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角是 Jason Gui(桂家勋)
一位在新西兰读了小学回到中国后
又坚持来NZ念高中的同学
一位敢于不走寻常路
把创新作为生活指标的创业者
一位登上2017年【福布斯】
亚洲地区30个Under30领袖榜的华人
究竟什么样的人可以登上福布斯,他是学霸还是“奇葩”?究竟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会有多深,兴趣和坚持的力量又有多强大?究竟中国、美国、新西兰的教育有哪些不同……今天让教育君带你走进Jason的世界,把这些上面的问题一一解答!
不到30就登福布斯,Jason Gui到底是谁?
Jason是硅谷可穿戴式设备公司Vigo Technologies的创始人之一。他与其团队研发的防疲劳耳机Vigo和智能眼镜Vue,曾帮他在美国众筹网Kickstarter上成功拿下220万美元!
Source:FB | @VigoTechnologies
有人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种角色。可以是这个世界的创新者、观察者或仅仅是经历者。经历者认真生活;观察者洞悉社会;而创新者,可能更善于把脑海中新奇有趣的创意付诸实践。而毫无疑问,Jason给自己的定位是创新者。
“我认为我一定是创新者,而且一定是引领潮流、引领一代人的那种创新者。我的第一次创业经历是在高中,那时17岁的我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我们互相鼓励对方也告诉自己:我们跟别人不一样,我们会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
而后来的每一步,都在实现当时的誓言。我想通过自己的创造,用科技改善人类的生活。我长远的目标,是要让人类的种族可以永久延续。这种延续可能需要科技的无限发展和让我们自体的不断进化来实现,而我现在做的围绕穿戴式人工智能,就是在向这个目标迈出第一步。”
Source:Ins| @studyinnewzealand
学习环境很重要 新西兰经历超愉快
Jason5岁时,便随父母来到新西兰,于Papatoetoe Central Primary School度过5年小学时光;后在中国国内读了一段时间中学后,又再度回到新西兰在Macleans College念了高中。
Source:FB| @PFTP Murals
▲ Papatoetoe Central School
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的他有许多想做的事,而新西兰恰如其分地给了他自由发展的机会。
“小时候在新西兰的回忆都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新西兰小学上课会有大把时间用来画画;课间会去抓虫子和爬树;下午3点放学后可以在院子里建自己的Treehouse或者玩乐高;晚上没作业,但需要看许多书。
新西兰的教育环境很适合学生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小时候想做侦探、恐龙学家、发明家、诗人,这些兴趣都被给予了充足的时间去探索。”
Source:FB| @Macleans College
▲ MacleansCollege
因为小学愉快的学习经历,Jason对新西兰教育方式与环境一直颇有好感。因此在10岁跟父母到中国后,又在15岁时独自回新西兰读了高中。
“起初父母不同意15岁的我独自去新西兰,但我坚持要去,觉得那才是最能令我感到快乐的理想的生活。于是他们最后还是表示支持了。
高中三年我都寄宿在homestay家里,虽然与跟自己家人住有很大差异,但他们都很照顾我。另外,我也终于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了:那时,我每天研究电脑、自学编程,对科技和互联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是我之后决定去美国读大学学习相关专业的一个重要基础。
新西兰的高中是自主选课的,我当时选了文学、商业、数学、物理、计算机。本来还想学古典学,但课程太多、也没基础,老师不让。”
新西兰的课程都很有意思,教育方法也比较特别:
英语课
不用背课文、写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而是学King Lear的时候扮演莎士比亚的戏剧、读The Siege的时候看二战电影。
商业课
个人认为最有意思的课,我们要写商业计划书、设计广告、做领导力测试。这门课也是我后来去美国读沃顿商学院的动力和原因。
数学课
特别简单,高一还在学一元一次方程。有一次老师在黑板上写(4x8+6)/2,老师正要掏出计算器是我立马说出19,老师震惊地看着我,但其实只要是个受过中国数学教育的学生都能快速口算出来。
物理课
很有趣,学生并不是只背公式,而是会做各种科学实验:用火烧各种物质、用试管做实验、做小车小火箭……这正符合我动手的兴趣,也因此让我决定在大学里再修一门机械工程(双学位)。
计算机课
让我们自己任意编程序,我曾做过爱情计算器,可以把两个人输入进去看他们匹配度;还做过象棋的Elo计算系统,那时还代表学校的国际象棋队出席每周在市里的比赛了。
体育课
也很特别,由于我们学校(Macleans College)在海边,因此上课会到海边游泳、或者会在旁边的小树林里跑步。
“Macleans College提供的是英国体系的A Levels。考大学时,我校成绩除了被新西兰和澳洲认可以外,还可以直接申请英国的大学,以及转换成美国的大学学分。所以我在高中毕业时,申请了4个国家的28所大学!”
