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孩子没能力应对这个社会
只好送她出国……
------
近日,由饶毅等科学家主办的“知识分子”公号发布了一篇文章,内容是对某国立研究所所长的采访,这位30岁当教授,40岁当所长的科学家,道出了他眼中中国科学界的现状——表面看起来一片繁荣,实则深藏危机。
1、口口声声说创新,创新的标准就是谁发的文章多
这个问题已经不是科研界的秘密了,因为靠论文数量来评职称、论贡献的事情,不光光发生在科研界,在各个大学、医院、甚至大企业内,都存在这样的现象。
不过这位所长吐槽的内幕,还是令我们感到很震惊。
他做过多次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委,这么多年来,评判的唯一标准,还是看谁发了多少文章,文章又被多少人引用了等等。后来再去请他做评委的时候,他直接说:“不用找我们这些科学家评,你就从中关村找几个三年级以下的学生来评,评的结果肯定会和我们评的高度一致——不就是数数嘛!”
中国每年制造的论文数量全球第一,可以说大多数都是抄袭,大家想的不是怎样出精品,而是怎样快速出文章,多发文章。2017年,德国医学期刊《肿瘤生物学》下架了107篇中国医学研究者的论文,原因是造假。两年前,同样是这家期刊,下架了64篇来自中国的论文,原因还是造假。这都是我们以论文数量来评定能力带来的负面现象。
2、科学研究也蹭热点
科学家想出名,想赚钱,本来也不是不行的,但现在的情况是,哪个项目更容易出名和赚钱,就一窝蜂地去搞此项目的研究,因为“这个项目热,好发文章”。
所长认为:“一个国家的科学体系应该有一个完整合理的布局,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能有什么顶上去。”而不是连科学研究,都想着蹭热点。
“比如高铁列车的轮子、转向架,我们国家能不能做呢?好像是能做,但是做出来又不太敢用。国外的一个轮子要经过各种载荷下的检验,他们多少年都在做这个玩意。但要在中国这么个做法,可能没等实验做完你就被所在的学校、研究所辞退了,因为你多少年都在做一个又不热、又不时髦的东西。”
3、在最有创新能力的年纪,选择功利
所长还提到一个中国科研界的怪现象,那就是最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不是想着去创新,而是想着怎样最快功成名就,去做那些时髦的研究。等到功成名就了,才会想着做点真正的科研。可那个时候,当上了院士,评上了职称,拿到了丰厚津贴,年纪也大了,可能也没有创造力了。
综上所述,所长害怕了,他怕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要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他觉得孩子还不如自己能言善辩,懂得处理这种人际关系。
“我虽然觉得这样做也不好,但是我觉得我的闺女可能没有这个能力怎么办呢?所以只好送她出国。”
2
有这种想法的
不单单是科学家
------
所长“痛心疾首”地讲了中国科研界的弊病,最后想出的对策却是“消极”的,是要把孩子送出去,离开这个环境。
其实,这也并不单单是像所长这样科学家的想法,很多中国家长都在这么做。
2016年,中国家长刷新了赴美留学生的记录,一共有33万孩子被送往美国留学。这些年,如果你经常乘坐往返于美国、加拿大的航班上,你会发现,乘客中学生的比例占到大多数。
在多年不退的“出国热”背后,我们还看到更加决绝的“移民潮”。
2007到2016这十年间,中国人通过投资至少50万美元的方式,一共拿到了43448张美国绿卡。正因为中国投资者的猛增,美国投资移民项目出现了排期——想投资,还得排队。
特朗普上台后,对目前的投资移民法案还很不满意,他觉得50万美元太便宜了,还不够买一张绿卡。于是,他提议把争论了多年的涨价计划给确定下来,最低涨到80万美元,最高涨到120万美元。
即便如此,我相信也对中国人移民美国的热情影响不大。为了孩子,多花几十万美元,中国富人们是不会心疼的。
3
我们不是为了改变世界
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
移民,没有对错,只是个人的选择。就像有些人不喜欢北方的寒冷,就搬到了南方,有些人不喜欢南方的湿冷,就回到了北方一样。你不能说北方和南方不适合大家生存,最多只是不适合个别人。
