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在英国的日子,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

2018年09月21日 悦居英国


杨绛早年翻译英国诗人兰德的诗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就是杨绛的风骨:一个明明可以靠才华取胜的女人,她却偏偏选择不争


说杨绛,绕不过钱钟书。杨绛曾在《听杨绛谈往事》出版时接受采访,讲起了她和钱钟书在牛津留学的日子。



1932年春,杨绛考进了清华大学研究院读外国文学业。在此之前,杨绛的母校振华女中校长为她争取到了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打算送她赴美深造。在那个时代,出国留学对很多人来说是神秘而遥远的梦境。而对于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杨绛却犹豫了。她常听人说起穷人家的孩子留学等于送出去做”人质”,好比给外国的强盗捉了去,由人勒索。因此经过慎重考虑,杨绛告诉父亲她不想到美国留学,想报考清华研究院读文学。


而就是这一次与美国的擦肩而过,让杨绛邂逅了钱钟书,并在1935年跟随钱钟书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小镇留学。钱钟书当时是公派留学,而杨绛是为了陪伴他自费去读书的。两年后,在1937年杨绛转换了两人在留学旅途中的角色。这一次,杨绛让钱钟书跟随自己离开生活了两年的牛津小镇,前往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



杨先生回忆说,在牛津的第一学年是她最用功读书的一年,除了想家想得苦,也是她生平最轻松快乐的一年


钟书一向早睡早起,杨绛晚睡迟起。刚到英国入住新居那会儿,从同学那里刚学会冲茶的钟书大显身手,他烤了面包,热了牛奶,煮了“五分钟鸡蛋”,冲了又浓又香的红茶,还有黄油、果酱、蜂蜜,一股脑儿用带脚的托盘直端到杨绛床头,请她享用早餐。杨绛又惊又喜,没想到“拙手笨脚”的锺书能做出这么丰富的早餐!钟书得到夸奖也很高兴,从此两人的早餐便由钟书负责制作,这个传统以后竟持续到老。


杨绛没有和钱钟书一起上过课,杨绛上的课,他都不上,他有他的必修课。但他们在不上课的时候,两人一起上图书馆。旁听生没有作业,不作论文,不考试,有更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杨绛从没享受过这等自由,正好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图书馆读书。


牛津大学总图书馆名Bodleian Library,钱先生译为“饱蠹楼”,藏书五百万册,手稿六万卷。两人在这里埋头用功,确有点像书虫那样饱蠹。




牛津大学图书馆的图书向来不外借。临窗有一行单人书桌,杨绛就占据一张桌子,自己从架上取书来读。读不完的书留在桌上,下次来接着读。在图书馆读书的学生不多,环境非常清静,杨绛的心态也平和宁静,她给自己订了一个课程表,英国文学从乔叟开始,一个一个经典作家按照文学史往下读。主要作品一部一部从头到尾细读。代表作外,也读有关的评论。


白天读外文书,晚上在家读中文书。她和钱锺书带了一箱子中国旧书,还有笔、墨、砚台、字帖到牛津。两人比赛谁读的书多,年终结算。


除了读书,夫妻二人每天都出门走走。 杨绛说:“我们爱说 ‘探险’去。早饭后,晚饭前,我们都要出去散步,我们的散步是养心散步,走得慢,玩得多。两种散步都带“探险”性质,因为我们总挑不认识的地方走,随处有所发现。




牛津是个安静的小地方,我在大街、小巷、一个个学院门前以及公园、郊区、教堂、闹市,一处处走,也光顾店铺。我们看到各区不同类型的房子,能猜想住着什么样的人家;看着闹市人流中的各等人,能猜测各人的身份,并配合书上读到的人物。


牛津人情味重。邮差半路上碰到我们,就把我们的家信交给我们。小孩子就在旁等着,很客气地向我们讨中国邮票。高大的警察,带着白手套,傍晚慢吞吞地一路走,一路把一家家的大门推推,看是否关好;确有人家没关好门的,警察会客气地警告。我们回到老金家寓所,就拉上窗帘,相对读书。”


钱先生的学位论文写成后,几经修改,获得通过,打字装订成册,收藏于牛津大学图书馆,编号为MsB.litt.d 288。2004年10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为出版《钱锺书英文文集》,曾派员到牛津大学图书馆查阅钱先生论文原件,未能寻见。据说英国女王于1986年10月访华前,曾调阅此件。




其后,锺书考试完毕,他们决定出游度假,到伦敦、巴黎“探险”去。这是他们自到牛津上学后第一次远游。这个暑假,锺书的堂弟锺韩去德国和北欧实习了,不在伦敦。他俩自己四处“探险”:由阔气的东头到贫民麇集的西头,由圣詹姆斯公园到海德公园,动物园到植物园,从特拉法广场到旧书店。他们也会见了一些在伦敦的中国同学


在旅行结束回牛津的途中,杨绛怀孕了,开始“害喜”,头晕。同车厢的加拿大女代表把杨绛抱了横卧她膝上,另一女友来往车厢,用打湿了的大手绢冰杨绛的额头。代表们称杨绛“That Chinese little girl”,对她爱护备至。钟书和杨绛觉得加拿大人兼有法国人的热情和英国人的诚挚。


锺书的潜心研读,下苦功夫,并没有影响他对怀上孩子的阿季格外关心和体贴。锺书学做家务,分担一些劳动之余,也说点痴话;他对杨绛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后来,杨绛在英国诞下一女,当时医院的护士们说这是牛津出生的第二个中国婴儿,护士们因她啼声洪亮,称她Miss Sing High;杨绛后来为女儿译意为“高歌小姐”,译音为“星海小姐”。



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表示,“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他们在出身、爱好、志趣、性格等各方面都十分接近,要说区别的话,可能钱钟书更露锋芒,而杨绛更蕴藉。文如其人,女儿钱瑗评价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杨绛这一生,写过不少作品,最动人的就是她思念亡夫和爱女的《我们仨》。这本书我不敢多读,读了总是容易落泪。他们一家三口都是不爱交游的人,平常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惜时如金地读书,可就是这样安静的三个人,却构成了一个丰足甜润的小世界。都说人生如梦,杨绛却说:“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未,钟书去世。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作为后辈,我想,最好的悼念,是珍视先生留在世间的深邃思想和珍贵记忆。去读她的作品,看她的译著,了解她的人生。尤其在这个善忘的年代,说了再见,也不要转身离开。这或许是最好的纪念。


文章授权转自:biubiu


英国妈妈群、置业安居群

私校教育群、欧洲海淘群

吃喝玩乐群、英国签证群


入群请加居哥微信号:propertyuk 注明群名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