的未来会有什么,但我知道,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我的未来。你是我们的骄傲,也希望你能以你爸爸、你妈妈、你爷爷奶奶和我为荣。

 

所以,再见了大上海,你给我一片星辰大海,都不如给我一个能慢点长大的小孩。

看过很多有关『中国教育现状及反思』的评论报道,每次看完都感到窒息的沉重。都说现在的小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多么多么幸福,就像作者的小外孙一样,出生在一个中产家庭,物质需求极大程度的在被上面两代人竭尽全力的满足着。所以,你不能说他们是不幸的。

可是,社会、大众、我们每一个人,选择性的忽略了这些孩子内心深处每一次紧张的抽搐时的那副无助、迷茫、仇恨的可怜相。对于一个距离成年还很远的幼童来说,这种内在的折磨比饥饿、寒冻又能好受几分呢?

每当这时,小编就爱回想自己的小时候,那时国内幼儿教育资源竞争还没惨烈到这副田地,虽然没有ipad、没有穿不过来的花裙子、也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可是有捉迷藏、有外婆做的小棉裤和无数的欢快时光。

这种时候,就会有很多人盘算着、羡慕着移民海外的人,尤其像移民澳洲这种竞争不激烈,社会环境相对轻松的国家。就像文末提到的那样。

可是海外华人圈实际的教育情况又是怎样呢?

悉尼遍地补习班!

一个台湾妈妈的观察:

亚洲父母正在用「补习文化」

毁掉澳洲教育!


图片源自网络

15年前,我到澳洲念大学,求学的过程中强烈感受到不同于台湾的学习方式,上课时发现同学们好像都是有备而来,对于教授提出的问题和丢出的话题都能侃侃而谈、大方又有条理的陈述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能分析对方的意见。才体认到,「思考」是我这种习惯单方面「接收」知识的典型亚洲学生很欠缺的能力。


十几年过去了,从自己亲身经验高等教育回归到牵着孩子们的手进入基本国教。我深切感受到,亚洲父母在无形中改变了澳洲教育形态。这几年来,悉尼各地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且一改往日的低调,四处大肆宣传招生,补习街逐渐被复制到许多悉尼的街道上!


补习班里,几乎清一色都是亚洲脸孔,为了考进资优班、菁英中学、有名大学而拼命,补习时间之长之多,那些声称为了「更好的教育制度和环境」而千方百计移民的亚洲父母,似乎毫不察觉这些孩子正过着和在原本社会并无太多不同的生活。在很多区域或特定学校里,补习变成了常态,不补习还会被嘲笑。以我住的新州来说,每年补习教育的营业额可以达到上亿澳币!

就在不久前,新州政府官员宣布,将计划更改菁英中学的入学考试方式,因为现今的家长已经普遍认为,要读菁英学校就非补习不可!而根据「非官方」的统计,菁英学校里有95%的学生是补习考上的。


澳洲的「菁英中学」称为selective schools,有点像是台湾的明星学校,如北一女、建中、附中等。不同的是,澳洲是12年义务教育,学生不用考试就可以直升家附近的高中,但若想念所谓的菁英学校,则要特别参加「菁英学校联招」,填志愿。说到考试和填志愿,大家一定不陌生,不需要我再说下去了…..


根据统计,大部份菁英学校的学生属于亚裔背景,悉尼的几间菁英学校,几乎有90%学生是非英语背景。其他的菁英学校,这样的学生也占了70~80%。


很多澳洲人不开心,也对补习教育很反感。州政府为了杜绝已经走歪了的补习风气,宣布计划更改考试内容及方式,考虑将「一试定终身」的制度改成平均考虑考试成绩和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和表现,例如体育、才艺、义工等。


为什么?


补习让孩子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超前,为什么我们一直想要仿效的西方教育制度却不要它?


想拿高分,想学得多学得快,赢在起跑点为整场比赛奠立「赢」的本钱和基础,哪有坏处?


没有。


因为问题不在补习,而在「补习之后」呢?

我们夫妻也在澳洲从事教育事业,教学对象是大学生、研究生和成年人,在最前线感受到补习成为常态教育一环对社会形态和素质的冲击。


我们成长于补习风气没那么盛行的年代,那时补习班设立的目的是针对进度较落后,需要额外帮助的学生。


从前的学生,读书、画重点、抄笔记、发觉自己的强项和弱点、找题库练习、找老师问问题、和同学朋友讨论、思辨、脑力激荡…。「思考」,是一贯且仰赖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从小学开始练习,到国中、高中、大学、研究所,一路上不断磨练精进,务求简单迅速确实,还要有效率!


出了社会后,工作技巧、待人接物、社会处事的眉眉角角,一样是按照这个模式学习,只是很多从有书本做依据转成从生活中撷取经验。


但是过去十几年来,学习型态改变了。曾几何时,学生不再需要自己抓出学习的重点、排出优先级,也不需要咀嚼思考老师授课的内容,将之转化成自己能够吸收的知识。补习班帮你画好重点、写好笔记、告诉你这样考试、那样答题。


补习,代替了「思考」和「学习」。学生不再认识且了解自己的学习型态和习惯,也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学习模式。


但是一旦进入大学以上的教育,进入社会后呢?