Source:Ins | @studyinnewzealand
创新创业双管齐下,为何他能引领风潮?
当然,一个学生的是否有在受教育过程中收获成长的标准绝不仅仅看他获申请了什么学校,或者拿到过多少offer,未来的职业发展、眼界的拓宽、思维的活跃性等都是值得被重视的因素。
恰好,新西兰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处理信息、与团队合作能力,也推求思维创新的教育方针为Jason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觉得这样的教育经历对自己的发展有了极大的帮助。从小受到的新西兰教育是鼓励坚持自己、发现自己、寻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好它,所以我在大学选课和毕业后的工作中做的选择,看起来都是“与众不同”的。我敢于不走寻常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Source:FB | @Vigo Technologies
比如,我们大学里大多数中国同学受身边环境和父母压力,会选择去华尔街做投行。他们并忽略了那份工作适不适合自己,因此在实现了进入行业这奋斗目标后并不快乐。而我一早就知道这个不是自己想要的,从大一就在尝试不同类型的公司、不同领域的实习,最终发现科技公司、创业是我最爱做的事情。因此现在做起了自己最热爱的事情,并且发展得相当顺利,也做得十分开心。”
Source:FB| @bettermarkets.com
四国教育全体验,到底差别在哪里?
多年的新西兰学习经历让Jason对这里的教育方式和环境有着深刻的印象。在他眼里,如果用三个词形容这里的教育,那会是……
快乐
每天都在“边玩边学”,老师会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与支持,同学之间也十分友好,竞争相对较小
自由
学生在想学什么、想怎么学方面有充足的自由;而每天放学后有充分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创新
很多课都是让我们自己自由发挥想象力,没有标准答案和考试的限制
除了在新西兰,Jason也曾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求过学。澳大利亚鼓励探索和创新,上课有许多试验和实践机会。其他两个国家的教育方式也各有特点。上文已用3个词形容了新西兰的教育,这里不再赘述,而中美教育的核心特色是这样的……
中国教育
脚踏实地的,学得深、学得扎实。
中国的教育会让人学会如何应对外界定义的标准和预期,如何短时间内、快速地学习,如何把所有精力专注地集中在一件事上
美国教育
开放而激烈的,想学什么、以什么方式学可以很自由地选择,但人口多、聪明的人也多,所以相对竞争激烈。有更多机会跟行业精英交流,有助学生开拓视野
不到30就登福布斯,Jason Gui到底是谁?
Jason是个有趣的人,喜欢用周末的时间“环游世界”,周五出发,周日返回;他去过许多“小众”的地方,比如乌干达、萨尔瓦多、印尼;他做过各种奇怪的事,比如用Excel记录了4年大学的睡眠时间、穿着电动风火轮去各种公司面试;他还有过一些奇怪的经历,比如不小心携带实习时游戏道具假护照过海关被FBI抓……
Source:FB | @Vigo Technologies
他甚至喜欢在创业中“搞事情”,曾用心做过视频节目、流行语词典、域名买卖、防瞌睡耳机,当然还有现在的智能眼镜。
因为他有许多大胆的想法,也敢于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所以他才登上了福布斯。如果你也想像他这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记住你的名字,或是在某一专业领域取得一定成绩,不妨先将你的新西兰留学计划提上日程吧!
