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发现不一样的澳洲
1912年4月14日,号称“永不沉没”的巨轮“泰坦尼克号”,我们记住了那惊心动魄的事故以及感人动地的浪漫爱情。然而几乎没有人知道,那条船上还有6名幸存的中国人,更不会有人意识到世人都欠他们一句“对不起”……
如果不是一个英国小哥的纪录片,许多人估计对那场事故的了解只限于这场电影。事实上,这条船上还有6名中国人,他们在事故中死里逃生,得到的不是祝福而是诋毁与驱逐,这中间到底隐藏着什么的黑暗秘密呢?
90%的中国人不知道的黑暗真相
Arthur Jones是是一名英国籍年轻导演。在泰坦尼克号海难发生100多年后,他带着自己的团队,走访6名中国幸存者的后代,拍摄了纪录片《The Six》,试图还原当年的故事。他气愤地表示到:
“90%的中国人,都不知道泰坦尼克号上有中国乘客。而知道的少数人表示,‘哦,我听说过他们,太可耻了'。”
那么多人遇难,他们为什么能死里逃生?
为什么被禁止进入美国?
为什么后来又音讯全无?
泰坦尼克号沉船,只是一切的开始。
6名劫后余生的中国人,像谜一样消失在历史中,背负不光彩的骂名长达百年,直到带进坟墓。
世人唾弃过他们,鄙夷过他们,然后忘记了他们。
没人关心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也没人知道他们明明清白却无力辩驳。
《The Six》预告片里说,
“我们已经没有很多机会去讲述泰坦尼克号不为人知的故事了,是时候去正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了。”
现在,这部纪录片,终于要还世界一个真相,还中国人一个清白。
从历史中消失的六名中国人
1912年4月,崭新的世纪巨轮“泰坦尼克号”载着2224名乘客和船员,从英国南安普顿出发,驶向美国纽约。
这艘最豪华的轮船上,多数是当时世界最富有、最显赫的人。当然也有例外,比如8名中国人:Fang Lang、Lee Bing、Ali Lam、Chang Chip、Choong Foo、Lee Ling、Ling Lee和Len Lam;现在可查的中文名只有3个:钟捷、李炳、炳新。
他们最大的37岁,最小的24岁,拿着一张写着8人名字的船票,住在底层的三等舱1601。
他们不是尊贵的乘客,而是烧锅炉的工人。这算是船上最低贱的工种,每天拼命工作15个小时,但工资只有白人船员的五分之一。
按计划,这艘船抵达纽约后,这8名中国人会搭上另一艘Annetta号轮船,继续下一段工作。
然而,就在14日的晚上,他们和整艘轮船的人一起,经历了20世纪最恐怖的海难。
巨轮撞上冰山,船体开始沉没。史密斯船长当即决定以“妇孺优先”的原则组织逃生,依次为妇女、儿童、一等舱男性、二等舱男性、三等舱男性、男性船员。
一等舱的贵客首先得到通知,二等舱的乘客随后得到安抚。三等舱的人们即便没人告知,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冰冷的海水已经浸入了他们所住的船舱。
然而,三等舱的舱门先是被锁住的,后来才被打开,所有人蜂拥而出,却发现不少乘客已经坐上了救生艇。
最终结果大家都知道,14艘救生艇,载着700余人获救。三等舱男性的存活率只有25%,但8名英语水平有限的中国人,依靠当船员的经验,幸存了6人。
其中5人,是在甲板上发现了一条残破无用、被人抛弃小船,他们齐心协力,把这条没法救命的小船抛下去,依靠它在海面沉浮,最终被路过的救生艇救起。
还有一名幸存者是26岁的Fang Lang。失去意识前,他只来得及用坏掉的铰链和绳子,把自己绑在破门板上。
幸好,返回来搜救的14号救生船发现了几乎失去知觉、不知死活的他。船上的长官以为他是日本人,说:
“救谁都比救个日本人强。”
好在其他人不同意见死不救,这才让他有了生机。而Fang Lang醒过来后的举动,赢得了所有乘客的尊重。
根据二等舱幸存者Charlotte Collyer的描述,
“他睁开眼后用自己的语言和我们交流,但我们听不懂。5分钟后,他奋力站起来,体力也恢复了。这时一个水手已经划不动桨,他主动上前拿桨就划,像个英雄一样,直到我们被大船救起。”
船上的长官后来也说,
“我很惭愧,之前那样说他。如果有机会,像他这样的人我愿意救上六次!”
幸存之后的诋毁与驱逐
提起泰坦尼克号的海难,多数人心里的场景是像电影和文章中展现的那样,妇孺先行、感人道别、从容赴死...
