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百年前,华裔移民飘洋过海,在美东纽约、美西旧金山、洛杉矶建立了最早的聚居区,他们中有不少白手起家,开创了自己的生意。百年过去,这些家族生意和华埠一起经历了辉煌和风雨,如今,华埠面临着贵族化和老龄化的挑战,而不少家族生意也遭遇后继无人的窘境。美国中文电视中英文频道联合制作、推出七集特别策划系列片《传薪》,聚焦杰出的华裔年轻企业家,讲述他们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回到华埠、回归文化,用自身独特的创造力,振兴家族生意、回馈社区的故事。
第一集预告片
2016年初的瑟瑟寒风中,一家经营了数十年的华埠老店,悄无声息地关门结业。
曾经位于百老汇大街繁忙路段的店铺,大门紧闭,里面的货品都已经搬空,但时不时,仍会有过路的纽约人驻足,透过玻璃橱窗向内张望,谈论着这家店铺的传奇。
传奇,开始于1971年。
那时正值冷战后期,多年的隔绝之下,美国人对世界另一端的中国极度陌生,充满着偏见与敌视。美中贸易处于冰封之中,放眼全美国,都难以找到来自中国大陆的货品。
在这种情况下,将中国货品进口到美国无疑是非常大胆的尝试,两国政治关系的变化,极可能令生意血本无归,不过也或许,能够“奇货可居”,走出一条新丝绸之路。
出人预料的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并不是精明老道的商人,而是一个热血青年。
程明怡当时在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化学博士,同时,他也是保钓运动的学生领袖,对中国大陆充满兴趣。
1971年,他与朋友商量之后,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中断学业,到纽约开一家中国货品专卖店。
祖祖辈辈从未经商的程明怡,在华埠的凯瑟琳街(Catherine Street)租下了小小的店面,一家名为“四新商店”的小铺应运而生。
铺子虽小,程明怡的理想却很大,他希望用质朴的日常货品,让美国人切实感受到,当下中国人的生活面貌。
但或许连他也没有想到,自己对时间和局势的把握如此精准,以至于,小铺子成了美中贸易史上预言般的存在。
同为创始人,程明怡的太太朱敬业回忆:店铺第一次进货的时候,全美各大电视台都前往码头跟拍,摄像机镜头紧紧跟随货物从船上搬运下来,那一刻,全场的人欢呼起来,许多人看到了美中贸易解冻的第一缕阳光。
而次年,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终结了两个国家长达25年相互隔绝的历史,美中两国贸易也进入了新的时代。
美国民众对于中国的好奇和兴趣全面爆发,那段时间,“四新商店”的顾客络绎不绝,他们好奇地翻看“毛选”,采购斜跨军包。
不久,生意红火的“四新商店”搬迁新址,更名为“珠江百货”。
对于许多老纽约人,珠江百货与其说是商店,不如说是个小型博物馆:从挑选进货到布置摆放,程明怡和朱敬业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层层叠叠、门类齐全的百货之中,蕴藏着中国当代生活的图景。
对于纽约的艺术家们来说,珠江百货则是一个藏宝地:
Petti Smith经常与朋友相约珠江百货:“这里有令人惊奇的艺术材料,而且还很便宜。”
Martha Stewart从店铺一角翻出了中国人祭祖用的锡箔,开心地告诉店主,要用这些“亮亮的纸片”来装饰餐桌。
对于老华侨来说,珠江百货则是个不可或确的存在。用惯的檀香肥皂、爽身粉,穿惯的旗袍、丝绸拖鞋,看惯的瓷器摆设,都让老华侨们一再光顾珠江,杨振宁、李政道都是珠江的常客。
2001年,珠江百货搬迁到百老汇大道,面积扩张达3万平方英尺,十年租约结束之后,又续租了五年。
就在这十五年间,苏荷区地价飞涨五倍,地区小店接连关门,让位给连锁店,珠江百货也没能幸免。
2014年初谈论再度续租时,房东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租价,程明怡和朱敬业考虑再三,不得不将“关门结业”提上议事日程。消息一出,一片唏嘘之声,有报道感叹,“全美第一家中国货品专卖店正式步入历史”。
但其实,租金只是当时压垮珠江百货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开店45年来,美中贸易急剧升温,中国货品不再是“奇货可居”,而是“遍地开花”。同时,网络大型购物平台异军突起,冲击着实体百货店本就微薄的利润。
而更加重要的是,时过境迁,仅凭一腔热血投身店铺经营的程明怡和朱敬业,如何能找到与他们理念相似,拿理想当做指路灯的接班人?偌大的百货店,著名的老字号,无以为继。
珠江百货关门的背后,有着许多必然。
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八个月之后,2016年11月,珠江百货在几个街区外的新址开张了。
开张仪式上,华人社区里拥有影响力的老华侨们,簇拥着一张新面孔:新店主邝瑛瑛一袭红色的旗袍,宣布将珠江定名为“创意珠江”。
她是谁?为什么会接手店铺?她是如何扭转珠江百货关门背后“必然”?她又要怎样续写珠江百货的传奇?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传薪》带您走近邝瑛瑛和她的新珠江时代。
文字:曹旋律
视频:顾功坤
视频字幕:谢意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
阅读原文/Read more 查看更多:
传薪系列 My Town, Chinat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