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搬到澳洲以后,年过七旬的父母两年前到澳洲来旅游探亲。
刚开始的两周,因为一切事物都是新鲜的,我也陪着他们到处转悠,他们过的非常开心。
过了两周之后,我们两口子上班,孩子上学,都是出门一整天,他们自己能够步行到达的地方,基本都已经踏足了。
而步行不能到达的地方,因为语言不通,又人生地不熟,不能乘坐公交随意转悠,只好巴巴的在家等我回来才能开车带着他们出行。
老爸经常一个人在附近散步,澳洲住宅区的街面上,本来就行人稀少,再加上我们住的这个地方,华人非常少,所以就是出去溜达,也没碰到个人影,就寂寞的回来了。
偶尔碰到遛狗的退休老人,老爸还愿意用英文打个招呼,说一句hello, good morning 之类的,遛弯的老人以为老爸会英文,也就闲来无事的叽哩哇啦的跟老爸聊上一段,老爸即便听不懂,也愿意在那里连蒙带猜的听人家闲聊,因为呆在家里,也实在没啥事儿可干。
家里的饮食习惯,对于两位吃惯了传统中餐的老人家,也是非常不适应。老妈兴致冲冲的愿意给我们做喜爱的中餐,但是又怕老人家忙累了,也想让父母多尝尝各国美食,可是有时各国美食尝下来,老人家的肠胃并不见得能够承受,对他们来说,还不如喝粥吃咸菜来的舒服。
家里的电视没有中文频道,父母呆在家里实在无聊,只好看我国内带来的DVD,百十来集的韩国大长今电视剧就看了两遍。
一个月后,父母要回国了。看着他们开心打包的样子,我知道,他们还是很想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如释重负一般,想逃离这里。
在我自己父母的身上,我看到了所有华人父母到澳洲来面临的“残酷”现状。
作为老年人,最需要的,就是大家聚在一起畅快聊天,回忆过去,讨论爱好,八卦一下子女等等。
但是语言不通,限制了父母们任意出行,任意交友,任意交流的自由。
如果只是父母暂时过来旅游,探亲,那么他们觉得忍一忍也就算了。但是这种寂寞无聊的体验,会让他们对于未来移民过来随子女居住,带来负面的影响。
所以对于很多华人父母来说,面临的尴尬局面是,独生子女,老无所依,将来自己老了,只能移民过来跟着孩子居住。
但是澳洲现实的状况,又让他们犹豫不决,在国内自己的生活过的不错,有亲朋好友围绕着,过来后变成了只能依靠子女的“无助”人士,很不甘心。
所以有很多父母,现在身体康健的情况下,都选择宁愿住在国内,有自己的生活。
但是,并不能排除因为各种原因,父母只能是移民到澳洲,生活在澳洲。
真正办了移民过来后,面临的就是长久的居住,与子女还有孙辈的共处,怎么办?
多数情况下,父母移民过来后,因为语言的限制,会选择与子女住在一起。
同在屋檐下,勺子肯定要碰锅沿,矛盾不可避免。
父母与子女在澳洲住在一起的情况,大多有以下几点矛盾:
第一,父母帮着子女带孙子孙子,买菜做饭,忙忙碌碌,也算生活过的充实。因为焦点都放在孩子身上。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上班比带孩子轻松多了。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帮着带孩子,买菜做饭,对于子女来说,生活相对轻松了很多。久而久之,子女需要警醒的是,把父母所做的一切当成想当然,于是父母沦为“保姆”的角色。
因为语言不通,出行的不遍,父母自己的人际交往反而变得十分简单,只能与自己的子女交流。由于社交限制,父母的情绪往往无法释放,只能与子女发泄,从而引起矛盾。
最常见的就是到了周末,子女们带着孩子结伴而行与朋友们聚会,留下无法出行的父母在家里默默相对无语,即便是没有带孩子,也没有在精神上真正的放松和享受。
第二,传统的中国家庭,父母一般也立于权威之上,家长说了算。但是因为在澳洲接受了西方生活理念的子女,在育儿观上,生活方式上,都可能与传统的中国文化有所不同,带孩子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这是另外一个矛盾聚集之处,到底听谁的?
譬如子女想给孩子一直穿纸尿裤,父母坚持穿开裆裤和把尿。
子女想让孩子直接吃超市买来的儿童食品,父母坚持自己在家做的最健康。
子女觉得孩子不能惯着,讲原则。而父母看到隔辈亲,一切原则灰飞烟灭。
那么到底是听父母的,还是听子女的?这就是权利的角逐了。
第三,无论是与儿子居住,还是与女儿居住,都面临是公公婆婆,老丈人丈母娘的角色。父母在原生家庭中与子女的角色扮演方式,到了澳洲,住在一起,很容易就回到小时候原始的模式中。但是作为一个配偶,一个“外人”眼里看到的这种模式,可能会觉得非常不适应,但是原始家庭成员又占了大多数,自己没办法改变现状,这是另外一种矛盾。
最常见的模式,就是强势的母亲,默默无闻的父亲,听话的儿子,想插手改变的儿媳。但是儿媳对这个模式的改变太困难,于是婆媳矛盾油然而生。
在上海,一个律师做过统计,他过去十年经手的几百例离婚案例中,排在第一位的离婚原因,令人惊讶的居然是是婆媳关系,而不是夫妻双方性格不和。
而另一种常见模式,如果丈母娘强势,女儿听话;那么女婿的选择经常是逃避,或者沉迷于自己的游戏或其他爱好,在强势的丈母娘眼里,这个女婿啥都不干,不合格。
所以,婆媳关系,丈母娘女婿关系,同样在朝夕相处的环境里,即便是在澳洲,也容易造成矛盾。
第四,父母强大的失落感造成的抑郁。自己亲手带大的孙辈,越来越不愿意用蹩脚的中文与长辈沟通,也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失去了天伦之乐。
长久的与子女住在一起,因为孩子长大,子女的社交生活圈也更加自由,出行更多。
而语言不通,出行不便的父母,越来越小的社交圈,父母只能呆在家中。如果父母在家中的权威一直处于弱势,说出的话没有分量,只有越来越沉默,从而造成抑郁。
貌似说出来的都是矛盾,都是负面信息,那么有没有那种家里一团和气,和和美美,婆媳相处融洽的家庭呢?
自然是有啊。
这种一团和睦的家庭氛围,主要是子女刚刚结婚生子,孩子还小,父母身体仍然健康,一年父母签证过来带孩子的,机率才比较大。
除了父母和子女将重点都放在孩子身上,更重要的是,居住期只有一年,忍一忍就过去了。
和睦氛围的基础,还是短期相处。
父母移民过来与子女长期住在一起的情况的心理变化,估计只有在这里居住多年的华人才有感觉。
所以,避免父母移民澳洲后与子女矛盾升级的主要办法,阿凡姐建议是,不要住在一个屋檐下。
父母自己居住,子女单独居住。
父母的房产位于交通方便的区域,华人居住比较多的区域,便于华人生活的区域,父母一旦有了自己的社交圈,有了自己的生活,心情愉悦,自然少找子女的麻烦。
子女多体谅父母在国外居住的不易,尤其是语言不通带来的不便,尽量多帮忙,这与国内完全不同。
所以移民澳洲的父母,虽然在国内玩的风生水起,到了澳洲,如果在生活上对子女的依赖加重,实际上还是处于弱势的。
这一点,一定要清晰的知道。
有关澳洲更多现实的生活,移民信息,欢迎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澳洲阿凡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