生死存亡之际,这种大义的人物和场景的确不少,甚至包括世界巨富、银行大亨、绅士名将,他们值得让后人传颂和铭记。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丑恶的人为了自己的性命或是私利,在危难之时自私求生,甚至事后还去诋毁别人。
海难过后,名人造谣,媒体渲染,一片混乱。6名劫后余生的中国船员,却成了各方利益和留言中的“牺牲品”。
一开始,英美媒体相互攻击。
美国媒体指责,船是英国人造的,也是英国人指挥的,他们还在行船过程中醉酒忽视警告;英国媒体则编造故事洗白,比如“最后一个上艇”的戈登夫人,事实上,她和丈夫上救生艇后,立刻塞支票让船员出发,让可载40人的救生艇最后只载了12人。
随后,美国旅游业老板反对媒体攻击英国,而泰坦尼克号所属的公司实际也是被美国摩根财团掌控。在各方利益拉扯下,英美媒体联合起来,鼓吹“骑士精神”和“绅士风度”的正能量。
轮船公司纽约码头的负责人曾说,事情发生后,英国国会议员、美国参议员等大人物,争先恐后地抢救生艇。《纽约时报》马上批他“胡说八道”,第二天该负责人就改口不提。
舍生取义者不少,但冷漠自私的人也多,这是不容辩驳的事实:
生还者中,头等舱占62%,二等舱占48%,三等舱只占25%。其中,男子数量占了一半,大多数来自英美。
最早划走的7艘救生艇,几乎都是头等舱乘客,还空了很多座位。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只有14号救生艇愿意返回救人。
英美媒体联合后,把矛头对准了“外人”。当时种族主义盛行,中国国力尚弱,生还的6名中国船员,立刻吸引了大部分恶意诋毁:
凭什么这么多有钱人遇难,“低贱”的锅炉工却幸存了?
当时的媒体写着,
“没人能说清这些中国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但他们却好好地坐在救生艇里。”
“他们随身带着女人用的披巾,还把辫子披散下来假扮女人,登上救生艇!”
“他们从甲板上强行跳进救生船,还踩伤了女乘客!”
其实不顾别人安危,飞身跳进救生艇的人还真有,是美国富翁斯腾格尔和所罗门,事后他们还被塑造成“英雄”,因为在救生艇上“帮忙划桨”。
泰坦尼克号所有者J. Bruce Ismay还指控,
“那些中国人在救生艇离开泰坦尼克号后,被发现躲在座位底下!”
讽刺的是,Ismay后来被曝光,他才是不顾“妇孺先行”原则,抢先上船逃生的人。
《The Six》的导演Arthur Jones说,一些证据表明,这些侮辱中国人的说法,是由于当时的种族歧视。
海事历史学家Steven Schwankert也认为,中国船员展现的其实是勇气与机智,而不是懦夫行为。
但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生还的“大人物”必须为自己的上船给出解释,他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把自己形容成“英雄”,顺便将不能发声的弱者当作铺垫踩在脚下,其他人则赶紧站队跟随。
经过集中火力的抹黑,这6名中国人在死里逃生后,成功被淹没在谎言里,成为了“苟且偷生的劣等民族”、“家喻户晓的反面人物”。
就连自己的祖国,都对他们嗤之以鼻。《申报》4月22日报道:中国船员躲在救生艇底,其中2人“因搭客叠坐其上,压烂而毙”...
你可能想问,在舆论最盛之时,他们为什么不辩驳?
因为没有机会啊。
迟到百年的完整故事
那时候美国处于《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的反华情绪里,所有幸存者都得到关注和温暖,除了这6名中国人。
因为华人身份,他们不被允许进入美国,所以先到埃利斯岛上,24小时后就被赶上Annetta轮船,调头前往古巴。
他们对这些污名一无所知,后来知道了也无从辩解。当时世界对华人歧视文化,加上祖国对丑闻的自我消除,将渺小的他们毫无抵抗之力地埋葬在历史里。直到死去,也还没能等来一个清白。
在《The Six》的预告片里,幸存者的后人这样说。不知道是遭遇百年诋毁之后的认命,还是连自己都不知道这段曲折要从何说起。
我们都看过那部电影《泰坦尼克号》。
在1997年的版本里,原本是有华人镜头的,但在后期制作时被剪掉了;直到2012年3D版上映,我们才看到增补的场景。毕竟,文化制造者想让我们看到什么,我们就只能看到什么。
那么,6名消失的中国幸存者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
英国小哥Arthur Jones和他的团队做了很多调研,也走访了很多人。
“大多数人自以为了解泰坦尼克,其实印象里只是一艘沉没的巨轮,船上有很多欧美白人和穷人富人。中国幸存者的故事是历史的一部分,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他们来到陌生的国家,为陌生的人寻找真相,还建立寻人网站whoarethesix.com,期望得到幸存者后代的线索,让《The Six》能在明年上映。
“那些负面的报道,比如说中国幸存者男扮女装或者躲躲藏藏才能够活下来,都是没有根据的,纪录片会纠正那个时候的种族偏见。
所以,我想对幸存者的后代说,没必要因为曾经的负面报道感到耻辱,他们都是勇敢、善良的人。”
作家麦家曾写过一段话,
“悲痛已经使他们失去了应有的记忆,他们不愿意说、也无法说。用无法说的方式来表达不愿意说的目的,也许是一种最有力也最得体的方式了。”
背负着骂名,被历史遗忘、被世人抛弃。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一名英国小哥,想为他们讨回一句,“对不起”!
推荐阅读
穿越时光!一张老照片带你重回50年代,那时的澳洲居然是这样……
¥2600元一公斤!澳洲最贵牛肉悉尼开卖!花这么多钱买块肉,究竟值不值?
感动全澳!发生火灾12岁女孩做出这个选择,连消防员都给她点赞!
墨尔本华人妈妈赤手空拳斗持刀劫匪,身重数刀浑然不知!如此勇敢原来是为了…
笑哭!中国人衣服上的英文震惊澳洲媒体,殊不知他们身上的汉字也让中国网友笑疯了
你吃过澳大利亚最好的意式冰淇淋吗?它竟然出自一个华人移民之手!从钢琴匠转行的他用20年创造了一个传奇!
本文转载自今日悉尼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