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封锁下的克里米亚 「回归」一定美好?

2018年03月19日 东西新报


提示:点击上方"东西新报"免费订阅本刊



2014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克里米亚地方政府与塞瓦斯托波尔(Sevastopol)的领袖签署条约,将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联邦。自此克里米亚正式受俄罗斯实际管治,尽管国际社会一直不承认此吞并行为。



4年后的3月18日就是俄罗斯大选日,普京更在选前特地走到克里米亚出席竞选活动,获大批民众支持。然而克里米亚人在莫斯科底下的生活,却不一定比4年前好。


普京在大选过程中,并没有参与太多竞选活动,连电视辩论都没有出席,但在克里米亚,当地选民却能亲眼看到亲手令故土「回归」祖国的领袖。

从乌克兰手上收回克里米亚,是普京在第三任任期的重要政绩,亦是他可以在近年大打民族主义牌的重要依据。于竞选活动中,他向塞瓦斯托波尔的支持者表示「在4年前,你们做了历史性的决定」、「向世界展示什么是真正的民主」,并承诺会改善克里米亚民生,获在场4万名群众欢呼支持。



为向克里米亚人展示国家对他们的支持,普京自收回克里米亚后,就投放大量资源到此失而复得的领土。俄罗斯至今投入了数十亿美元来修缮道路、学校、医院、幼儿园、新的发电站,着力改善当地的基建设施。俄国政府更于2016年就开始兴建一条由俄罗斯本土通往克里米亚半岛的跨海大桥,造价近40亿美元,落成后将是欧洲大陆最长的公路、铁路两用桥,预料将在今年5月开通。


但建桥本身却反映了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后的一个基本问题:半岛与俄罗斯根本没有陆地相连。自克里米亚「易手」后,乌克兰就截断克里米亚所有供应,现在半岛上所有进口物品都需经海空两路输入,导致物价上涨。中国传媒《澎湃新闻》的特约撰稿人到当地采访时,亦指当地物价比莫斯科贵得多。


普京(没带头盔者)到访克里米亚时,还检视了跨海大桥的施工状况。(路透社)


制裁下的艰苦生活


乌克兰的全面封锁及国际社会的制裁,亦令克里米亚多项主要产业大受打击,连带当地民众的生活也大受影响。


旅游业向来是克里米亚的主要产业,但自半岛加入俄罗斯后,俄罗斯以外的航班及船只都不再前往当地,对以疗养旅游闻名的克里米亚打击颇大。为拯救当地的旅游业,俄罗斯政府只好用补贴方式,每年派退伍军人、残疾人和切尔诺贝尔核电站事故受害者到当地旅游,维持当地生计。


当地的国际企业在2014年后亦全面撤资,现在仅余一些「A货」麦当奴、Apple Store及星巴克咖啡店,服务主要是来自俄罗斯的游客。银行也不会再借钱予克里米亚的企业之余,就连信用卡服务也停用,只有在俄罗斯申请的Visa及Master card还可使用。


除旅游业外,当地的渔业也因乌克兰人不再收购克里米亚的渔获,俄罗斯人又不需要当地的鱼,生意变得难做。幸好,俄罗斯去年就有计划将渔业重心由里海搬到有更多渔获的黑海,亦有大型企业希望在当地投资,以克里米亚为中心整合黑海各城市的渔业,所以目前的艰苦状况可能只属暂时性。


渔业是克里米亚的经济支柱之一,但政治状况的变化,令行业的生存环境改变。(路透社)


是乌克兰人,也是俄罗斯人


许多当地人在克里米亚「入俄」后,都有双重国籍,否则他们难以生活。他们虽然接受俄罗斯的法律及政府管治,但他们到现在还会到乌克兰申请各种到俄罗斯以外国家的签证。有部份人还在乌克兰有亲戚,需要不时过着「跨境」生活,这时候乌克兰护照就大派用场。


而现在的俄罗斯国籍也有好处,普京对克里米亚的大力投资,亦让当地医疗水平提高,完善城市设施,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克里米亚的经济前途在陆路通道开通后,仍有机会扭转过往4年劣势。因此不少克里米亚人尽管现在生活较为艰苦,但他们对未来仍有盼望,而普京对大部份人来说,仍是位民族英雄。


分享是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QQ读者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 东西新报 官网查看更多新鲜资讯

↓↓↓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