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长的一封信:别为“出国”而送孩子出国

2018年03月13日 加拿大帮帮堂咨询




“出国留学”一直都是家长关注的热点,据专业数据统计,2010-2016年中国向外共输出了458.66万留学生。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全球最热的留学国家中,中国留学生占国际生的比例仍然是最高,分别为:41%,55%、23%和54%。其中。低龄留学生增长较为显著。


那么,这其中,有多少是被父母“强迫”送出来的呢?


堂主在与学生交谈时,堂主在问到“想学什么专业?”“想上哪所学校?”等问题时,有些学生会回答道:“是我爸妈送我出国的,我也不知道,没想法...”

没有出国的小伙伴们会从出过国的小伙伴那听到:“出国之后每天不是各种赶Due的作业,就是复习各种考试”,出了国的小伙伴每天不是各种赶Due的作业,就是复习各种考试,再或者是赶作业、复习考试的“路上”...


也正是这种压力,导致近些年海外留学生自杀率的升高,近期的新闻大家都有看,也都有所了解。


之前的文章,堂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劝导、开导学生们。现在,堂主想跟家长们聊聊:关于孩子出国的事情。



1

“出国”的概念

首先,出国的概念是—“深造”、“学习”、“锻炼自理的能力”,绝不能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更不是“在这山望着那山高”。


很多家长都有“随潮流”的心理,无论什么事都要跟潮流,甚至是与他人比较。比如,说去美国的学生多,就说明美国好,因为大家都去那,从来没考虑过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在堂主接触过的很多留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表示:留学是家长的意愿,自己都还没想清楚。


2

海归与“海归”

如果说10年前出国留学,定为“精英留学”。那10年后的留学,只能称为“大众化留学”。随着出国留学群体的质量参差不齐,既有名校的精英海归,也国外普通院校的“大众化海归”。不管是精英还是大众,这里面也不乏到国外“混文凭”的人。


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盲目地选择了出国留学。比如:有的是想“逃避”国内学校而选择出国留学;有的只要拿到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就行;还有的在国外求学期间严重缺乏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能力,导致毕业时缺乏竞争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社会也将从原来的“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企业不可能完全按学历和留学的标准选拔人才,反而更加重视人才本身的能力和素质。


清朝著名思想家、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里有一首:“科以人重科益重,人以科传人可知。


有不少报道上写“海归从事着蓝领工作”或是“海归拿着很少的工资”,甚至是海归很难找到工作等等。高等教育只是基本配备,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人能力是“加分项”。


我是华丽丽的分割线

我是华丽丽的分割线


我们说了出国的概念和留学后的“后果”,其实最重要还是看—孩子是否适合出国。


3

孩子到底适不适合出国

当然出国是个难得的机会,父母本身是出于好意,想给孩子更优质的教育,但有句话是“因材施教”,出国还需结合学生本身的情况。


比如孩子的独立性,有一些没有完全独立的孩子,如果出去太早,会因为没有家人、好友在身边而倍感孤独,整日沉迷电子游戏,想要回国的心情迫切,甚至为此埋怨父母。


孩子对环境的适应性,因为国外是一个全新的语言环境和文化。因为语言的障碍,生活学习上的差异,大部分学生在国外的表现过于内敛,不积极主动去认识新朋友。建议家长可以先带孩子到国外去旅游,是否喜欢当地,如果喜欢,那适应能力也很快。


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国外的教育方式属于比较“活泼自由”式,老师不是每天都“看着”学生,除授课外,大多以小组讨论、自学形式居多,需要自己主动到图书馆查资料等,需要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孩子往往有主动性去接触了解国外的新鲜事物,成绩、生活会更出色。


孩子的自理能力,会做简单的家务,能做简单的饭菜,不至于在吃腻了牛排、沙拉后,饿着自己。人们常说:“住的好、吃的好,心情也会随之变好。”如果家里窗明几净,再吃着自己亲手做的家乡菜,心情与压力也随之放松啦!


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抗压能力,如果属于“玻璃心”,那是分分钟把自己置于崩溃的边缘。内心过于脆弱,太过于多愁善感,陌生人的一个小眼神、同学间一点小摩擦,都可能会让人“死去活来”,如果再加上点挫折,比如小组作业遇到刻薄的搭档、上课听不懂、坐车坐错方向等等等等....感觉生活不易,坚定地认为自己就是生活最大的受害者。


国外面对与国内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很多留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难题仍然不少。


当家长想清楚并和孩子沟通好后,孩子才会真正理解家长的苦心,更加珍惜自己的留学的机会,最终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留学只是一个人生的经历,只是一个平台,只是让你去见更多的人,看更多新鲜的事物,用不同的思维角度看待问题。


文章素材来源:加拿大第一生活

你需要知道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