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公司,如何做一份产品体验报告?

2018年03月20日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朴老师

全文共 2371 字,阅读需要 5 分钟


———— / BEGIN / ————


最近新加入了一家公司,产品老大为了让我更好的了解产品,给了我两天时间来仔细的体验产品,并在周会上做陈述报告。


为此,特意将原来收集到以及实践应用过的关于产品体验方法拿出来,按照经验来写一份,也算作是一份“投名状”。


但是当开周会的时候,大大超出了我的意料,整个团队只关心了我陈述的1/3,当我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在说分析、建议的时候,没人在听,那真的是迷之尴尬。


当我讲到产品功能的优劣势以及给出的改进意见时,大家对自己所负责的模块功能显得十分关心,会针对我提出的问题、分析、建议做出相应的回答和辩解,这倒是在我意料之中。


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很多观点还是没在一个方向上。


由于之前和现在的公司属性不同,所以看待问题的角度差异化也十分明显。所以对于这次的事件要引以为鉴,并和大家分享下该怎么做产品体验报告。


那么今天我就来说说“进入新公司,如何做一份产品体验报告”。


一、我们熟知的产品体验模式


一般整体分4个章节,从概述、产品分析、数据分析、总结,4个纬度来做初期的框架规划:


1. 概述


  • 体验环境,简单描述用什么手机、体验什么版本

  • 体验目的,描述你为什么要体验,想知道些什么(决定了你的报告的深度)

  • 产品简介,从产品官网上了解产品的介绍,让人能一下子明白这个软件


可拓展的还有行业分析报告、主流使用群体、产品发展导图等等。


2. 产品分析


通过用户体验五要素进行综合分析,针对每层,做出准确的概述、分类以及总结。


1). 战略层


首先要描述产品目标,通过在产品的官网以及产品内部,用一句话总结或一段话定义产品希望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其次,定义用户的需求。


这点要进行细致的分类,将相同的需求归为一类;不能想到一个需求就写一个需求,还要解释一下为什么用户有这种需求


2). 范围层


这里主要是针对业务来说明,产品将涵盖多少个方面,哪些是侧重点,在产品功能之上做一个大致的分类,每个范围包含了不同模块内的功能。


比如:消息类功能包括:即时聊天、信息推送、消息提示的等等。


3). 结构层


简单的理解就是:画一个页面逻辑图或是产品结构图。


从基本的tab开始,每个页面都有哪些功能,然后将这些功能做个初步的解释,解释为什么要放在对应的tab下,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4). 框架层


这是对结构层做更细致的分析,分析每个页面中的功能,包括:


  • 说明,对页面的解释;

  • 分析,以用户和产品经理的角度同时对功能进行优劣势分析。

  • 建议,从自己的分析结果对产品提出建议。


5). 视觉层


产品对视觉的把控,用什么颜色起到什么目的,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图标使用情况怎样。


3. 整体分析


结合在网上找到的行业分析报告,数据统计,并在特定的数据网站分析竞品情况、当前产品的综合竞争力、用户反馈意见、下载量。


其次去查找该公司或产品的相关新闻、公司关键里程碑、融资情况,了解产品的发展路线,以及各个阶段的主打方向,进而清楚产品的已知战略规划,并推测未来想要干嘛。


这里我不做深入的讨论,给出3个基本建议点:


  1. 竞品对比:分析排名比较接近的产品,以及行业龙头产品,对比功能的差异点,以及方向、运营策略,主要从产品核心功能开始阐述

  2. 下载量:通过分析下载量可以看出产品的一个大致增长趋势,找到关键增长时间点,然后去查找对应时间,相应的公司做了什么大事

  3. 用户评价:通过分析评价的关键词,可以了解产品某个功能的优缺点,关键词出现频率高,说明该功能使用情况较多,进而可以分析为什么该功能使用频率高,为什么会出现明显的争议


4. 总结


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不会写的就一个方法:SWOT分析(可以自己百度下),要想深入分析的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型分析”,分析每个策略所能带来的好处。


二、为什么这是一篇失败的产品体验报告


在这里我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分析重点和方向错了,这就导致了,写成了一篇“应试作文”。


如果这篇文章是一个体验普通的产品,或是作为日常的产品体验或是竞品对比来说,是可以的;但作为一个需要重点分析的产品,深度和广度就变得不一样了。


可能有点绕,换句话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这样:


(借鉴三科师兄的3点)


  1. 搞清楚目的,不做无用的堆积;

  2. 不要大而全,而要细而深;

  3. 充分考虑听你分析报告人的感受,给他看到一些他不知道的(比如你的见解)。


尤其是对于最后一点:能够说出别人不知道的;不论对方接收还是拒绝,这必然会产生一个新的思维方向,别人的兴趣点一下子就能被提起来,接着就能深入讨论一下。


经过此事,也是让我了解到如何做细致化的分析,在特定的场景下(比如说分析一款庞大的应用),对一个功能的拓展应用分析,比分析整个软件要来的实在的多,这样更有利于对功能的探究。


可能之前总是会想如何在高层次做需求,导致每次细致想功能的时候,方案设计过于浅薄。


当然如果你就是想不到新的东西,那么分析竞品软件的几个同样的功能,然后给当前产品提出改进建议。


这样做的意义,都比普通的五要素分析直观的多,因为你能帮助别人思考问题,整理思路。


说一下事后:


事后一个同事和我说,你写的这些我只看了10%,其他的都没听懂,建议你如果写分析,一定要拿出来可行的建议,这点当初XXX做的很好,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到此,我没有再说什么。


多方面原因固然在,但确实是写的大而浅了。下次会多从思考的角度来分析,而不是固定的模式来分析,将每一个功能点拿出来,围绕这一个展开说明。


后来利用一个周末,我对几个比较感兴趣的功能做了个内部调查(访谈和会议探讨),总结了几点,利用业余的时间和同事聊了聊,发现确实有新的收获,对产品当初如此设计的原因有了新的了解。


小型创业公司到中大型创业公司,确实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前期还是不适宜的较多,思维方式也有很大不同。


———— / END / ————


作者:朴老师,项目型产品经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主做ToB移动办公软件,爱思考、爱学习,爱交流,欢迎各位留言建议。

本文由 @朴老师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APP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