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8月底时,在ASX挂牌上市的鼎盛鑫融资担保公司(Ding Sheng Xin Finance,ASX:DXF)未能按时披露17财年半年度财务报表并主动要求停牌交易,引起了证交所的关注。鼎盛鑫暂未说明财务数据没有披露的具体原因,但考虑到最近中国方面针对海外投资监管新政的调整,证交所需要核实这到底是个别事件,还是受政策因素影响的群体事件。
事实上,这也不是ASX进行的第一次集体质询,就在今年7月初,由于坦桑尼亚颁布了新矿业法案,强制性要求当地政府持有采矿项目16%的股权,并提高了矿业出口的特许权使用费,令得多家在坦桑尼亚有投资项目的澳大利亚矿业公司股价应声下跌。这使得澳洲证交所不得不对所有受到影响的矿业上市公司做出停牌处理,并对这些公司是否能够继续满足上市公司经营要求做出再审核。
不过,最近的集体质询消息不仅体现出了中国政府针对不少资金出境愈发严格的监管,更令本就对“中概股”较为敏感的市场神经更加紧绷。中国国务院此前刚刚发布重磅通知,列出一系列限制和禁止开展的境外投资活动,严格控制境外投资。其中,房地产、酒店、影院、赌场和体育俱乐部类投资为明确限制项目。但从在澳上市的中资公司类型来看,大部分公司主要从事的是资源类业务——包括金属矿、能源和农业类公司,还有不少公司涉足的是IT、消费品和金融板块,因此这些上市公司大都不在中国的资金出境限制清单之内。此外,中国严格控制的主要是国内企业在海外的大型并购案,这些上市公司显然也不完全处于主要的打击范畴。
从以上企业的情况可以看出,中国在澳上市企业基本可以按业务和资金所在地分为三大类:
第三类可以叫做“伪中国公司”,主要是公司基本已经走出国门,其收入和市场并不依靠中国本土,上面列表里的一元国际就是此类代表。其产品主要销往欧洲、北美及其他发达国家及地区,所有收入都是美元结算后留在澳洲总部。从业务角度来说中国其实只是一个生产基地,根据生产和设计成本将部分美元转成人民币进行支付,确实不存在外汇管控的风险。这基本成为了一个总部在澳洲,生产在中国,销售市场和订单来自全世界的典型小型跨国公司。
笔者作为行业从业人士,在多次接触到中国来澳上市公司的过程中,无论是从企业顾问还是基金经理的角度,都会问到同样一个问题:该企业和澳大利亚的关系究竟有多大,上市之后有多少资金是留在澳洲境内持续使用的?而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涉及到三个重要的投资考量:
第一,想要在澳洲上市并获得本地投资人的青睐,最好能让投资人看到和感受到公司在本地的一些动作。尤其是来澳洲上市的公司往往体量比较小,市场熟悉度不高,更需要能够直接接触到本地投资人,从而建立信任和良好的投资关系。更进一步来说,这会增加公司股票的潜在交易量和市场流动性,对于原本流通股股本占比往往明显偏低的中国公司来说,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流通性无法得到保障难免令机构投资人望而却步。
第二,大多数来澳上市的中国公司都有不错的利润,但这些利润大都来自中国市,澳洲上市主体所产生的基本都是成本——包括各种公司总部成本和证交所上市合规费用等。所以很多中国公司账本上看起来有大量现金和利润,但似乎和澳大利亚没有什么关系。加上中国收紧外汇管制后,一些公司甚至无法将资金转到澳洲上市母公司主体帐下,用于日常开销,更别说对澳洲股民提供分红了。笔者就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公司在上市过程中因外汇管制,无法向操作企业上市的顾问团队直接支付费用,并拖延到上市融资完成后才能付钱;也看到过因外汇管制导致分红资金到账被拖延的情况等。虽然这不是企业的过错,也不影响企业的经营利润,但对投资者来说,确实严重影响信心。
那么,在当前澳洲上市中国公司多数表现不佳的情况下,是不是就不能碰中概股了呢?倒也不见得。
对中概股进行短期概念性炒作的空间确实没有,但由于信心低迷的市场情况,以及中国公司对澳洲本地人脉、资本市场的了解缺乏,确实会有一些质量非常不错,却被“中概股”头衔拖累,导致价格严重低估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