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的小学真的什么都不教吗?

2018年09月21日 荞爸的澳洲来信


亲爱的微友:

一些移民到澳洲的父母常常会为孩子的学习感到焦虑,甚至有人来不了多久就把孩子搬回国内,重新接受“严格扎实的基础教育”

焦虑的原因除了上次说的“孩子没有作业”,还有一个是“学校不教东西”,似乎澳洲学校的老师都是任凭羊儿跑得漫山遍野、自己却闷头睡大觉的放羊人。


(一)

那么,澳洲的学校真的不教东西么?

我还没有机会观摩澳洲的小学上课是什么样的,但从我每天跟荞荞聊天的情况来看,确实跟传统中国父母想象的教育大不一样。

澳洲小学的主课跟国内一样,也就是“语文”和“数学”,每天都有。这里的语文当然是指英文。另外还有每周两节科学课、一节美术课、一节音乐课、一节体育课。偶尔还会有历史课。

这些课都是没有全国或者全州的统一课本的,都是老师根据教纲按自己的想法教给学生。

也就是说,澳洲的放羊,虽然不像国内一样把前院圈起来亲手割草喂草,而是打开门让羊儿走上山头,但山上还是远远长长地围着篱笆的,只有篱笆以内才能尽情啃食。


(二)

以我有限的了解来看,澳洲的语言学习,并非中国父母所习惯的背背背、抄抄抄,更多的而是想想想、说说说,也就是更注重思考和表达。

比如说,荞荞在澳洲的第一堂课就是老师让他们brainstorm。

“头脑风暴”这个概念在国内也耳闻已久,但由于我在国内从小到大所处的都是一个“处处都有标准答案”的环境,从来没有能够真正体会这种自由即兴的思考到底是什么。

二年级小学生的brainstorming,就是从老师给出的命题中选择一个,然后思考至少三个理由,并面对全班同学进行讲述。

荞荞第一次选择的话题是Rabbits are the best,她给出的理由是Rabbits eat carrots and carrots are delicious; rabbits don't drink water and I don't like drinking water; rabbits are small and easy to look after; rabbits are fluffy and I like fluffy things。

这种快速反应论据一二三的形式,很像是雅思大作文写作。正是因为我们从小缺乏类似的训练,所以刚接触雅思写作的时候很不习惯,无法在短时间内写出条理清晰的文字。

再比如,据荞荞说,他们每人有一本叫做Page Day(有预感她听错了)的本子,每天在上面练习写作。有时候是记昨天或者周末发生的事情,有时候根据老师给的一张图片编写故事。

有一次老师给的一张图片上是一只在飞的绵羊,荞荞就编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绵羊看到了一个绿色的气球,以为是草就吃了下去,结果绵羊就飞起来了。

我觉得,想象力就是这样飞起来的。


(三)

而关于数学的学习,澳洲小学基本已经实现了“游戏化”。

我了解到的游戏分三种。

第一种是实体卡片游戏。比如说制作两堆卡片,一堆是题目,一堆是答案,学生依次翻卡片进行配对,配对成功的得分。

第二种是动作游戏。比如说,老师会让学生分成组,每组学生在背景音乐下做一些动作,这些动作要有规律地进行重复,就像跳舞一样。我一开始想不明白这跟数学有什么关系,但仔细琢磨了一下,“找规律”也是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第三种就是电脑游戏。学校发给我的账单里面,有一项是80刀的学习材料费用,除了教室里的纸笔,我觉得主要还包括游戏软件的购买费用。荞荞学校的数学课上,大部分时间都在玩两种游戏,一种叫Matific,还有一种叫Study Ladder。

个人觉得对数学这种小学各阶段内容都十分清晰明了的科目而言,只要设计得当,游戏完全可以涵盖所有知识点的训练。在这个数字网络时代,电子书替代纸质书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习题集和试卷也该退居为辅助学习手段了。

如果羊儿们可以把吃草作为一种享受,为什么还要当成任务来完成呢?


(四)

澳洲小学并没有我们熟悉的“课间休息”,也就是国内学校每节课结束都有10-15分钟的休息时间。

按理说,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听课挺久了都会有注意力集中的问题。我以前单位领导开会传达中央精神,超过10分钟我就会打瞌睡。

但由于澳洲的课堂并非单纯的“讲课”,更多的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的参与度高了以后,自然不用担心注意力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打麻将的可以一宿精神抖擞,看麻将的却分分钟困得像狗。

不过,学校每天下午也会安排一个“课间活动”(Recess)的时间。这20分钟的时间是孩子自由掌控的,一般会一起吃一些零食,然后随意找朋友玩耍。

另外,我发现学校的午餐时间也比较长,大概有1小时左右。事实上,这一小时里孩子能够安安心心吃东西的并不多,基本上也都是到操场上疯玩去了。

每天这一个多小时的“玩”,本质上是孩子之间的社交活动。他们游戏前的提议、讨论,游戏中的协作、竞争,游戏后的放松、交流,都是对他们社交能力的有效锻炼。

事实上,国内小学也有比较长一段的午餐时间。但是据荞荞说,丁老师每次让同学们吃完饭就开始默写了,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给过,更别说玩了。

如果对羊群只知喂食,不知休闲放松娱乐,你说羊儿们会不会出现厌食、消化不良、营养过剩的症状?


(五)

在班级的学习组织上,学校和老师也是花了点心思的。

比如说,每一年级的班级名称不像国内简单地用一二三四的数字排列,而是每个班用一种植物的名称表示。我记得国内有些幼儿园也有类似的做法,把班级称作草莓班、樱桃班等等,但小一班、大二班这样的叫法还是主流。

荞荞学校的班级名称,用的都是不太常见的植物名称(也有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比如Banksia,变叶佛塔,是一种长形带刺的花;Lilly Pilly,番樱桃,是一种紫红色的小果子;Blue Gum,蓝桉树,考拉的最爱的栖居地。

由于班级的名称跟年级无关,所以光听一个学生说“我是来自某某班”是无法知道他是几年级的,孩子之间交流的时候长幼之序并不明显。除非个头相差较大,不同年级之间都可以玩得很嗨。

另外,由于哈利波特在西方世界的流行,老师还在课堂分组中加上一些书里面的元素。比如他们的打字俱乐部(Typing Club)就分成Gryffindor、Hufflepuff、Ravenclaw和Slytherin四个组,数学分组(Maths Group)也分成Harry、Ron、Hermione三个组。这可能是老师自行发挥的创意,但给组间的竞争增加了好多趣味性。

植物名称是知识,哈利波特是文化。这种无意间嵌入知识文化的方式,就相当于把羊群分成苜蓿群、桑叶群、人参虫草群,羊儿们就会更加明白当下吃的到底是什么草,以后如何才能吃到更符合自己胃口的草。


(六)

从以上我这些短期表面的了解来看,澳洲的学校教育确实不怎么“教”学生,却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诱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上,注重的是知识运用、兴趣保护、能力培养。

依我看来,这样的思路更接近教育的本质,也就是让孩子学会独立探索世界、审视自我,并且思考自我如何跟这个世界和谐相处。

如果不能成为一头可以在广阔天地自己啃草吃的羊,最终也就会沦落为一头在圈里喂肥了待宰的羊,这跟养壮了待割的酒菜也没什么区别了吧。


荞爸


延伸阅读:


每周两页纸的澳洲小学生家庭作业

我是如何在澳洲给孩子选小学的

我只用了一招,就完成了孩子的英语启蒙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