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经济新常态的理念。对于我国银行业而言,充分认识新常态下行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主动转变经营理念,加快推动转型发展,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营管理的核心逻辑。
新常态下银行业呈现新的特点和规律
第一,进入高风险、低回报的新阶段。随着经济减速换挡,银行业将进入一个高风险、低回报的发展阶段。一是增长速度逐步放缓。根据经验数据,我国名义GDP每增长1%,大约需要贷款增长1.75%左右,再考虑到直接融资占比的上升,未来三年,我国银行业信贷平均增速将由过去十年的年均18%下降到10%左右。二是风险成本和资金成本“双升”。随着经济周期的下行,不良贷款趋势性上升,商业银行需要计提更多风险拨备,风险成本明显上升。同时,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存款分流、监管加强,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成本也不断上升。三是利息收入增速下降。目前,我国银行业收入80%以上来源于存贷款利差。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过度依赖利息收入的业务模式将难以为继。
第二,竞争主体更加多元。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改革深化,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面临改变,未来银行竞争将呈现主体多元、边界模糊、程度加剧的新特征。一方面,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将加速推进,证券、保险、信托加快发展,预计未来五年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将从目前的65%左右下降到60%以内。另一方面,更多民营资本将进入银行体系,小额贷款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社区银行等新兴机构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跨界渗透也将不断深入。此外,商业银行传统的资金中介业务将面临直接融资市场的更大挑战,支付结算、托管、理财、投资银行、信用卡等非利息业务也将不断受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挤压。
第三,发展动力更加多样。一是跨境金融迎来“新蓝海”。“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出台、亚太自由贸易区启动,将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跨境金融服务机会。人民币国际化深入推进,为我国银行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二是经济结构转型蕴藏新需求。我国消费金融发展潜力巨大,老年储蓄、投资理财产品、倒按揭等养老金融业务将加快发展。同时,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速度加快,农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行业等的金融需求将不断涌现。三是金融市场化改革带来巨大潜力。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给商业银行加快产品创新带来机遇。直接融资市场快速发展也将给非牌照类投行业务、交易业务、金融衍生品业务以及综合化经营带来巨大的机会。
第四,金融风险更加复杂。在我国经济新旧常态交替之际,多重金融风险交织,风险传染性更强。一是信用风险面临巨大压力。相关研究表明,未来三年,银行不良贷款率可能逐渐增至2%左右。二是流动性风险上升。随着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影子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将更频繁地在银行间、银行体系和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证券市场间流动,这将加大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也使得这些市场之间的风险传染性增强。三是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的管理难度加大。理财产品和同业业务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大量涌现,对商业银行合规经营、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也加大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难度。
第五,银行监管更加严格。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监管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IMF、FSB、BIS等国际组织提出各国必须对原有的监管理念和工具进行反思,提出了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推出了更为严格的巴塞尔协议Ⅲ等。我国建立起了以“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为主要载体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并实施了比国际同业更为严格的监管要求。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同时,监管机构也加快了对融资平台、影子银行等问题的治理,不断强化微观审慎监管能力。总的来说,监管环境日趋严格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合规成本,也对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资本补充等提出更高要求。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必须主动转变经营理念
第一,由“求大”向“求好”转变,追求内涵式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必须从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出发,全面提升资本、成本、流程、风险、定价、客户、人才等方面的管理水平,真正实现内涵化发展。要加快推动内部业务流程改造,实现渠道交付网络化、客户管理精准化、产品研发灵活化、风险管控系统化、运营保障弹性化、决策支持数据化、综合管理自动化。要以经济资本等风险管理工具为核心,推动资本管理、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的协同和融合。
