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科幻电影,都描绘过这样等级森严的社会:
每个孩子从诞生那刻,就被划分阶级。
一些人被当作精英来培养,享受最好的资源,一些孩子被打上“垃圾”的烙印,终生囚禁在底层。
在这种社会里,贫者永无翻身机会,富者在把守大门,向上流动的渠道被永恒切段。这种科幻设定,会催生许多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在现实世界,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有一个国家的制度,却和这种残酷的科幻预言交叠在了一起,它就是
新加坡
(图源:The Finder Singapore)
新加坡,一个以发达和秩序在世界文明的东南亚国家。新加坡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同样享有盛誉。
在QS发布的最新的世界大学排名当中,国立新加坡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都排在世界的前20名,傲视整个亚洲国家。
(图源:topuniversities)
然而,最近CNA电视台有一部纪录片《Regardless of Class 无关阶级》,却揭露了新加坡高质量教育背后的残酷。
视频的一开始,一个发人深省的提问就摆到了面前: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社会阶级的不同的?
(图源:YouTube截图)
比起人们通常认知的种族,宗教,取向,国籍,财富和收入差距,对于新加坡的孩子们,他们最直观的感觉来自:
我属于哪个Class
(图源:YouTube截图)
20世纪初,新加坡曾在小学施行分流制度。
所有学生在四年级将会面临一次分级考试,依据成绩高低,被分为:EM1、EM2和EM3三个等级。
只有大概不到20%的优秀属于最高等级,70%的人属于普通,还有差不多10%的学生会视为末等。
(图源:hashimori)
这三个等级,某种程度成为了学生社会里的种姓制度。
EM1,让人无比羡慕的,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和关注,受到所有人喜欢,还被认为是最有前途。而EM3的学生基本上就会被打上笨蛋的烙印,被人嘲笑,孤独无助的时候也不会有人来帮忙。
2002年,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把学生从小就要分流的教育弊病搬上了荧幕,孩子们在残酷的分流制度之下,不仅要忍受巨大学业压力,还早早变得势利,引起了人们巨大的关注和争议。
《小孩不笨》海报
到2008年,这种引起了社会方案的分流制度,终于被取消。
虽然小学没有了分流,但在新加坡的学校里,分流还在继续。只是时间点从小学四年级,改到了小升初的考试上。
(图源:the independent singapore)
在小升初的考试上,新加坡的学生按照各自成绩的高低,被分配到4个不同项目里:
1.直通车课程项目(Integrated Proramme,IP)
2.快捷源流学校 (Express Stream)
3.普通学术学校 (Normal Academic)
4.普通技术学校 (Normal Technical )
进入直通车课程的学生,能够进入最好的学校,享受到大量政策上的帮助:不用选拔考试、课程与大学接轨等。
而最末等的学生,从十三四岁时候,就被宣判了未来只能是进入技术教育学院,类似中国的职专。
于是在孩子们中间,社会等级就自然形成了: 直通车学生>快捷流学生>普通学术>普通技术。
而就像是《小孩不笨》那个电影里说的那样,直通车学生里大部分都是从小就重视教育的中产阶级。
《小孩不笨》电影截图
平民家庭出生的孩子,或者因为上不起补习班,或者因为家庭家庭的缺失,就算是拼命努力,他们也很难在小升初考试之中战胜那些出生就享受更多资源的富裕阶级孩子。
《小孩不笨》电影截图
他们自出生就不同,而这个制度更是在一步步拉大他们之间的差距。
回到那个视频,CNA采访了9到11岁的儿童,询问他们关于富人和穷人的看法。
一个孩子说,如果你有非常贵重的东西,你就是班上最受欢迎的人。
(图源:YouTube截图)
在这些孩子看来,只有富人才配得到欢迎,仅仅是因为他们有钱,可以买到任何想买的东西。如果是穷人家的孩子,大家就会孤立她不跟她玩耍。
主持人又问另外的小孩,你认为富人对待穷人不够好吗?
小孩子想都没想就说是的。然后被问到怎样不好的时候,小孩说,富人会嘲笑穷人。
为了不受到别人的嘲笑和看不起,他们的父母从小就告诫他们要努力学习,不然就有可能变成一个扫大街的。
(图源:YouTube截图)
随后,CAN电视台又采访了15-17岁来自不同教育源流的学生们。
在这些被采访的学生当中,有一些是学霸,属于直通车的学生。他们门门考试都得A,有一门是A-就会很失望。他们的父母希望他们将来至少去国立新加坡大学,完完全全别人家的孩子。
(图源:YouTube截图)
(图源:YouTube截图)
而另一些则是父母希望他们能够成绩及格,顺顺利利的毕业,考一个还算不错的学校,或者是在一个技校里学到一门手艺来养家糊口。
普通学术学校的学生(图源:YouTube视频截图)
普通技术学校的学生(图源:YouTube视频截图)
这些“别人家的孩子”通常不会和普通的孩子一起玩耍,而普通的孩子在成绩好的孩子面前也会变得自卑。
“他们(成绩好的学生)说英语就像是权力,而我说英语就很糟糕。”
甚至,口音都成为划分阶级的象征。
他们身处的班级,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财富,地位和阶级的标示。
隐隐约约,看到了科幻社会的影子:
强者得到一切帮助和资源,不断变强。
弱者在底层挣扎,被截断了出路。
虽然有一些人,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虽然冰冷,却是一种极其高效的方式。它从小学开始,通过严格地层层选拔,找出最为聪慧的学生,然后把最好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到了那一小撮最好的学生身上。
根据BBC的报道,新加坡的教育水平在全球范围内排名第一。从结果上来说一套以能力为唯一标准的教育系统,是在起作用的。
但对普通新加坡的学生来说,小升初的一次考试,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一生。从初中开始,不断倾斜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使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而对所谓的“差生”过早的制度性歧视,也使一些孩子在很早就对自己,对人生灰心丧气,失去了努力的动力。
小学毕业的分流,就决定了自己未来的阶级,这未免太残酷。
如果“差生”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也能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们可能也可以找到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专业,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
所谓教育,是先教而后育;所谓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不应该把教育变得如此的功利 ,没有人天生就有好差之别,好的教育不应该只面向精英,而是要给所有人一个机会。
sour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NuvfU6RbV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ucation_in_Singapore
https://www.moe.gov.sg/education/education-system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E.XPD.TOTL.GD.ZS?locations=SG
公众号
英国时报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