不少父母跟我说,让孩子在中国读几年书再出来吧,让他接受中国的基础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世界排名第一。
这类父母一心认为在中国教育下,孩子能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然后出国了又能让孩子开阔眼界。
亲们,别忘了。
所有的成长都不是一日之功,成长是慢慢生长的过程,被剪掉翅膀的鸟儿很难再生出羽翼。
人的大脑是需要不断开发的,如果将大部分的精力用于背诵、抄写和算术,你的眼界就必然是狭隘的,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判断和思考。
然而,视野的拓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判断力和思考力也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与生俱来的,同样需要后天的培养。
中国的应试教育能让你的孩子成才?
中国的教育说白了就是处于底层教育的阶段,即所谓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最大的功能就是改变底层人民的命运,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改变命运”。
希望工程中著名的大眼睛。
社会底层接受的教育,其教育目的是什么?
就是让孩子够着一个饭碗,说白了,把孩子变成一个有用的社会工具。
应试教育不是在培养一个人才,更像是在打造一个工具。
在校的时候是考试工具,从小升初到初升高再到高考,所以才有了学而思、毛坦厂中学这类学校生存的空间,说它是中国应试教育工厂并不为过。
安徽毛坦厂中学万人送考。
学而思的名师邓杨认为,目前,考试仍然是中国社会阶层上升的通道,在这种情况下,人才选拔标准并不是学而思制定的,学而思只能说是顺应了时势。
中国的孩子即便上了大学、考了研,也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就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养活自己,所以大部分人在社会上仅仅是一个技能工具。
底层的教育,最好的也只能是这样了,在中国,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目标、教育的使命也就是这样了,将孩子培养为有用的社会工具。
工具不需要有高素质,对其最高的要求是听话、听教、服从安排,所以在中国的公立学校没有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等于放养?
素质教育是什么教育呢?新西兰公立学校里施行的就是素质教育。
新西兰公立学校要求学生掌握的能力包括:
科学、生物学、计算机等七门核心课程;
体育特长在整个教育体系内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基本每所学校都设置游泳课、足球课和橄榄球课;
学生在宽松、自主、无压力、有指导环境下的学习。
学生一项重要学习任务就是阅读,并且有非常系统的阅读理解训练,学生每天有一半的时间用于阅读和写作,教育专家认为阅读能力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
学生的另外一个必修训练是演讲,低年级的时候只是描述性的演讲,到高年级就对某些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真正要做好演讲,孩子须从图书馆借阅书籍,从网上查找资料,综合自己的观点写出一篇长文,再进行删减,然后在家不断练习,如何控制演讲时间,如何吸引听众注意;
学校还会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比如绘画、手工制作、园艺等;
除此之外,学生还要掌握更多的才艺,比如唱歌、跳舞、乐器等。
学生在进行橄榄球比赛。
这些学习的过程,都是对孩子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包括:
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探索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唯独没有应试能力,因为在新西兰,学生甚至不需要高考。
新西兰公立学校注重学习的趣味性、实践性,大部分依靠自学,老师只会告诉学生这一课的学习目的,给你提出一个开放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找寻答案,答案也是开放的,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每一个答案都与每一个答题者的知识储备、阅历、经验,乃至三观,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校和社会期待孩子有强健的体魄,独立的意志,相比于考试成绩的高低,人们更关注学习的过程是否快乐,以达到保存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建立持续的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
说到三观,我认为这才是我将叮叮带到新西兰的最大收获。
比如叮叮小学的校训:安全,友善,积极,尊重,叮叮已经对此形成习惯,并且有自己的理解。
有一次我们自驾出游时,需要通过一座单向桥。
所谓单向桥,就是只有一条车道的桥梁,每次只能由一侧单向通过,而另一侧的车辆必须等待这边的车通过之后才能进入,这种单向桥在新西兰是非常普遍的。
桥的其中一端会有优先通行的标志,代表的意思是如果两侧同时有车辆准备进入通道,该侧车辆可以优先通行。
我们在通过这条单向桥时,就遇到了两端都有车辆需要通过的情况。
虽然有优先通行权,叮爸也把车速降了下来。
对方也发现我们的车子在减速,于是闪了两次大灯示意我们先行通过。
在车子开过单向桥之后,叮爸和对面司机相互挥手致意。
叮叮问,爸爸为什么你跟叔叔打招呼呀?
