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哈佛之所以成为哈佛,多亏“不务正业”

2018年09月28日 美国留学那点事


文/网易公开课

微信号:open163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讲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她在哈佛做了一年博士之后,为了不让自己每天待在家里,决定去旁听课程。


她问教授助理要了一份社科方面的课程清单,原以为只有几页纸,结果拿到手,才发现有厚厚的1000页。


哈佛的课程清单详细具体地说明了每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核心课程”分成七个板块:


Foreign Cultures 外国文化

Historical Study 历史研究

Literature and Arts 文学艺术

Moral Reasoning 道德伦理

Quantitative Reasoning 定量推理

Science 科学

Social Analysis 社交分析


仅道德伦理这一板块就被细分为14个部分:


民主与平等

正义

国际关系与伦理

伦理学中的基本问题

儒家人文主义

有神论与道德观念

自我、自由与存在

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隶制

社会反抗的道德基础

共和政府的理论与实践

比较宗教论理

传统中国的伦理和政治理论

古代与中世纪政治哲学史

现代政治哲学史


在她看来,这些课程设置得足够人性化。


对于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来说,深耕一个领域,探索未知是再趣味不过的一件事。


哈佛大学校园 / 视觉中国


这让人反思,有限时间内的大学教育,究竟该服务于职业需求还是人文精神


1

拼尽全力在大学

找回你丢失的人文精神


英国国际教育顾问Ken Robinson曾在Ted上分享过一个话题:


无论出于哪种目的,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被教育”的过程中,逐渐趋同


“对一个孩子来说,最突出的特点是愿意冒险。对未知事物好奇,对新事物敢于尝试,敢于创新。


现如今的教育方式和体系,大都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全世界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实用的数学和语言总是被排在前面,其次是人文学科,艺术排在最后。


所以记忆中的小学、中学生活,总是老师为了保证学生成绩,霸占体育、美术课。


国内外教育普遍遵循着一种按部就班的程序:最终目标就是考上大学。


考上大学之后?


学生的能力强弱也与收入挂钩。


大学等级排名、科研成果数量、学生就业水平,是比较的普遍对象。


在十九世纪,教育还不属于公共事业,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工业化的需求,于是对工作最实用的科目受到重视。


这种观念也延续至今。


前段时间,中国薪酬网公布了中国各专业大学毕业生薪酬排行榜,排在前列的几乎全是工科类专业,文科类专业占据薪酬最低排行榜Top 20。


来源:中国薪酬网,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写过: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如果说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接受模式化的教育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那么大学,就是让一个人恢复“本能”的合适时机。



哈佛之所以成为哈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在于重视、以及尊重学生对人类的基本认知,而非将功利、技术性的知识一直推在前列。


2

追求本质而非形式

寻回属于人类的天真


如果用现实的眼光做评判,哈佛课程清单里的很多项会让人觉得“没用”。


大学的本质不是让我们变的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


有人做过一个关于省状元选择专业的统计,80%的省状元都选择了经济类专业,仅有20%的省状元选择其他专业。


据2018年中国教育在线统计,最好就业的专业财务管理,排名前三,排名前十的专业里,经济类的有四个。


比起中文、哲学、心理类等专业的冷门,还有些更加尴尬的存在,比如博物馆学、殡葬学、古生物学、考古类专业、茶学专业……


2016年7月4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6届毕业典礼。“一个人一个专业”,图中是北大古生物学2016年专业的唯一毕业生 / 视觉中国


也有人质疑会不会浪费教师资源,这个专业有没有存在的意义。


苹果的前CEO乔布斯曾谈过关于苹果的字体设计选择。


从Reed College休学后,教导主任依旧允许乔布斯旁听课程。“他有一颗渴求知识的心,这极具吸引力。他拒绝机械地接受任何事实,都要亲自检验。


所以在休学后,乔布斯去听了感兴趣的字体设计课,即便这个专业和他所涉及的领域一点也不搭。


“我学了serif与san serif字体,学到在不同字母组合间变更字间距,学到活版印刷伟大的地方。书法的美好、历史感与艺术感是科学所无法捕捉的,我觉得那很迷人

我没预期过学的这些东西能在我生活中起些什么实际作用,不过十年后,当我在设计第一台Macintosh computer(即后来的Mac,苹果电脑)时,我想起了当时所学的东西,所以把这些东西都设计进了Mac里,这是第一台能印刷出漂亮东西的计算机。


如果我没沉溺于那样一门课里,Mac可能就不会有多重字体跟变间距字体了。如果当年我没这样做,大概世界上所有的个人计算机都不会有这些东西,印不出现在我们看到的漂亮的字来了。


