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谈心社(ID:txs163)
你一定听到过,“大学文凭不断贬值”、“名校光环已逐渐褪去”、“985、211已经名存实亡”等声音,它来自于某个邻居,也可能出自某个亲戚之口。
大学扩招、就业难度增大,很多人认为不管是不是名校,都逃不过毕业即失业的事实。所以大学在哪读、怎样读都无所谓,大学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个吃喝玩乐的天堂。
事实呢?
最近一段关于“为什么要找名校毕业生” 的视频走红,视频里大型企业的HR通过分析一个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简历,直接说明了名校和非名校毕业生在职场上的差距并不只是一纸文凭,名校和非名校文凭里的含金量更是衡量毕业生的标准。
(视频中的HR说话有点尖锐,网友们普遍认为她在刻意刁难秀优越,但实际上,她和下文中张雪峰说的话都是一个意思:读书很有用,学历很重要,那些大熬毒鸡汤的,都是骗子。)
以前的段子讲:985是软卧,211是硬卧,双非一本二本是硬座,三本是站票,专科挤厕所,其他的趴火车顶上,到了目的地,没有人在乎你怎么来的……
毕业后到了社会才发现:985是飞机,211是高铁,双非一本二本是动车,三本是直达,专升本是特快,专科是普快,其他的都是摩托车,然后所有人都在乎你同样的时间最终走了多远……
当一个学渣在招聘会上拿着那纸大学文凭苦寻无路,当他在职场上处处碰壁时才明白:平台的重要性无可代替,听信读书无用论,换来的是一生的卑微。
最可怕的是现在还有很多父母对孩子说:“读书没用,大学毕业生还不如农民工。”
逐渐明白为什么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了,思维方式和眼界的局限,让人越来越难突破自己的圈子。
穷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思维。
名校文凭是你初入职场
最直接的敲门砖
现代人在购物时,都喜欢用“品牌”来衡量一件东西的价值,在招聘市场上,“品牌效应”也同样奏效。
即使规定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但大多数大型企业在招聘时还是会有意识地筛选名校学生。
据财富中国2017年最新数据表明,名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成功率远高于普通大学,呈现了非常明显的“二八”分布,两成左右的求职者获取了近八成的offer:
985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有68.7%的应届生获得企业offer;211高校应届毕业生中,超过一半尚未获得offer;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则有74%尚未获得offer。
在《演说家》里面,张雪峰老师曾提过一个观点:学历越高,进入名企几率越大。
(这里并不是黑齐大,只是张雪峰老师拿自己家乡的大学举例)
所以这就是你读不读名校的直接差距。
而当视频里一位嘉宾说:“我自己公司的员工,没有一个重点的(大学)。”
张雪峰老师一句“所以你不是世界前500强”,让他顿时哑口无言。
这里有视频,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段辩论
这就是优胜劣汰的社会,如果他是世界企业500强,会愿意放弃名校毕业生来录用普通高校的学生吗?一个好的企业总会向往更优质的员工。
有人可能会说:“我可以用时间来证明自己并不比名校的毕业生差。”但是人家凭什么放着手边的优质资源不用,来等着让你证明自己?
正如“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人出生在罗马”说的那样,这个社会总有人一出生的起点就是很多人奋斗的终点。
今年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也是这样说的:“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还生在北京,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能走很多捷径。”
但如果你再放弃高考,放弃进入名校,放弃奋斗,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名校起码提供给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虽然不能让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成为马云,但在人生的接力赛中,你已经跑赢了一程。
走出象牙塔,以后的门票只会越来越贵,你可能再也买不起入场券了。
所以不要小看这一份文凭,在别人还不理解你的时候,这张纸就成为了你最有说服力的标签。
名校的学习氛围
将影响你的薪资起点
现在很多大学生“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一句话总结普通高校上课的状态就是:“上课有两宝,手机和睡觉”。
一位普通二本的教师,在知乎上吐槽了学生上课时没人听讲,看课外书、睡觉和玩手机成为他们课堂的主题。
《精进》这本书中就有这样一段话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在985、211 高校的学生,多数人在进入校园前就对自己的职业做了规划,他们大多数有了努力的目标和动力,促使他们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性和硬件条件。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下,每个人都在努力,这就形成了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一片向上的氛围中,周围的人都在努力,你也会用相对严格的标准来审视自己,不断自省,哪怕最后变不成最牛的,也可以优秀出众。
