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英国伟大历史的《敦刻尔克》,为何却被中法两国抵制?

2017年09月07日 UKEC海外区



最近,一部好莱坞大片引起了国际热议。



喜欢的人建议大家跪着看,不喜欢的人建议全员抵制。


这部电影叫做《敦刻尔克》,执导这部影片的导演是英国大名鼎鼎的克里斯托弗·诺兰。



诺兰出品,必属精品。


按理说,这部电影在中国应该很受欢迎。


但该影片上映后,却遭到了部分中国人的抵制。


并且中国人抵制英国人电影这事儿,还传到了英国,英媒则“客气地”的报道了此事


英国《卫报》:一个没有“中国价值观”的撤退,「敦刻尔克」在中国遭遇滑铁卢








英国著名娱乐杂志《NME》:「敦刻尔克」正被中国影院抵制



这事儿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一部电影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且听小编我慢慢说给你听。


首先,执导这部影片的导演特别牛x!


这位诺兰导演堪称当代好莱坞的一个“神话”,他执导的几部作品,在豆瓣上都是高分悬挂,而且每一部都被影迷、影评人津津乐道。包括大家熟知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记忆碎片》、《致命魔术》以及《蝙蝠侠》三部曲等作品。



如今,“诺神”又带来了新作——敦刻尔克 (Dunkirk



跟以往不同的是,《敦刻尔克》是诺兰的第一部战争题材作品,并且是根据二战期间的真实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来改编的。


说起“敦刻尔克大撤退”,历史迷一定印象深刻。


1940年5月25日至6月4日之间,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的英法联军,被围困于法国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敦刻尔克,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形势万分危急。为此,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来营救军队。


原本只指望转移3万人,结果在众志成城下,奇迹般地转移了33万人!



这场著名的二战军事事件,曾在1958年、1964年、2004年多次被搬上大银幕,包括“一美”詹姆斯·麦卡沃伊十年前主演的《赎罪》里,也有一段长达4分52秒的经典长镜头,反映逃命海滩上的生死存亡。




诺兰眼中的敦刻尔克(内含少量剧透)




诺兰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英国人,对「敦刻尔克大撤退」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了。


但诺兰并非简单的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而是试图让观众去深入历史背后的每一个侧面,进而体验历史。


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身临其境



电影一开场,一队英国士兵无精打采的在街头溜达。


天空中则不断地飘着纳粹的宣传单,单子上是“已被包围”的死亡威胁。


突然,一阵突兀的枪声响起,士兵们疯狂的逃亡。



跑龙套的活不过三秒,只有男主汤米,九死一生躲过了子弹。


然而,当他逃到海滩边,看见的却是更令人窒息的场景:


沙滩上残余的英法盟军等待接驳,所有撤退队伍按照兵种整齐的排着长队,面无表情地望着海对面。



两旁则是一列列的尸体。



故事就此展开……


在“诺神”的镜头下,《敦刻尔克》没有大英雄,也不见大反派,镜头对准的,是一些只想活着回到家乡的小人物。


这部电影的故事分为三部分:


首先,在陆地上,我们跟随着英国士兵汤米(怀特海德饰)和亚历克斯(斯泰尔斯饰)的视角,他们试图逃离海滩,并在轰炸中幸存下来;



第二个故事在海上展开,道森(里朗斯饰)和他的儿子以及他儿子的朋友乔治(基奥汉饰)离开英国,想要尽自己的力量在敦刻尔克拯救一些士兵,旅途中,他们营救了一名英国飞行员(墨菲饰);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天空,围绕着皇家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柯林斯(劳登饰)和法瑞尔(哈迪饰)展开,他们试图击落正在轰炸敦刻尔克海滩的德国飞机。



发生在沙滩上的故事是一个星期,发生在大海上的时间是一天,空中则是一小时。


三个原本独立的故事线,各自时间维度都不同,但诺兰却大胆的将其放置在同一个叙事框架内,三个故事最终会交织在一起。


这样的剪辑,构架出了烧脑的视听感受,对观众来说,观影障碍确实挺大的。(不过结局也很震撼)



虽然影片中,没有大场面的坦克冲杀,没有疯狂的扫射,没有鲜血,没有呐喊,没有主角,甚至连对话都很少。


但该片一些情节却十分触动心灵。对求生的渴望、无私救人的勇气、为同胞的奉献,各种闪亮的人性光辉都获得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令影片呈现出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及独具一格的动人气质。




《敦刻尔克》遭中法两国抵制




《敦刻尔克》7月在英国、美国、中国香港等大部分地区上映,上映后好评如潮。


烂番茄上,《敦刻尔克》的新鲜度达93%;观众喜爱度为82%。



IMDb给出了8.4分,而MetaCritic均分也高达94(一般电影过80都算佳片)。



然而,9月1号《敦刻尔克》在中国上映后,却引起了极大争议,成为诺兰执导的电影中口碑最为两极化的作品。


喜欢的人敬若神明,不喜欢的弃如敝屣。


有人说《敦刻尔克》是“为了拿奖走火入魔”“无新意的流水账”,也有人说是“诺兰最好的作品”“影史最佳战争电影”,甚至还有网友说:建议影院特设诺兰厅,不要座椅,大家跪着看…


豆瓣上,《敦刻尔克》的评分高达8.6


影院里,《敦刻尔克》的票房却有些“惨淡”……


有网友称:前几天和同学去看《敦刻尔克》,上映仅三天,中午12点的场,然而偌大的电影院就我们两个人。相比之下,已经上映一个半月之久的《战狼》仍有排片,甚至远差同期的《银魂》,为何在网上评价如此之高的电影,现实中却不尽人意?


除了票房惨淡,《敦刻尔克》还遭到了部分中国人的抵制。


因为电影《敦刻尔克》主要讲的是英军在战争中如何撤退的故事,而一些中国人认为,在战争中人们应该勇往直前,而不是不战而退


有人表示:这部电影是一场“灾难性退缩”,没有任何“中国价值观”。


在网上,抵制《敦刻尔克》电影的人也不少。


起因是有某位网友说,电影里指挥大撤退的将军就是当年在缅甸不通知中国远征军就撤退的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把共同战斗的中国远征军坑惨了。于是乎, 网友们开始启动键盘,发起抵制,“以十几万中国远征军亡灵的名义”。


在中国近年上映的诺兰作品中,《敦刻尔克》票房较为惨淡,并且遭到了部分中国人的抵制,而国外市场同样遭遇了滑铁卢。


主要就是法国观众集体抵制《敦刻尔克》。原因是影片记录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英国人做法“撤”之不武。名义上是英国发动军民一共撤退了30万联军,其中法国就占了13万之多,而在前线抵抗牺牲的法军更是多达4万不止。


史实上,法军在这次军事行动上占了很大的作用,不过在影片中,仅仅出现了30秒。


数万法军为了英军的撤退,当了炮灰。难怪法国人不买单!而中国人抵制《敦刻尔克》同样是因为唤醒了曾经的民族耻辱,所以才有人不想买单。



对此,英国网友们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谁管他们喜不喜欢,那又不是他们的历史,我还觉得中国的电影不好看呢!”

“中国人有一套奇怪的价值观。也许当你手握14亿的生命时,你不会想要救他们吗?”

“那我认为中国人的生命很廉价……”

总的来说,《敦刻尔克》是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但这个改编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从而遭到了抵制。


其实呢,1000个人来看,就有1000个想法。从不同角度看,得出的感悟也不一样。比如从电影角度看,这可能是部好电影,但从真实的历史角度看,结果又会有所不同。


还是那句话:喜欢的人敬若神明,不喜欢的弃如敝屣。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