叮爸说,因为我们在路上有时候会互相谦让,这样大家都会更方便通过呀。
叮叮大声的说:我明白了,这是Kind(友善)!
叮叮人生中第一张奖状:Being a kind and friendly class member(善良和友爱的孩子)。
其实这种习惯,是新西兰人普遍从小就会注重培养的,对于他们大部分人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反应的做法。
在他们心目中,这种教育比书本上的知识或者考试分数重要得多。
如果你体会不到这种习惯培养的重要性,那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在中国有这种单向桥,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90英里海滩,车陷沙滩,我们得到当地居民的帮助,在新西兰,只要你在有人烟的地方碰到问题一定会有人提供帮助。
在素质教育中,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需要有相应的社会氛围,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教育就是生长,所以教育也是生活,而成长受到生活环境不可估量的影响。
如果说,家是作为孩子成长的最初单元,紧接着,孩子会走出家门,走进学校和社会。
正所谓什么样的土壤造就什么样的人,家、学校、社会,对于孩子的成长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新西兰,你会感受到良性社会是一种怎么样的状态,这里的善举因果相承、互相传递,而人和人之间的善意是互相影响、互相激励、互相反馈的。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孩子不只是得到基于血缘关系的爱,他的成长甚至还能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和友好,这种环境使得孩子感到放松、安全。
这样的成长氛围能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印记,让他获得爱和归属感,获得最大的尊重,让他更勇于实现自我。
塑造积极的三观,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在社会上成就自我,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叫中产阶级的教育,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素质教育。
拨开精英教育的迷雾
但是,倘若你不甘于让孩子等待社会的挑选呢?
精英教育的核心使命不是让孩子变得更好令其在竞争中更容易被挑选,而是培养孩子成为挑选别人的人。
那么,孩子来到新西兰就仅仅是一个开始,在新西兰,能达到的预期就仅仅是让孩子摆脱中国应试教育的厄运。
你的孩子当然还可以选择接受最顶层的精英教育,精英教育说白了对学校的依赖就非常小了,学校就是提供一个基本的环境,最终起作用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观念、社会阶层和财富地位。
真正顶级精英教育核心只有一条,就是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
在私立学校里、在家庭教育中,传递给孩子观念是:你是你的船的主人,开快开慢你自己决定,我们要教你的就是:学会怎样决策你的快慢。
在这种体系下,孩子自幼需要学习的除了表面上的各种高大上课程之外,对于决策能力的培养更是会体现在整个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中。
小到一次活动的组织、策划和执行,大到对于重大事件,无论是历史事件还是正在发生的事件,孩子都会需要有自己观点、判断及推演。
比如,相对于了解历史事件,老师甚至会要求学生假定自己代入其中的一个角色,并根据角色的角度对事件进行思考,以及模拟这个角色的行为来改变事件的发展,进而思考这种改变会对历史进程有何种影响。
像历史上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凯撒内战等,都经常被作为这种案例。
而相应的,在家庭教育中,对于家庭生活中的事件,比如旅行计划、财务安排、大型投资等,也会将其纳入孩子的教育中,将计划的部分或者整体交由孩子负责,并对他们所负责事项的结果给予相应的回应。
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养成,在将来的人生中,这样的人会非常自然的表现出相应的领导力、说服力、判断力和执行力,并在一个群体中处在领导者的地位。
这种教育的核心使命,是要让孩子学会怎样改变世界,他们不仅仅需要实现自我,他们还需要帮助他人实现自我,或者为他人创造实现自我的平台,这才是顶级精英的教育。
- E N D -
新西兰教育部注册留学机构
企业公众号
微信客服
新西兰NAA教育集团
微信:ieltsabc
网站:www.naaedu.com
热线 400-8778-293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