当然,当我还在大学里时,不可能把这些点点滴滴预先串在一起,但是这在十年后回顾,就显得非常清楚。


2006年8月7日,美国旧金山,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旧金山举行的2006全球开发员大会 / 视觉中国


潮流之中,很难意识到的是:当更多人顺势而为,也就有更多的人不再执迷于星星为何那么远,也不再想象月亮的背面是什么。


越是读书要天真的时候,越会有人告诉你:成熟点。


当一个人失去好奇心,他离最原始的天真也就远了。


失去好奇心的表现,无非体现在一些很正常的小事:感兴趣的“无用”内容越来越少、只想继续重复了解自己已经知道的事、对他人的行为心理不再好奇……


人长时间不更新脑海中的信息库所包含的类别,不再探索新的领域。


读过的书,了解过的知识,即便“无用”,即便未曾意识到它早已在你的潜意识里,但它确实已与人合为一体,成为思想一部分。


恢复人类本来的天真,纯粹的为了了解世界而去探索,而不是单纯的追求名和利,才能体会到知识真正的乐趣。


用最好的时间,做值得做的事。


3

在大学该有的样子

就是人这一生该有的


“人生中最大的错误是什么?”


认为自己还有时间。


这或许是一条最适合在开学季看的短片——演说家Jay Shetty计算了一下人生的时间分配,他发现:


留给我们自己真正主动可以清醒支配的时间,只有短短9年


假设人有78年的生命,睡觉时间占了28年,工作时间要耗尽10年;



在社交媒体用光9年时间,加上吃喝玩乐、杂七杂八的时间花费……



真正留给自己的,所剩无几。


如果每一秒代表一元钱,每天醒来,就多了86400元存进生命账户。




无论这一天过得如何,时间过去了,就要清零。


每个人每天拥有相同的账户余额,却因为不同的对待方式,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价值。



时间是免费的,却也是无价的;你不能留住它,却可以选择如何拥有它。



如果把人生分为若干阶段,大学生活中,可随心自由支配的时光在这九年之中占比巨大。


又有多少人,浪费了四年,也没弄懂该做的是什么。


当代大学生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1930年10月,《现代学生》创刊,蔡元培先生应邀撰写了《怎样才配称作现代学生》一文。


蔡元培认为,现代学生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


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


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事业;做个‘快人’;对学术、国家和社会负责任。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沈祖尧于201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典礼上做了一场精彩的演讲,他说,“我祈求你们离校后,都能过着"不负此生"的生活。


三个关键词:简朴、高尚、谦卑。


2013年4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 / 视觉中国


生活当简朴,因为快乐与金钱和物质的丰盛并无必然关系;


一个温馨的家、简单的衣着、健康的饮食,就是乐之所在;


漫无止境地追求奢华,远不如俭朴生活那样能带给你幸福和快乐。


努力生活得高尚。“无比庄敬自强,公平待人,不可欺负弱势的人,也不可以做损及他人或自己的事。”


并且,永远谦卑


“我们要有服务他人的谦卑心怀,时刻不忘为社会、国家以至全人类出力。一个谦卑的人并不固执己见,而是会虚怀若谷地聆听他人的言论。伟大的人物也不整天仰望山巅,他亦会蹲下来为他的弟兄濯足。”


充分认识人类存在根本,这是大学生活应该教会一个人的精神,也是人在大学生活之外的人生中,应该践行的。


在被推着前行时,少有人不曾害怕,害怕尚未发现自己志向所在,就随大流地选了热门专业,却仍不知自己为何出现在课堂上。茫然直到垂垂老矣,一生就这样过去……


“迷茫时,就去寻找生活的乐趣。”


人类共通的乐趣,来自好奇、来自求知、来自对真理的追求、对科学的执着。


大学四年很短,但至少可以让人学会“哈佛式精神”;


大学四年很长,却容不下太久得过且过的茫然。


从哈佛的1000页清单中,学会求知的天真;从只有九年自由时间的现实人生中,学会获得乐趣。


从什么时候开始,都还不算不晚。


抓紧你的一切时间,找回天真。


本文转自公众号“网易公开课”。网易公开课,分享你想要的知识。公众号:“网易公开课”(ID:open163)微博@网易公开课。


相关阅读:

◈  为什么耶鲁是耶鲁,而北大只能是北大,差距在哪里?

◈  国外顶尖大学的学习强度到底有多大?不是我用功,而是功课实在太多!




倡导理性阅读,离美帝更近一步

投稿:[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