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不全是坏事?更多亚裔竟因此当上CEO 但先别太高兴...

2018年09月25日 美国中文网


"提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刻板印象(stereotype)”对于在美亚裔来说是一个颇“敏感”的词汇,是亚裔群体努力想要打掉的标签之一。不过有些时候,一部分刻板印象似乎也帮助亚裔坐上了高位,但却是出于一个尴尬的原因。


根据一份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最新出炉的报告,在分析了1967年以来北美近5000家上市公司CEO的数据后,研究发现,当一家公司处于衰落期时,该公司聘用亚裔(包括华裔、韩裔、日裔、越南裔等)为CEO的案例,是一般情况下的2.5倍之多。而这样的明显差异,在白人、西裔和非裔群体中并不存在。


美国心理协会发表的文章


亚裔缘何成了“救世主”?专家们的分析是,当公司处于危难时,股东们希望能找到一位不介意加班、也不介意少拿奖金和补贴的人来带领员工渡过难关,而在这种情况下,亚裔“努力勤奋”“自我牺牲”的一般印象,正好符合他们的期待。 


程守宗(John S. Chen)2013年起担任黑莓公司CEO。


除了分析真实数据,研究者们还在网络上做了几项实验。比如,他们杜撰了一篇描述一家挣扎求生的公司的文章,再要求读者为CEO应该具有的一些品质按照重要性评级,比如“周末加班”“甘愿放弃分红”等等;结果显示,大多数读者认为“亚历克斯·王(Alex Wong)”比“安东尼·史密斯(Anthony Smith)”更适合接过这个“烫手山芋”,担任CEO。而在另外一项实验里,受访者们认为“亚历克斯·王”更可能做出牺牲。


更多亚裔有机会在美国的商业环境里做CEO当然是好事,但这样的“歪打正着”却让人笑不出来。这些数据所反映出的另一个事实是,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CEO应当具有的特点,例如“擅社交”“大胆”“果断”等等,亚裔仍然不符合他们的期望值,往往也缺乏机会证明,这层亚裔的“玻璃天花板”,依旧难以突破。在这4951家被列入研究范围的北美上市公司中,只有12%经历过“挣扎期”,如果亚裔只能在这种时候被考虑做CEO,这无疑大大限制了亚裔的机会。


Satya Nadella从2014年起担任微软CEO。


而这样的瓶颈也多少影响着非管理层工作的亚裔的心态,研究者认为,北美的商界高层需要更多与亚裔总人口成比例的亚裔领导者,这不仅有益于企业的效率和创新能力,也可以为少数族裔雇员树立榜样,激发他们的更多工作动力。


此外,研究者还表示,由于亚裔往往在公司的衰落期才接手,他们也经常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而在最终公司表现令人失望时,他们也可能承担更多责难,使得这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对亚裔的刻板印象会导致不现实的期待”,因此当结果没有达到预期时,“人们可能会更加失望,认为还是应该选择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者。”


事实上,即使在“临危受命”担任CEO以后,亚裔也比白人CEO的任期短得多——平均只有2.8年,而白人CEO的平均任期为6年。


苏姿丰(Lisa Su)从2014年起担任Advanced Micro Devices的CEO。


8月,《哈佛商业评论》也刚发表过一篇分析联邦就业机会均等委员会(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数据后得到的报告,显示在美亚裔面临严重的职场歧视,晋升管理层的比例比白人少一倍,也比非裔和西裔更低。以硅谷科技界为例,亚裔做高科技工作的几率最大,然而晋升管理层的比率却最低,严重不成正比,类似的情况在金融界、法律界、政府部门也同样存在。


文章还指出,亚裔面对的这种玻璃天花板还与其他少数族裔不同,随着亚裔成为全美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最高的族裔,在很多情况下都不会被当作“弱势群体”,甚至无法受惠于促进多元化的培养项目。


在打破刻板印象这件事上,在美亚裔显然还面对着很大的难关和很长的路。记得以前采访一位为女儿写以华裔为主角的童话书、以扭转她“我不想当华裔”想法的父亲Jerry Zhang时,他说过一句话:“我知道对于亚裔的刻板印象也不一定都是负面的,比如努力、数学好,但我只是不喜欢任何脸谱化的评价。”就像他说的一样,尽管一些刻板印象可能让部分亚裔得到了做CEO的机会,但这并不是亚裔扭转这种局势的理想途径;人们应当知道的是,亚裔可以有各种形象。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