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校注重的这些东西 中国学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8年03月27日 澳洲新闻


来自:澳洲微报



在澳洲高考之后,很多华裔家庭的孩子都考到了90多分的好成绩,但等到发offer时,孩子得到的offer要不然不是理想学校的理想专业、要不然就是挂科率极高的商科…


到了这个时候,家长就开始发愁,就连我们这些“围观群众”也很不解:为什么华裔孩子考了这么好的成绩,却没法拿到理想的offer?


其实,在澳洲,拿名校offer不仅仅是要成绩好那么简单。学习能力、人格人品、抗压能力以及责任感…这些品质,都是国外大学所注重的东西。


成绩好坏只是衡量考生综合能力的一小部分


只有成绩好才能进入名校,但进入名校不全是靠成绩。在美国,存在着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牙医家庭的孩子一般会选择口腔医学专业,医生家庭的孩子一般会选择医学专业,而硅谷工程师的孩子许多都会选择IT专业,等等。


有人认为这是西方社会“阶级固化”的体现,其实不然。


西方家庭很注重家庭中的传统,因此在某一领域优秀的家长一般也会要求孩子在那一领域有所拔尖,但也只是需要孩子在自家的“传统领域”有所建树即可。



而中国家庭则不然。


很多到了海外的中国家庭依旧奉行的是传统东方教育,孩子从小就要被培养为出可弹钢琴、入可做奥数题的“多面手”,却没有注重培养孩子优秀的品格,锻炼健壮的体魄,建立孩子对于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责任感。



这样多才多艺又成绩优秀的孩子,似乎在国内就肯定能上清华或者北大了。但在西方则不然,因为在名校的眼中,成绩只代表过去,并不预示未来。


在他们眼中,竞赛成绩可以通过参加各类补习班得来,不能证明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所以说,如果两个高中生竞争同一个名校的名额,那么肯定是那个能证明自己能独立制作的“小发明家”,比只会埋头做题的“小数学家”更受名校的青睐。



而且,上了名校也不表示从今以后可以一帆风顺,顺利毕业然后进入名企。


事实上,澳洲大学的挂科率并不低,悉尼大学、莫纳什大学以及墨尔本大学的挂科率都在30%甚至以上,这也就表示了,许多孩子即使能够在入学时取得好成绩,但他们到底能走多远,其实学校本身最心知肚明。



孩子的抗压能力,和成绩一样重要


正因为国外知名大学明白,学习能力强不代表孩子能在接下来数年的学习中成功毕业,因此这些名校在挑选学生时,会很注重考量学生的抗压能力。


以美国申请大学为例,许多美国大学喜欢给学生出这样的题目:论述一段你失败的经历。这在美国被叫做失败经历问题(failure essay questions),目的就是考察学生对于困难的应对能力,甚至是整个心态环境。



而亚裔一般在这个环节很容易“败下阵来”。美国一项研究表明,亚裔男孩最不自信。


因为他们很多都生活在西方崇尚自由的环境中,可他们的父母仍然在强调东方式的权威。以至于他们在一次次的冲突中陷入了自我矛盾冲突之中,变得不自信。


更重要的是,亚裔群体一般不会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没有了发泄口,孩子将变得更加消沉下去。可以说,东方人的好面子真是害人不浅!



实际上,很少有华裔家长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拥有完整人格的青少年,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内心。


哪怕他们的选择会犯错,也让他们自己去亲身经历这些挫折,再从挫折中学习。而做家长的不需要权威式的指指点点,只需要在他们遭遇挫折时始终如一的鼓励。


一位华裔家长在孩子卧轨自杀以后才幡然醒悟,于是辞掉了工作到处演讲,就是为了呼吁更多华裔家长能够给孩子自由呼吸成长的空间,不要像自己一样把孩子逼上绝路:


未来是在孩子自己手中的,他们的路需要他们自己亲自来走。


比起学习成绩,学校更看重社会责任感


另外,有过志愿者或者义工经历的孩子也经常会受到名校的青睐。这是因为名校都想招收更有领袖潜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确保他们以后出社会以后一定会对社会有所贡献,不会一枝独秀,而是推动一个团队集体的进步。


也只有这样,这些名校的教育才真正的变得有意义。



不得不说,很多华裔家庭在这个方面是做得不够的。因为中国传统有一句老话,“各扫门前雪”,所以许多华裔家庭对于社区的事情都表现不关心或不够关心,他们的孩子自然也就少了很多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机会。


然而国外名校在录取学生时,则会更青睐于那些改变社会的少年少女。


去年,有一位名叫萧靖彤的女生被哈佛、耶鲁在内的多所藤校录取,而她的“法宝”就是她一直致力于为语言不通的亚裔群体在美国主流社会发声的努力。



(萧靖彤)


华裔学生“去标签”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曾经有一个美国长大的ABC学生艾伦·麦,为了让自己进入名校,努力地“去标签化”:


他在上高中以后故意没有加入华人社团而是选择西人较多的电影社团,他故意不去冲刺数理化这些华人的“传统优势项目”,最终成功“去标签化”,拿到了耶鲁大学的offer。



(艾伦·麦)


但相比麦同学本人在自己的自述文章《为了被耶鲁录取,我背叛了自己》表达的负面情绪,我们确实能看到许多名校对亚裔学生的“偏见”:聪明有才,却又内向矛盾…


所以说,麦同学虽然因为自己“背叛种族”而不开心,但他本人确实也展现出了求变的决心。


而亚裔学生要去除自己身上的“标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读书时,曾有一位在澳洲长大的同学问我:你们中国孩子从小就面临着这么大的压力,你们有时间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吗?你们快了吗?


我当时感觉有些哑口无言。因为学生时代的我是不快乐的,但我不会否认,我的一些喜欢数学的同学乐在其中。


但是很多年后,等到了社会中,那些真正喜欢学习的好学生,未必就拼得过那些成绩一般、但性格独立的学生。


所以说,上什么学校也只是考核的一环,最终到底谁胜谁负,还得由时间来定论。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电话:(02) 9262 7900

微信:ACNW-COM

地址:Suite 61 Level 6, 650 George St, Sydney, NSW 2000

官网:118news.com.au

邮箱:[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