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pple妈咪
以一个家有仨娃的职业女性视角,
洞察育儿、家庭、事业、自我…和世界
01
比方我这会儿正经要写一个稿子的时候,三岁的女儿坐在我写字台下的墙角落里——正经地拆我一信封的发票。
她轻轻地把旧信封的口子扯开,惊喜地看着里面一大摞形形色色的纸片,用她胖嘟嘟的短短的手指,拿出这张,对折,拿出那张,对角折……专注地、慢条斯理地,如同享受一场私密盛宴。
这可是我整理了一小时,刚归好类的票据!
在想要一把抢救回的上一秒,居然我犹豫了,以至于右手尴尬地停在了女儿的额头前方,而这小姑娘,完全没注意到为娘的胸闷,连头也没抬。
有那么快一个小时了,她一直就窝在那儿,我还在纳闷怎么如此安静,原来小姑娘在偷翻我的一堆信封,那聚精会神的劲儿,简直忘记了妈妈的存在。我望着她纯熟而灵巧地折纸,眼神里释放着欢喜而醉人的光,在一包破纸片里,此刻——莫不已是天堂?
我懂这种感觉——
全然沉醉在当下的时候,她的小脑袋瓜里面,
既不可能去担忧,下一刻恐怕就没东西可玩、没事儿可干了,因为妈妈的办公室里啥玩具也没有。而这个生病跟着妈妈去上班的日子注定无趣极了。
也不可能去怀念,家里的、幼儿园的玩具,可比眼前这破纸片有意思百倍。
心理学上,对这种状态有个专用名词。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称之为“心流体验”——
就好像被吸进去了一样,意识集中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以至于,与眼前工作不相关的知觉和想法都被过滤并忽略掉,甚至一时丧失自我意识。
这种时候,你的眼里、你的整个身心,就只有眼前的工作。
你的思绪既不在过往,更不在未来,而完全投射于此刻的当下。
就好像走进了舞池,漂浮了起来;又好似微醺的感觉,舞到尽兴处,浑身发热、欣喜若狂。
在极致的心流体验中,人们甚至可以折叠掉时间,进入极乐的状态。
成年人往往要拥有明确的目标、强大的专注力,同时面对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挑战时,才能偶尔达到忘我境界,获得心流体验。
甚至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要撰写厚厚一本名曰《心流》的书,才能帮助成年人理解,幸福的极致,并不在过去或未来,而来源于专注当下。
然而,对小小孩来说,这个进入的过程好像完全不费功夫。
02
我们总在教育孩子,人生要为未来而活。
你现在苦一点累一点,等你考上好学校就好了。
遇见Kayla在奥克兰的一家咖啡馆里,我们原本是要访谈她家小朋友在新西兰的短期上学体验,结果话题一岔,整整两个小时,话题都纠结在了我们彼此的共同体验——
“从小当一名好学生”的痛苦上。
Kayla说,
小的时候,父母都说我很乖,因为成绩好。
那时候我还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里,自我感觉良好,当时我觉得学习就是自己的全部技能。
凭借这项技能,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周围人的肯定和赞赏。
后来,我考上了城里最好的重点初中。
忽然发觉,身边充斥出一大批成绩遥遥领先的同学,而且她们不但学习好,还长得漂亮、体育好,有亲和力。好像一切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样子。
接着,我生来的唯一技能和自尊来源——学习,被碾压了。我不得不把过好的自我感觉清零,重头开始追赶。
小升初、中考都是一样的感觉。
初一一年的学习,一下碾压了之前六年;高一一年的学习,一下碾压了之前的九年。
我永远赶呀赶呀,心里却空虚无比。
有一天回家,索性给自己画了一张画,里面是一个弓着背的小老太太拄着拐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上小学、初中、高中……下面写下一行字:“一路苦哈哈,人生意义究竟在哪?”
高考前的日子,我爱上了一本小说书,结果我最亲的阿姨直接把它取走了。
她跟我讲:“现在辛苦40天,以后轻松40年。”
后来我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但在父母的指示下,我想都没想,就放弃了自己感兴趣的平面设计专业,而改去攻读了一个据说很有前途的金融专业。
再后来混了几年白领、结婚生子。
如今,我的全部心思都转到了,如何“为孩子好“这件事儿上面。
至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在哪里,既不敢想也想不明白。
只是眼见着周围的亲戚朋友,或羡慕或恭维:“你们还有啥好担心的?你们住的小区,对口的可是深圳最好的公立小学,被认为是宇宙中心的地方。”
心里头,却说不清是喜是忧。
让我的孩子如此再来一遭,迅速走出懵懂,加速习得
“摈弃当下,以成全未来”的成年人思维,
真是对的么?
有没有可能,忍辱负重的人,一辈子都活在忍辱负重和求不得苦的漩涡当中?
