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5000,头条寻人用了2年时间。今日头条已经成为国内目前最大的寻人机构之一。
头条寻人为什么能成功?对此,今日头条副总编辑徐一龙答案是,科技+善意:“科技,是头条寻人能够成功的助推器;而善意,是头条寻人能够成功的底色。”
3月17日,徐一龙应TEDx邀请,在广州进行了一场演讲,讲述了帮助5000多个家庭团圆的公益项目“头条寻人”背后的故事。
以下为演讲全文。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记者,最初是在家乡,为了能做“大新闻”,15年前我来到北京。上班的第一周,就接到了编辑指派的一个采访任务:有一对60多岁、外地来的夫妇来北京看病被骗了。我到了现场一问,他们是遇到“医托”了。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医托”是什么了。这几年,随着中国医疗体系的规范,“医托”这种现象越来越少了。但是在2003年,还是不少的。一些“医托”会专门守在正规医院的门口,瞄准那些得了重症的患者和家属,告诉他们有其他的医院可以治病,实际上是带他们去一些不正规的医院,给他们开一些丸药、粉剂,不仅花了钱治不好病,还耽误治疗时机。
当时那对夫妇就是这样被骗去了一家小医院,交了一万多块钱,就拿了一堆粉末药剂,出了医院明白过来后,也退不了款了。
我直接去了那家小医院,采访他们院长。那是一家刚成立不久的医院,还能闻到装修的气味。估计那院长也是新的,新院长碰见了新记者,两个人都互相有点摸不清对方。我刻意表现得比较强势,最终院长同意把钱退给了这对老夫妇。
那是一个非常小的新闻。我后来在北京做了十多年的记者,也采访过一些大新闻,但却一直记得这个“小新闻”,因为它直接地给人带来了帮助。
很多大新闻其虽然影响力大,但并不能直接的帮助人。我以前会把新闻分为大新闻和小新闻,后来模模糊糊又有一个分类:一类可以影响人,一类可以直接帮助他人。有些信息,如果能有更好的传播,就可以直接帮助他人。
2015年的下半年,我遇到了一个机会,可以大规模推动信息的传播,去帮助别人。
那时我已经在今日头条工作。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召集了包括我在内的几个同事一起讨论一个想法:我们能不能通过地理位置推荐这个技术,将儿童走失的信息及时推荐给走失地点附近的用户来帮助寻找。
今日头条的推荐包括两个维度的逻辑:一个是个性化维度,比如你喜欢广州恒大足球队,就会给你推荐恒大比赛的资讯;另一个是地理维度,比如说是广州白云区的人,就会给你推荐白云区的资讯。地理维度的信息推送可以精确到某一个街道、某一个小区。
张一鸣当时把我们召集起来的想法是,既然我们有这样的能力,我们为什么不把一个儿童在某一地点走失的信息推送给该地点附近的用户,让更多的人一起帮助寻找呢?这次开会,就是我们做“头条寻人”这个项目的开端。
这个想法我当然是认同的,但对于它的可行性,我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心。一是因为儿童走失的报警信息很难核实真伪,二是当从警方获取到儿童走失的信息时,很可能已经晚了。如果真是发生儿童被拐卖的事件,消息哪怕只晚了一个小时,这个孩子就可能被带到了未知的地方,一个小时的车程已经足够远,你很难再去划定出一个明确、有效的地理位置或范围。
事实上,头条寻人上线最初的半年里,推荐儿童走失信息所获得的反馈,印证了我的判断:没有一个成功案例。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如果真的遇到儿童被拐,必须得在分钟级甚至秒级内来响应,而目前的社会公共信息的处理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所以它不能生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被拐的案件其实非常少。儿童走失的问题确实存在,但除了负气离家出走,绝大多数发生在农村,并且很大可能性是发生了像溺亡这样的意外事件。
转机出现在2016年春节大年初二。河北燕郊一个老人走失,他的家属在网上发布了寻人启事。我们试着在燕郊周边弹窗了这条信息。没想到,当天下午就有两个头条用户反馈,见到过这个老人,最后,在第二个用户描述的地点,家属找到了老人。
这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儿童不好找,老人是不是好找?老人的行动力较低,在他走失地点附近弹窗寻人信息应该更容易找到。于是,我们有意识地去推送老人走失的信息,两星期后又成功一例。在最初的一两个月,每周都有成功案例。
那段时间,大家都很亢奋,有一个实习生,找寻人启事几乎魔怔了。在下班的路上,他在小区门口的电线杆上,看到了一则寻人启事,抄起手机就打了过去。一问,人还没找到。他就说,我们头条寻人来帮你找吧。这是一名57岁的,患有酒精中毒的男子,在北京朝阳区北苑附近走失。中午,头条寻人对该寻人启事进行精准地理弹窗推送后,当天晚上,就成功找到了走失者。
这个案例在工作群里,引发了很多讨论。开始大家觉得很好玩,我们这么高大上的寻人项目,居然会从电信杆上找线索。当时我就在工作群里说,其实头条寻人和电线杆上贴小广告是一个逻辑啊。人在哪儿走丢了,我们就在哪儿附近把信息传播出去。电线杆贴小广告之所以难找到人,因为传播效率实在太低了。当我们使用了移动互联网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突破了电线杆的物理极限,它的传播量级发生了变化。
现在我们可以理性的分析,头条寻人能帮助找到走失者是因为:一、它提高了信息触达关键人的能力;二、降低了做好事的成本。
我们来看,一个走失者可能被人帮助的关键元素有哪些?