第二,由“求全”转为“求新”,追求差异化经营。经济新常态将导致我国银行业竞争更为激烈,但是也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经营灵活性和自主创新空间。不同类型的银行必须形成多层次、差异化的竞争格局,细分客户、找准主要的客户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比如,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具有全球性服务网络的大型银行,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向客户提供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在某些业务上具有优势的银行,应集中精力和资源发展该领域业务,不断提高运营效率。
第三,由“求快”转为“求精”,追求精细化管理。要进一步加强资本约束在经营管理中的引领作用,促进业务结构持续优化,走规模与效益并重、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精细化管理最终体现在精准定价上。首先,定价目标要服务于经营目标,统筹兼顾实现利润最大化、抢占市场份额、完善风险控制、优化客户服务等子目标。其次,要健全定价决策机制,采用丰富的定价工具,完善定价信息系统,建立专业规范的定价政策。最后,强化高效的定价执行与后评价,建立快速反应的价格审批机制,定期检查分析定价结构,提高定价执行效率。
价值观和理念是一个企业经营的灵魂。无论经济形势、经营环境如何变化,银行担当社会责任、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和价值观不能变。在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更应把发展融入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整体格局之中,始终站在国家层面谋划事业、推进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努力抓住全球化、信息化变革带来的机遇,努力成为在全球化进程中优势领先的银行、在科技变革中引领生活方式的银行。要高度重视对股东、员工和社会的责任,夯实银行业长期发展的基础。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以高度的敏感性和主动性,把握新机遇,实现新发展。
第一,要牢牢把握国家战略机遇。一是做人民币国际化的高速引擎。中资银行在人民币业务领域具有天然优势,人民币国际化正是中资银行提升国际地位的大好时机。要积极地向海内外市场推介跨境和离岸人民币业务,推进人民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创新离岸人民币存贷款、资金产品、衍生产品与大宗商品服务,积极参与人民币定价机制培育,借人民币国际化机遇,努力拓展新业务、争揽新客户、培育新领域,提升中资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二是做“一带一路”的金融大动脉。商业银行应当密切跟随“一带一路”蓝图规划,做好中国对外投资及产业转移的对接;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支持作用,为重大项目提供融资保障;充分发挥信用中介的撮合作用,在参与者之间发掘更多合作机会;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专业优势,为各国深化经济往来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三是做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引水渠。商业银行要深刻领会两大区域规划顶层设计的要义,根据区域功能定位,提高专业化、针对性的金融服务能力,保障产业转移和承接过程中资金支持的连贯性,做好区域间金融服务对接,确保资金链服务于产业链。
第二,要牢牢把握重大项目机遇。在“走出去”项目方面,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跨国投资涉及迥异的监管与经营环境,在资产估值、市场评价、时机把握、融资安排等关键环节,商业银行在海外的经营经验都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应积极通过资金支持、顾问服务、关系引荐等方式,扶植中国企业在海外扎根立足,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引进来”项目方面,银行海内外分支机构要加强信息收集与交流,通过海内外联动和集团协作,第一时间接洽海外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项目,帮助符合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优质项目在国内成功嫁接,助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在国内产能转移方面,商业银行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产能转移的重要意义,充分发动国内外各方力量,利用银团贷款、项目融资、助力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推动国内产能向国外转移。在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方面,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仅是中国区域平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亚太合作提速的重大抉择。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手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济发展后劲。