很多学生进了大学之后突然发现,哎呀,老师好烂喔!都随便教一教,叫我们自己回去读,然后考试考得都是没教过的!给他负评!

现在的学生像什么?


澳洲教授形容得很传神:「像你要不停拿汤匙把知识喂到他们嘴里的小婴孩!」


这些一路依赖补习的学生,没有自我学习的能力、技巧,也没有学习的自主性,更可怕的是:没有学习的意识和热情!看到这里,是否有种似曾相识之感?是的,澳洲原本的教育优势,几乎被亚洲父母和学生所依赖的补习制度扭曲了!


课堂上总是鸦雀无声。除了一字一句讲给他们听的以外,学生们不会思考、不会讨论、不会思辨,不会做延伸阅读、不会思考其涵义、不会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自动自发去找相关信息了解和研究。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是这个时代的孩子却不懂得利用这些垂手可得的信息!就算用了,也只是复制贴上顶多再按个赞,鲜少动脑想甚至不懂得过滤。无远弗届的信息,反而成了学习和思考的杀手。


更糟的是,经过了那么多年的被动学习,终于没有人逼迫他们、没有人跟在屁股后面打分数、没有成绩单被人品头论足了,谁还愿意学?教他们如何自主学习,却被说你偷懒不教他,但是一字一句、白纸黑字准备好讲义给他们,他们又懒得看!


学校教育在传授知识、奠立学习模式、训练思考能力,社会事本来就无法教,一直以来都不是问题,为什么「学校没有教的事」在科技发达、生活富足、平均智商升高的现代反而成为热门问题?


因为这些需要喂食的学生出了社会依然没有自我觅食的能力,只是再没有人有责任喂食他们了,他们不再有人可以怪罪了,只好说学校都没有教!


放眼市面上的畅销书籍:人际速成、说话速成、升迁速成、理财速成…另类的社会式补习法出现了,这些社会新鲜人一直买到自己从新人变旧人,依然没有意识到应该发展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能力以因应千变万化的社会。


我们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点,希望孩子先跑、先准备,不停地把更多的食物塞给孩子,却忘了没有人能喂食孩子一辈子。依赖喂食的孩子,没有自己谋生的能力:摆脱父母逼迫的孩子,没有鞭策自己学习进步的动机。


过去几十年来台湾的整体竞争力下降,父母开始担心无法提供孩子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大学挤不进百大、人才不愿意留下、毕业学生素质不好、专业下降、技职遭到淘汰、产业产能不佳….. 


大家都在问: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什么问题?

当台湾父母还在问为什么时,澳洲已经看见危机了,他们发现「补习班」培养出来的菁英,成绩和能力并不成正比!而这些「菁英」进入大型企业或政府单位官居要职后,企业和政府的整体绩效和表现水平不再能维持以往的标准,所以现在,澳洲不要补习班教育成为常态,不要那些依赖补习考上好学校的人才。


悉尼有些一位难求的私立学校,现在入学面谈时问学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请问你有去补习吗?」


业界也流传着不能说的秘密:不要雇用某些「好」学校出来的学生,因为他们很多都是补习出来的,真要做事什么都不会,也训练不来,不会思考也不懂变通,连基本的进退应对都不行,标准的很会考试,但是不会做事也不会做人!


父母总是为孩子着想的,当我们总是思考着如何用外力帮助孩子赢在起跑点时,更应该把眼光放远:没有这些外来帮助之后,孩子真正剩下傍身的能力是什么?


这些靠着外来力量跑赢了的孩子,进入职场、到了社会上后谁来帮他?


他们是否真有能力(有心)成为未来的支柱,替国家社会撑起一片天?


当我们抱怨社会竞争力下降、大环境变差了的同时,更该想一想:


明明每个孩子都赢在起跑点了,为什么,我们的社会还是输了?

以下是网友评论,不代表公众号意见

为什么以『中国式教育』占主体的亚洲教育到了哪里都会自己给自己加压,闹得大人和孩子都苦不堪言呢?

 今日一问

为什么以『中国式教育』占主体的亚洲教育到了哪里都会自己给自己加压,闹得大人和孩子都苦不堪言呢?

事关千家万户,对此您有什么见解?欢迎在本文后留言讨论。



 

 

图片均转自网络

原创文字,欢迎转发朋友圈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澳洲新鲜事」 ID:ausliving 

 以及「1688小助手」 请扫描下面二维码 

推荐阅读

【新闻】华人超市老板爆料:这种食品我不敢再卖了!……然而这真的有用吗?

【新闻】全澳幼托中心周四大罢工,至少有1万家庭将受影响!但澳洲人却说……

【房产】【Ozhome房产资讯】 房子可负担?到底还有多少年需要等?

【活动】在悉尼如何快速把$10,000挣到手,点开花3分钟看看就知道了,我只能帮到这了

【娱乐】【轻松一刻】这么可爱的女孩子,无论哭笑都是小仙女~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