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澳大利亚城市的“宜居性”

2018年03月26日 普华永道澳大利亚


构成宜居城市的要素包括哪些?澳大利亚的城市需采取什么措施,来提升宜居性?

“宜居性”这个词让人觉得有点“太过热门”,甚至无法作为“热切期望”引起积极回应。然而,“宜居性”这个概念能够真实反映身处城市中心的民众的日常生活状态。

澳洲主要城市中有三个城市在经济学情报联合会(Economics Intelligence Unit)最新的全球宜居性指数排名中名列前十(墨尔本排名第一,阿德莱德第五,珀斯第七)。虽然悉尼未跻身前十,但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安全性方面的顾虑。


然而,考虑这些主要城市的持续优势:无与伦比的自然环境与气候、绿地、人口密集度、高品质教育与医保体系、不断扩展的交通网络与高品质住房(前提是你卖得起)。我们并非毫无挑战:交通网络的整合以及我们对汽车的依赖,很大程度上由住房可负担性带动的生活成本以及缺乏工作多样性(特别是新兴行业)来支持我们的知识经济。

 

澳大利亚的主要城市处于成熟的关键阶段 – 将自身定位为国际化都市,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遭遇难关。在最大限度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必须容纳大规模的预期发展。若我们无法领先于增长速度及将我们的国家提升至国际水准,则如今在澳大利亚的各个“宜居性”方面,我们的生活质量均将不可避免的下降。在国内及国际人才/资本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的主要城市需对此充分加以利用。

那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们应如何保留与增强我们的城市“宜居性”特征?

普华永道强调“使宜居性变得切实可行”,将我们的城市视为由多个互补生态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需要多方面的解决方案来保留和发挥每个生态系统的优势,与此同时,加强城市整体连通性与生产力要实现这点,包含若干要素。

 

以更敏锐的眼光看待基础设施

高效、实用的基础设施体系十分关键,使我们能够加以使用并在各个空间之间移动,是保障我们生活质量的基础。新的基础设施通常被视为解决方案,但我们也需要致力于实现现有基础设施的效率最大化,其可为每个人带来完整价值,而不是仅针对控制该基础设施的人士。城市扩张的基础是更好的利用我们现有的高质量基础设施。一项主要的考量因素是技术将如何重新定义我们的医疗、教育、能源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

重新定义澳大利亚梦

光是基础设施远远不够。为了最大化基础设施价值,我们需要改变行为方式,重新定义“澳大利亚梦”。我们需要逐步消除我们对拥有汽车的依赖以及“事不关己”的心态。

近期将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与改变行为方式成功结合的案例是曼谷引进灵活工时和更完善的多模式选择信息,以解决高峰期交通拥堵问题。这一做法推动了行为方式和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的改变,使出行模式有更多选择。

将人视为城市的核心

第三个因素建立在相信人是城市核心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交付/融资混合模式,在决策和融资方面为本地民众和企业提供更好的协助。大众并非只参与质询程序,而是决策和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目标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主要力量。以往,本地社区团体往往是被动回应和反对其他人希望进行的项目,而不是积极反馈他们希望本地社区出现的开发类型。

随着模式改变,各级政府将发挥现代化领导职能,推动有利结果,确保整体政策、预算与监管均得到妥善管理。重要的是,在社区参与的情况下,政府机关的威望得到加强,可更好地吸引来自私营领域的支持和投资,使公有资本能够用作平衡私营领域投资的工具,并带来较政府单独行事高得多的价值。

未来的路

我们绝对有理由保持并继续发挥各个城市的独特性,而且我们对具体措施了如指掌。我们的主要城市人才济济。我们的社区居民渴望高品质生活和更好的居住、工作与休闲空间。我们的社会民众具备创新力和创造性,可随时动员起来,此外,我们也具备足够的条件来通过科技创造新的连接方式。我们的政府也有意投资重大基础设施,推动政策改革来支持城市发展。综上所述,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宜居性变得切实可行”这句口号成为现实。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