第三,要牢牢把握优质客户机遇。大力营销全球500强企业客户。目前我国部分大型银行已经具备了和国际先进同业竞争全球500强客户的实力。应充分借助国家战略和重大项目机遇,进一步满足全球500强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专业化、定制化、综合化服务水平,提高业务合作深度及中资银行业务份额。大力拓展高端个人客户。伴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居民对财富管理的需求大幅提升,消费信贷的前景也非常广阔。商业银行应贴合市场需求,加快设计研发专属产品,搭建健全的产品体系,在客户细分基础上,量身定制高质量的咨询顾问和综合性产品方案,满足客户个性化需要,通过优化客户资产配置来做大资产规模和收入。大力扶持新兴产业、服务业以及具有市场活力的小微企业。目前,服务业也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小微企业在技术进步和社会职能中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抵押贷款模式,推出针对小而散、轻资本融资的信贷管理模式,并相应调整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结构管理方法。
第四,要牢牢把握高端产品机遇。在公司金融方面,企业融资方式选择越多元,对于金融服务要求就越专业、越综合,要着力打造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复合金融产品体系,从依靠贷款规模竞争转向依靠技术实力竞争。在个人金融方面,伴随着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银行于客户而言的“存在感”将至关重要。商业银行要改变等待客户上门的“坐商”模式,加快多渠道多形式的产品创新,打造能够真正融入客户日常生活的产品,打造每天都与客户亲密接触的“天天银行”,加强系统大数据架构设计和客户行为精细化分析,提前介入客户消费计划。在金融市场方面,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加快发展及金融风险的复杂化,将催生更多、更高端的金融市场业务需求。商业银行应当加快培育专业队伍,着力打造全球资金交易、汇率风险管理、黄金与大宗商品融资、人民币衍生品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体系,加强海内外债券承分销、代理跨境投资、资金托管等服务能力,提高金融市场业务贡献,把技术含量高的业务做大做强。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第一,要探索全球银行模式。一是积极构建全球化的服务网络。要加快通过设立机构、建立代理行关系、建设全球一体化的信息科技系统等方式,构建在时间和空间上连续服务的物理网络和虚拟网络,以全球服务网络为依托,形成面对国内外企业的多地点、多时区的一站式闭环服务网络,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便利性。二是不断打造全球化的产品服务。能否提供全球化的产品服务是全球化银行的根本判断标准。商业银行要重点提高全球现金管理能力,只有能够帮助客户开展跨境资金运作、实现全球账户统一管理的银行,才有可能成为跨国企业的业务主办行。同时,商业银行要加快培育个人跨境产品与服务体系,加强与国际金融同业合作,不断扩展产品覆盖面,满足日益增长的个人跨境金融需求。三是持续提升全球化的管理水平。商业银行要加快提升市场分析与规划能力,及时捕捉国际金融市场动态,科学制订区域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要加快提升全球化风险管理能力,不断完善对国别风险、汇率风险等与全球化经营紧密联系的风险识别与分析系统,加强全面风险管理。要加快提升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做好资金跨区域、跨国境的统一调配,降低资金来源成本,提高资金运用收益。
第二,要探索综合经营模式。要充分发挥存量资源优势,拓展收入来源。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空间受限,但短期内仍然拥有其他金融企业无法比拟的存量客户资源和渠道资源优势。商业银行必须紧紧抓住业务转型窗口期,整合保险、基金、证券、租赁、信托等多种行业资源,实现一个窗口,多种产品,充分发挥交叉销售带来的成本节约优势,成为各类金融服务的集散地和整合者,弥补传统存贷业务发展缺口。通过集团协同、跨业合作,让综合经营成为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优化收入结构、提高风险资产收益率的重要支撑。要完善公司治理和防火墙制度。综合经营要防止风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防止风险过度集中。商业银行应加快建立与综合经营相适应的全面、垂直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风险可控。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监管要求,做好责任确认和风险隔离,做好对客户的宣传教育工作,保障金融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必须积极运用现代科技
第一,要加快开放平台建设,构建金融生态。一是要加快开放的技术平台建设,包括金融应用商店、服务接入平台等,向社会提供安全、稳定、简洁的金融接入服务,吸引广泛的合作伙伴、客户进行应用的混聚,将金融基础服务和客户自身应用逻辑进行融合,催生新的业务模式;二是要以平台化思维与开放的心态,不断完善规则,建立广泛合作联盟、构建金融生态。
第二,要夯实标准化基础,满足个性需求。要将过去在实体网点通过柜台销售的基金、证券、理财等产品与服务融入网络平台,不是简单地从线下迁移到线上。要解构传统银行产品和服务流程,形成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要件,逐步建立网络银行的服务基础;要深度分析客户行为、消费习惯、风险偏好等,智能识别客户需求;要有将标准产品、服务要件快速组装的能力,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贴心服务。
第三,要挖掘海量数据,做好小微交易。银行要沉淀业务开展过程中的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整合跨行业信息资源;要建设基于网络的资信评估与风险识别的模型,准确掌握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的信用,并对客户资信进行在线跟踪;要建设客户行为分析模型,研究不同客户细分群体产品分布,寻找客户趋势特征,帮助小微企业及广大个人客户在线获取服务、达成交易。
第四,要推进跨界融合,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网络银行建设将充分融合中国银行的百年历史沉淀与互联网的本质,依托全球业务布局与多元化平台的独特优势,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整合服务链与产业链资源,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高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第五,要把握移动互联,推进移动支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带宽迅速增长,移动互联网的实时性、交互性、低成本、个性化、位置感知能力成为移动用户迅速增长的服务需求。要利用移动互联重塑银行的产品与服务体系,将银行主要产品与服务快速推向移动端,做到传统银行随身携带,随时、随地提供服务;要广泛开展对外合作,构建安全、互信、开放、全程的移动金融基础服务平台,不断丰富移动支付产品,创新发展O2O 业务模式,在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选择的同时,实现从“跟随潮流”到“引领潮流”的转变。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必须管好新的金融风险
