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随大流到预制先锋:普通设计师的逆袭之路

2018年10月05日 逸居新西兰



太太前些日子跟我说:“几年前当你和别人提预制建筑的想法时,没有一个人看好。基本每次都是舌战群儒。那时没想到,你一个在地下室工作的小小设计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去研究这么大的课题。”

 

可是凡事贵在坚持,只要有一份执着的心,机会早晚会来。因为同一时间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道你做这个事情的人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可能来自于世界的不同角落,能量从一点点开始越聚越大,甚至会大到你无法想象。

 

建筑设计作为一种顾问服务,是拿时间来换钱,设计一套房子赚一份钱,等到没时间或者等到身体吃不消的时候就断粮了。

 

所以,产品化是必要准备,而集成建筑的商业化也是必然趋势。我所在公司目前在奥克兰中区、西区、北岸同时进行了三个自主投资的示范项目。项目得到了Auckland Council市议会高层的高度认可。


 

这些年的差旅费和会议报名费没有少花。为了专研预制建筑在新西兰落地应用,投入许多时间到各国考察调研。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多次参加澳新模块化建筑峰会后,更深刻意识到大环境的重要性。虽然澳洲预制建筑比新西兰起步要晚,但市场和制度的优势使其早已领先新西兰。

 

中国建筑新材料和新技术这些年的发展不容小视,也有很多优秀的理念和技术可以吸收。而日本给我更大的刺激。参观了日本的建筑企业、项目和大量预制工厂后,我的心情特别复杂。

 

日本预制房屋和节能住宅的成熟度赶超新西兰至少二十年。工作中的匠人精神、礼貌的服务态度、对产品质量的把控、售后质保的理念都值得我们学习。

 

相比于新西兰的Master Builder 10年质保,日本知名预制公司追求的是终身质保,遇到问题24小时内派人维护。对比新西兰这里的公司,做几个项目就换个新的马甲,以逃避责任的做法,真是有些无地自容了。

 

通过与各国预制建筑行业的交流,也从公司经营中感受到对比,我更明确自己的理念: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发自内心地做设计,为住户几十年的健康和福祉着想。同时,眼看着周边做预制建筑的这些年一个接一个的放弃,时刻提醒自己要坚持下去。

 

连续五年参加新西兰预制建筑协会的会议,我几乎没看到其它华人肯投入并参与到行业交流中。这些会议和考察短则三天,长则十几天。然而,投入的大量经费和精力可让自己少走弯路。

 

总之,与各国的交流,坚定了公司发展方向。预制建筑已是全世界的趋势,很多国家都达到了相对成熟或已成熟运用很长时间。落后的新西兰恰恰给了新兴的预制建筑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客户常问我,你设计了几百个项目,建好了那么多房子,为什么只展示效果图给客户?这是个扎心的问题。实际建完的房子偷梁换柱偷工减料已到极致。

 

即便是前期设计和造价比例控制得很平衡,提供了精准的施工图和全面的节点图,但现场施工缺乏自律性和体制性监管漏洞,常会导致房子走样。

 

近年市面上又催生出了大量的看着非常漂亮的方案和效果图,只为了混过Council审批拿到资源许可,又能把地价炒高。但是,大多数的案例最终没法做施工图。项目方案作废、大型承建商倒闭、开发商亏损也成为常态。

 

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或称为设计施工总承包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EPC)。

 

但传统的承建方式并不总是会采用这种模式。而选择预制建筑,意味着必须采用由设计方牵头的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这要求设计顾问有深厚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建筑施工的功底。

 

所以,直到研发预制建筑后,建筑设计师出身的我才拥有了最满意的作品。

 

它是Archiland办公室外墙装饰,也是本期封面的元素之一。这不是个很贵的作品,不大也不复杂。但这是个自得其乐的去设计,去预制,去搭建的作品。

 

预制建筑的优点值得让更多人去体验。Archiland过去五年投入了一百多万新西兰元的专项研发经费。

 

凭借自主研发和参与研发,以设计院为核心源动力,新产品和业务逐步裂变而形成TinyHouse、NZBIM等独立公司和Overclad、SI模块化体系和标准装配式内装等产品。

 

在形成产品之前,认证是必要的一步。这几年我还参与了多个建筑建材的CodeMark最高标准建材认证。这些认证的建材不在公开市场销售,只特供给预制产业链的项目。

 

我们不希望和任何当地垄断型建材企业发生竞争,尽可能保护预制建筑发展的大环境。

 

辅助预制建筑项目落地的另一个必要工具是BIM。因此,几乎和建材认证同步准备,我们以BIM作为建筑信息整合的核心工具,建立了产业链平台,得到了北京建谊集团和ChinaBIM的强力支持。

 

预制建筑,集优质设计方案、先进生产设备、严格的工厂管理、高质量的预制部件、高性能的建筑材料为一体。有充分的优势从非主流走向主流。

 

为了降低参与的难度,我们将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设计师户型方案和建材、施工单位的自主匹配。想使用预制建筑技术的业主,可直接在该平台上轻松选取,并立即得到报价。同时,这也是开放的平台,吸纳更多同样看好预制建筑的企业,把市场蛋糕做大。



口述 黄海鑫

编辑 Abby Chen

排版 Jiayu Li


广告



更多原创精选

客户咨询

Pauline Gao

[email protected]
广告销售

Jenny Chang

[email protected]

新闻中心

Abby Chen

[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