我们读书、工作除了为了实现人生理想,就是为了挣钱。
在赚钱这件事情上,学历绝对是决定因素之一,在财富分配标准上,全世界都保持了一致。
据最新的毕业生薪酬排行榜,名校占据了榜单的前三十,清华大学毕业生毕业5年后平均薪酬达到了14918元,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列二三位,分别为14205元和13739元。
名校不仅能给你更多机会
名校思维将影响你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1 、在名校光环之下的更有自信心
在《认真从随便开始》里有一句话:“底气不足,凭什么生气?你真的又有什么本事?积累你的底气,才能练就你的自信和勇气”
学历是知识的结果,当你行了万里路,在一个名校里学到了比别人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时,在职场总会比别人变得有底气,这种底气让他们不论是在面试中或者工作上都有着更强的自信心。
在看《欢乐颂》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关雎尔向安迪抱怨自己不是名校毕业,所以她在公司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筹,即使她可以用后期的努力来弥补,但是比起名校的毕业生,她这种自卑感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来抹平。
在职场里,一个名校的光环往往让你得到别人更多的信任,这种信任也是你工作上自信的源泉。
2、名校给你更多增长见识和提升格局的机会
一个好的学校和一个好的氛围以及优质的校友资源都会对人生带来巨大的变化和不可估量的机会。
许多大型名企招聘,名人演讲和讲座都更愿意在名校里举办,知乎上有网友说:“一所普通大学的前三名才能参加一个国际交流活动,而同等级别的活动在名校里可能每月都有。”
所以在名校的学生总要比非名校的学生有更长远的眼光和更高的见识:
很多普通高校的学生还在挣扎着考四六级证书时,985、211 高校的同学都已经在准备雅思、托福、保研和申请留学了。
名校往往能够提供学生更多的名企实习机会。在《学霸是怎样炼成》里,HR说:“985高校的同学,他可能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就已经参加了大型的(金融)集团的实习,而且最少是六个月。”
并不是说上了名校就能够让你大富大贵,但是名校总能提供给你一个平台,让你有机会认识到一些厉害的人,拓宽自己固有的思维。
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一生。
3、就算名校光环褪去,你养成的思维和精神不会消逝
杨宗斌曾指出,不论是否名校出生,学历平均仅会影响职业生涯6.5年,这也意味着在30岁后,之后的工作表现和职场成绩将逐渐取代学历。
一个名校出来的学生即使高学历已经不能对他的职业生涯有任何帮助,他们从名校里面带出来的积极上进的精神状态却会伴随他们一生,他们习惯了在学习上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所以他们往往会在工作中有着更强烈的上进心。
这也造成了一些名校和非名校的学生在工作几年后差距不断拉大,当别人在朋友圈抱怨有工作多不容易时,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将大学里上进的精神继续带到工作上。
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里曾提起:名校对孩子来讲是必需品,不再是改变生活的一次机会,并且精英式的生活方式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径。
名校带来的工作上的便利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去,但是你在名校里磨练成的积极向上、勤劳辛苦的工作态度却会伴随一生。
学历低的人可能会混得很好
但大多数学历高的人一定不会混的太差
“氛围培养习惯,视野拓展眼界,资源创造机会。”一张名校文凭虽然不能保证你让你站上顶峰,却会让大多数人免于跌落谷底。
有人会说马云没上过名校,但他同样可以成为首富,别忘了,那是20年前的事情。
有人会说王健林还讲过“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500强企业也都说学历不重要,但他们不会去三本大学开招聘会。
这个社会无比现实,受教育程度越低的人普遍越活得越辛苦。
山西的煤矿工人,每天6点去拉煤,冒着矿难塌方的风险干到天黑也只能赚到一百块多钱。
然而在互联网名企实习的实习生,就算在办公司里干坐着吹空调一天都有150块的实习工资,还不包括免费的三餐。
我们所受的教育,就是阶层,它影响到我们能不能接触最新的信息,能不能融入最前沿的圈子,这都是影响赚钱的重要因素。
所以千万别信“学历不重要”那种鬼话了,学历低的人可能会混得很好,但大部分学历高的人一定不会混得太差。
就像北京文科高考状元在采访里最后一句话说的那样:
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不要相信读书无用论,不是读书没用,是你读书没用,主要是你没用。
本文原标题:《“985、211不值钱”:穷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思维》,转自公众号 谈心社(txs163),这是20岁年轻人深夜谈心的地方,我们为你一个提供深夜聚集地,为你呈现年轻人的有趣生活方式,也抚慰你的情感忧伤,我们倡导年轻人应该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