第一,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要提高对各类信用风险的识别和计量能力,建立起以信用风险为基础的定价策略和定价模型,提高金融产品定价的科学性,改进风险与收益的匹配。随着商业银行盈利空间和扩张速度的不断降低,金融发展模式及产品的创新将日益增多,因此要有效防范通过信用衍生产品转移信用风险。要进一步规范绩效考核结果导向。在新常态下,盲目地追求资本与规模的扩张,必将加大引发大规模信用风险的可能性。因此,发展目标科学实际、管理手段清晰明确、激励措施赏罚分明的绩效考核导向,在信用风险防范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要加强流动性风险与市场风险管理。提高对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正确处理好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将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控制作为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加强最高管理决策层防范、控制和化解风险的决策意识,并将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控制提升到银行发展的战略高度。要进一步优化资产配置,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
第三,要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呈现多发趋势,内外部欺诈案件数量不断增多。商业银行现有的管理层次是传统管理—认识—监控—量化—整合的过程。随着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运营不确定因素的增多,一方面要从分析内、外部影响因素入手,构建有效的操作风险评估机制;另一方面,要审计监督手段,通过实施扎实有效的内部审计不断揭示银行业务不足及管理缺陷,从而达到降低操作风险的目的。
第四,要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新常态下银行风险的不确定性加强,其他风险转化为声誉风险的概率大大增加。面对声誉风险的不确定性,金融机构的自身内部管理和市场纪律约束力将是防范风险的根本,客户对商业银行体系的信任和信心是商业银行体系稳健运行的关键。此外,要进一步建立多层次的沟通渠道,提升危机公关能力,不断树立正面、积极的经营形象。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必须加快完善新的经营机制
第一,要加快完善综合定价机制。利率市场化后的一段时期内,价格竞争将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主要内容。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完善的成本约束机制,健全利率定价机制。商业银行需要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完善利率定价的各个环节,遵循贷款利率覆盖资金成本与管理成本、满足风险溢价和资本回报要求等的定价准则,全面梳理并健全资产风险定价、风险成本定价、管理成本定价、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各方面的定价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
第二,要加快完善产品创新机制。在经济快速增长期,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呈现模仿较多、客户体验不佳、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等特点。在新常态下,简单粗放的创新模式将难以为继。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完善创新体系和流程,健全业务创新组织管理体系,按照新颖性、适用性、完备性和效益性原则加大激励力度,同时进一步优化业务创新流程,建立从客户发现、客户需求到业务创新和反馈的一整套操作规范,形成从了解客户到满足客户的完整循环。要更加注重创新产品的风险管理,建立完整、有效、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与内控机制,完善全过程、动态跟踪的管理体系,积极而又稳健地开展产品创新活动。
第三,要加快完善科技管理机制。要建立有效的科技安全管理制度。当前银行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还存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网络安全威胁加剧等风险和挑战,信息科技治理机制还不顺畅,“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运维”的不平衡问题还比较突出,互联网环境下技术和业务模式的快速变革对银行业科技创新提出新的要求,发展转型迫在眉睫。商业银行要处理好安全与自主、替代与转型、风险与创新三方面的关系,切实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战略谋划,实现“从封闭向开放”“从粗放向精细”“从失衡向平衡”三个转变,不断提升信息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第四,要加快完善人力资源机制。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实质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在经济新常态下,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机制,在人力资源方面充分地“挖潜”和“整合”,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要进一步提升对人力资源的认识,加快培养专业性人才,充分做到才尽其用。要进一步整合业务流程,充分释放人力资源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