有多少人遇到过走失者。遇到的人越多,他越可能获得帮助。
遇到走失者的人中,有多少人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走失者。因为很多走失者看起来也很正常,如果遇到他的人,只当他是个路人,全无注意,那也不可能帮助他。
意识到自己见到一个走失者的人中,有多少人也看到过寻人启事。看到寻人启事的人越多,就越可能直接帮助走失者。
我们看,头条寻人怎么改变了这三个元素。遇到走失者的人数,是一个客观数量,很难改变。但意识到的人,头条寻人可以提升这个数量级,因为很多成功案例中,好心人都是先收到弹窗,哦,我家小区附近有一个老人走失了,请留意。他会有个印象,出门真碰到这个老人,就会帮助他。头条寻人也能提升第三个数据量。头条寻人的弹窗能把寻人启事精准推给周边的人,他们都意识到自己周围有一个走失者。
另一方面,头条寻人降低了普通人做好事的成本。
做好事其实是有成本的。首先就是社交成本。假如你发现了一个老人家孤身走在路上,又不确定他是不是走失了,你总得过去跟他谈一谈,了解一下情况,这其实是很冒昧的一件事情。而后你可能需要报警、配合警方的调查,这又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还有人会想,我是不是需要照顾他,怎么安置等一系列的问题,就产生了很多需要付出的成本。而头条寻人,把所有这些成本降低为:你只需要及时地打一个电话。
这是一个头条寻人降低做好事成本的非常典型的样本。2月份的一天,张国全在公司附近遇到了一位老人,看到他孤身一人,觉得他可能是迷路了。当天下午,他就看到了头条寻人发布的老人走失消息,比对照片后,他立即给老人家属拨打了电话。这位老人家已经90岁了,在被张国全发现之前,他已经走失一天一夜了。
你看,很简单,留一点心,打一个电话,就能让一个家庭团圆。
现在我可以在这里分析的头头是道。但在头条寻人项目启动的前半年,我还是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
虽然胖子一般会比较乐观,可以即便在一次次成功,我还是不能那么乐观。我还会怀疑:这个项目能不能持久,那些成功是不是我们撞大运了? 即便我们提升了信息触达关键人的量,即便我们降低了人们做好事的成本,就一定能促成一次回家吗?就一定有人愿意帮忙?
今日头条是一个科技公司,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数据。很多是可以量化的。比如我们一次弹窗,把一则寻人启事发给多少人,有多少人打开了这个弹窗,有多少人打开后看完了这则寻人启事,这些我都能知道。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帮忙。在一切可以量化的数据世界中,人心是无法量化的。
而对人心的判断,说实在,我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我做过十多年记者,见过不少灰色或者黑色的事情。比如我开头讲到的医托骗局,从新闻角度上,是小新闻,但从性质上,非常恶劣,他们专门骗的,是那些被疾病折磨地快要死去的人。
就算没当过记者,在过去10多年,很多普通人也看过很多类似的社会新闻,比如老人摔倒去搀扶反而被讹诈的。
所以有一种观念影响到很多人,现在社会风气不好了,人们不愿意帮助别人。而我承认,因为我过往的职业经历,我会比其他人更加不乐观一些。
为了对抗这个不确定性,我一开始就制定了一个工作流程。要求每个成功案例,都要有回访,要去了解哪些好心人是如何看到信息,怎么帮助走失的的所有细节。
在最初的半年里,我会参与去回访,也会看所有每一条的简报。我自己也很好奇,想知道,人们是怎么去帮其他人的。
我看到很多细节。在北京,一位司机开车时候见到有个老太太坐在路边,之后他收到寻人弹窗后,觉得像同一个人,第二天就回到原点,绕了好几圈,终于找到了老人。在广州,一个姓毛的先生通过头条寻人确定了一个走失者后,不但电话通知了家属,还一直守候在老人身边,在家属赶到前的数小时里,他一直在用微信给家属发老人的照片、小视频,告诉他们一切都好。在河南商丘,一个姓王的先生看到一个男孩在高铁铁轨附近玩,他觉得不安全,专门去提醒孩子不要太靠近。结果10分钟后,在头条看到了头条寻人发布的信息,一个14岁的男孩离家出走了,他一看,就是这个男孩啊。他再上前问,孩子挺倔强,不说话。王先生赶紧跟家长打了电话,担心孩子跑远了,一直远远地跟着孩子,直到孩子的家长赶来了,他才离开现场。
我的不安全感在2016年下半年的某一天,突然间荡然无存了。好像一觉醒来,心就踏实了。
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当我看了上千个这样的案例。我心中的不确定感,终于完全完全消解。我非常确定,中国社会的善意环境没有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向善之心没有改变。
科技,是头条寻人能够成功的助推器;而善意,是头条寻人能够成功的底色。我们看下科技+善意,能够迸发出多大的能量。
从2016大年初二到2018年3月16日,头条寻人一共找到5009人;目前,我们能够做到平均每天找到10人,最多一天找到29人;头条寻人找到年龄最大的人,101岁,袁世凯称帝那年,那个老人出生了;头条寻人找到走失最久的人,走失了57年。
2017年下半年,我们启动了两岸寻亲项目,帮助台湾老兵和他们的后代找大陆的家人,至今帮助24个家庭团圆。我们还启动了无名患者寻亲项目,帮助因突发疾病或意外入院的人寻找家属。
很多认识我的朋友都说,你们这个项目帮助了很多人;其实我知道,这个项目也帮助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