樊登先生在讲《幸福的方法》一书中,说了个小故事。
他的老丈人,是个国营企业的厂长,每天的工作压力都很大。
每年春节的时候,老丈人都会拉着樊登,说一句特别经典的话:“小樊啊,今年是个坎啊……”
连着说了十几年了,都还在说:“今年是个坎啊……”
为什么呢?
因为这位老丈人,永远都觉得当下的事情是最难处理的,永远体会不到快乐,永远认为只有度过了眼前的痛苦,才能如何如何。
结果呢,结果是生活永远是个坎。他永远生活在当下之苦,和求不得的未来之乐中。
欲望不会停止。
研究显示,那些乐透大奖得主,平均会在赢得巨额奖金的一个月之后,幸福度从高峰值恢复到,尚未得奖前的普通水平。
也就是说,若这位老丈人中了乐透,大约在一个月后,他又会开始重复:“这些奖金要投资对地方啊,我看今年是个坎……”
即便如此,
我们所有人仍在努力地、不辞辛劳地,把生来便自带生活智慧的孩子,训练成一辈子苦哈哈的老丈人。
03
你会感到空虚,或许正是因为永远都在毫不留情地扔掉当下。
就好像现下我在写这个稿子,我对当下的关注度,远远低于桌子底下专心折纸片的小女儿。
尽管我看起来就在认真地对着屏幕打字,但是思绪却在四处起飞:
飞到过去——
多年前在社区图书馆从一大早写到天黑,都不觉肚子饿的行云流水状态,此刻为何找不回来?
飞到别处——
今早老二说了一句,为什么放假我们还要去上假日班,为什么你不能在家陪我们?心里一阵愧疚。
飞到未来——
天气热了,三个娃的衣柜里还是冬天的衣服;大半年的账目,好厚好乱一打都没整理;说好要自己做晚饭的,冰箱里好像没啥东西了;写不完这稿子,一会接孩子又该找公婆帮忙了……
这些思绪,无一例外,既不能改变未来,更不能重塑过去,却实实在在地在挖空我对当下的关注。
我们总在工作的时候,自责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家人。
又总在陪伴家人的时候,想着自己拉下没干完的工作。
因为我们的思绪总在别处,看当下的事情就会越发生厌。
一行禅师说,修习正念,要从洗一只碗开始。
所谓保持正念,就是要求我们在洗碗的时候,整个身心和思维就只是洗碗。也就是说,在洗碗时,应该对“正在洗碗”这个当下保持全然的觉知。
你要感知到当下,你手里的碗的质感,水的温度,刷洗的声音和周遭的环境,达到知行合一,即,
你的外在(行)在洗碗,
你的内在(知)也在洗碗,
知行合一。
如若你在洗碗的时候担忧着,100件你还没来得及干的事情。
那么这个过程,不但对那100件没干的事情产生不了一丁点的作用。
还会让你的洗碗当下,被焦虑和厌恶充斥。
可怕的是,这不是个关于洗碗的问题。
因为你的每个当下,都如同一边洗碗一边瞻前顾后般,知行不一。所以你的每个当下,也如同洗碗过程一般,被焦虑和厌恶充斥。
最后你的人生,你的全部时间,都被焦虑和厌恶充斥。
相反,
如果我们能跟孩子学一学,把思绪集中到当下,保持觉知。
如果我们能工作的时候就只关注眼前要做的那一件事,而不是没做的十件。
如果我们能陪伴家人的时候,就只专注于你面前的那个人,而不是时不时掏出手机回微信。
如果我们能上下班的时候只专注路途当下的体验,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不得不浪费的时间。
那么不但我们人生的每个当下都是圆满的,而且用“专注的当下”所堆积起的未来,恐怕也不能糟糕到哪儿去。
樊登先生,曾问过杨振宁先生这样一个问题,问:为什么在新中国教育下长大的一代,得诺贝尔奖的人那么少?
结果杨老先生说,就坏在这几句古话上: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还有一句,叫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诺贝尔奖何等水准,靠“苦”,能出师么?
有一年,杨老先生回到母校,怎么都不肯进去,原因就是门口挂着这个“苦作舟”的对联,非要校长拿下来。
最后,他亲笔将对联改成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这个“乐”,和米哈里说的“心流体验”,莫不就是一件事情。
以色列作家本·沙哈尔在他的书中讲到,幸福是一种感知的能力,幸福的反义词不是不幸福,而是麻木。
一旦对当下产生了麻木,你就失去了感知幸福的能力。
反过来说,
若我们能对每一个当下保持敏锐和专注,
扔掉我们脑海里对过往的怀念,因为你所怀念的过往,在那时的当下未必就被感知为幸福,而只是怀念起来很幸福;
丢到我们对尚未处理的十件一百件事情的担忧,因为那不但于事无补,还会无止境地消耗你的当下,
然后,专注在你此刻正在做的事情上,不管是工作、陪伴、还是休闲,
知行合一,回归幸福,只须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