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去美国常春藤念书,是很多同学遥不可及的梦,也是很多家长一如既往面子上带来的自豪感。但藤校到底好在哪儿?
考到藤校后的你仅仅是顶着名校光环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维系日子,还是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改变人生?有时候出国留学真的非藤校不可吗?
据立思辰留学360介绍,《经济学人》曾报道:中国留学生挤进美国常春藤的竞争的激烈程度,可以这么说2017年约4万中国学生申请了美国大学,只有200人进了常春藤,录取率仅占0.5%。哈佛每年在中国也只招7到8名学生,少之又少。
这些藤校到底好在哪儿?毕业于哥伦比亚、任教于耶鲁的德雷谢维奇在近期出版的《优秀的绵羊》一书中反问:“你喜欢深红色、鲜红色,还是宝蓝色?”这三种颜色分别是这三个学校的标识颜色。
意思是说,这些学校除了这些颜色,其实大同小异。它们相互之间的排名,今年上几名,明年下几名,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多大影响。
随着藤校仪式感的增强,一些中国优秀的中国学生走进藤校,感受着浓厚的具有历史感的校园,接触到厉害的教授们,依稀可见那些踌躇满志青春洋溢的面孔,让各路刚迈进藤校的孩子和家长们延续着收到offer时的憧憬和喜悦。
可究竟凡事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竞争压力大,身心疲惫不堪
我女儿在斯坦福,大二的时候考试98分还觉得不满意,大一选的数学课期末一定要提前交卷还要满分,说是要不然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国来的,这是她给自己无形中施加的压力。
张女士说有时候特别担心她,但是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劝劝女儿。女儿的优秀让她格外心疼。
尤其是在Final季和毕业季,藤校学生的学业,就业,经济压力,但让这个看似政策的压力转化成了某种特定环境下的负能量。之前听一个在藤校的朋友说暑期实习有同学拿到了Facebook的面试,其他同学的压力就立马倍增。
为追求高GPA心理扭曲
成功会“变质”
那些知名科技巨头公司往往把藤校作为招聘的最佳人选,如何在最后阶段保持较高的GPA,也让很多学生拼了命。
有些放弃了原来对历史,政治等不易就业或者底薪专业方向,越来越多人认为藤校的学生就英国去做咨询或者去科技巨头拿高薪,而且很多去申请藤校的学生就是奔着这个目的去的,不免让人心头一惊——如今藤校的“没落”,这种风气下的学习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很明显被放大且会产生心理上的自责和扭曲。
儿子学校每年都有因精神身体出问题而选择休学的,朋友在藤校的孩子也出现过回学校就开始焦虑离开学校就开心了许多这种状况。最后毕业去了硅谷的某个大公司工作,竟然坦言并不喜欢她的学校。这真的听让人震惊,同时又痛心的!
李先生语重心长的说。他还从儿子口中得知得为了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崭露头角,一些藤校的学生不得不采取一些不好的手段(滥用药品)来获得高GPA成绩,这种状况近些年出现不少,作为父母他们表示真的很担忧。
“好学校糟蹋教育”局面严重
上藤校的人,熟悉的是一套适合在藤校成功的套路。他们一路学习成绩拿A,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彰显自己的“领导力”,或扩大“社交网络”,蜻蜓点水地去做“义工”。按照名校的要求逐项打勾完成,好比是在完成某个游戏。
这些“优秀惯了”的藤校生,升学后会选择比较稳妥的、保证能拿A的课程,而不去费劲寻找真正值得学习那些可能拿不到好成绩的课程。这就是引起“好学校糟蹋教育”局面的形成。
虽然藤校大多强调自信和自律,但这种行为上的“自恋”也是造成藤校“没落”的原因之一。如何让这些顶尖名校的学生真正去感受他人,去融入社会,这太重要了。
有人说,美国有钱人家庭上名校也要花一百多万美金。国内家长也很拼,给藤校巨额捐款增加孩子爬藤几率,中产家庭为包录取率放弃申请资助。某些排名统计数字也显示藤校学生都是非富即贵。但事实确实是如此吗?
藤校的教育积淀深邃,这无可厚非。这些担忧藤校面临“没落”的现状,正是我们应该了解到优质教育目的究竟何在——是为了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还是在进入藤校后的安于现状?如何完成这个转变从而走上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转折?有时候上藤校是为了让自己的未来更美好,而上不了藤校,也并非是件坏事,这还是要看你自己该怎么选择了!
点击“阅读原文”,踏上留学之路。留学路上,一路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