我有一个朋友,32岁未婚大龄单身女,靠劳动自食其力,不偷不抢、不坑不骗,开车让路人先行,老太太倒在地上敢去扶,按时交税,积极捐款,自封“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而周围的人都默默给她打上“剩女”的标签。
为了让父母安心,她不得不去相亲,却总是不满意。人家说,你都多大了,差不多就得了别把自己给耽误了,抓紧时间结婚,她说,想要先好好谈场恋爱。人家差点没笑喷,说,想不到你还这么单纯,她知道。这里的单纯,就是傻X的意思。
她搞不懂,她才32岁,怎么就要主动地贴上去,父母因为她不结婚而被邻居嘲笑,动不动就戳脊梁骨,她气不过,骂回去,得到的是更多的嘲笑,还说是为她好。
以前留学澳洲的时候,她没想过移民,现在她受够了,决定离开这里。最难的并不是如何移民,而是她移民后,父母怎么办?倒是她父亲很开明说,你有自己的人生,没必要为了我们而活。把她感动得稀里哗啦的。
在她得到移民局的批复,在朋友圈晒邀请函的时候,我还看到下面有这么一段话,是韩国电影《熔炉》里的一句经典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有的人一出生就很有钱而自己很穷;某某明明不如自己,却可能凭关系,凭忽悠,拍马屁的本领取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发现社会不公平了,自己得变得现实了。
在国内,这被说成是挫折教育。
出了国你会发现,这些绝非中国独有,这是时代的弊病,社会的固疾,是需要我们自身变得足够强大以后慢慢改变的东西。
随着留学市场化和物质化,加上国内留学生的低龄化和土豪化, “留学”这个本该象征着学术,名校,自由,远方等等美好画面环绕的词汇,已被拉下神坛,Low为凡物。有人依然坚信留学是个开阔眼界,增强学术,提升逼格的高地;也有人调侃留学只是混个文聘,烧些人民币的游戏。
很多留学生都会被问出国这些年到底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英语?文凭?
其实,学到的就两样东西:
一种被放到任何国家任何谁都不认识的地方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
一种名车豪宅已动摇不了愿意每天坐公车去追求简单梦想的平淡心态。这两样足以让一个人受益终身。
“每个人都要经过这个阶段,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觉没什么特别,回头看,会觉得这边更好。”
——《东邪西毒》
翻过山的人会对没有翻过山的人说,山后面不过如此。但终究还是有很多人从没有翻过这座山。
留过学,你便仿佛获得了感叹"不过如此"的资格。你知道了,有人自始至终不知道。你见到了,有很多人却终其一生见不到。
原来接受挫折不是去接受这个世界的黑暗或者不平等。最重要的是学会自己挑战生活。
留学还会使你体会到,西方所崇尚的贵族精神不是爆发户精神。富与贵不是一回事。
它绝不是住别墅、买豪车、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对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国外的贵族学校和国内的贵族学校是如此的不同,培养出来的贵族不意味着养尊处优,悠闲,奢华地生活。
这是一种以荣誉、责任、表率,勇气,克制,自律,奉献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幼稚止于成熟,源于虚荣止于务实。
加拿大环球移民投资顾问集团
Global Bridge Investment Services Inc.
Canada · USA · China · HongKong · Europe
加拿大•温哥华
938 Howe Street, Suite 908,
Vancouver, BC V6Z 1N9, Canada
www.gbimmigration.com
美国•查尔斯顿
2020 Savannah Highway
Charleston, SC 29407 USA
美国•底特律
1420 Washington Blvd.,
Detroit MI48226 USA
中国•广州
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西路161号中泰国际广场A座23楼
23/F, Tower A, Sino Thai International Plaza, 161 Linhe Rd, Guangzhou
长按图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