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加拿大之前,已经通过中介买了一辆二手车,车有些年头了,想着小镇冬天经常大雪,就选了丰田SUV,抓地性能强,在雪地上行驰减少一些滑行事故。
或者许多人奇怪,为什么会买二手车?这可能是大多中国式的思维,对于二手东西从心底里总有些不屑,但真正融入西方社会,就会发现他们将物质利用得非常完全,许多自家不用的衣服或物件都会无条件捐赠到二手店,而人们又可以用低价从二手店购得生活所需,减少因为生产物资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这种循环利用对保护环境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所以如果你来到加拿大,就会发现二手交易非常活跃,而二手店铺的盈利一般用于店铺和员工的开支,余下的大多捐赠慈善机构。
我们稍稍地整理了些行李,就开车周围逛逛,首先当然要去小镇的downtown(市中心)看看。
车子徐徐地从山坡而下,缓缓驶入小镇的道路。小镇的道路是水泥道,共四车道,往回各占两道,道路的标线标记都颇为清晰,感觉是时常有人维护,不然加拿大的阴冷大雪天地如此多,标线标记模糊实属平常。
一路开来,经过女儿即将入读的学校,我遥远看了看,感觉学校的硬件设施还可以,绿茵茵的足球场还有人开着剪草车在修草;然后道路两边是各种各样的农场,这些农场种植着各种各样的果树,有草莓、苹果、樱桃、水蜜桃、蔓越莓等等,种类非常繁多,而每一农场前面都有一家木质店铺,店铺占地大概200多平方,里面摆满了自家农场养的各种蔬菜水果,门口挂着一个牌子,叫fruit stand(蔬果摊),列出了各种蔬菜水果的名字外,还有有机鸡蛋和自制肉肠。
零星有住户的独立别墅,都是住满了苹果树,还有屋前大大的草坪,草坪上还有自动洒水器,喷酒的水雾在阳光下形成七色彩虹,好看极了。
这小镇真是神奇的存在,地处于世间如此偏僻遥远的一个角落,还以为已被世间所遗忘,但它却存在着与时俱进的现代文明,百姓自给自足安居乐业,而且民风纯朴,颇有世外桃源之感。
我们把车停在downtown附近,准备逛一逛这小镇的中心地带。这小镇的中心其实就是分别在道路的两旁的店铺,从街头到街尾,大概10分钟就可以走完,每个店铺都各有特色,路灯下面都挂着一大盆绿植,绿植长得很茂盛,大多枝叶漫出花盆,随着风飘来飘去,阳光下那绿色特有生命力,叶子也绿得通透晶莹,细节能看到全局,这是一个有生活气息的小镇。
这些店铺每一间,店主都费尽心思装饰,每一个角落,都有着店主不知从哪搜来的有心之物,有可能是一些贝壳粘成的画,有可能是一些年代久远的工艺品,甚至还有一些儿童画的画.....有的店主将外墙油成地中海黄色风情,有的是朱红色的怀旧风,名字还用黑色油漆描着1920,这些店铺都少有奢靡之风,都让人有种油然而生的亲近感,就好像坐在哪个老朋友的家里,说起年代久远的故事。
这些店铺有的是摆放几套桌椅的旧式咖啡厅;有的是摆满了新旧书刊的书店,里面颇有哈里波特藏书阁的感觉,有点古老的神秘又有点庄严;还有的纯粹卖刀具的,里面摆满各种剪刀和菜刀,在店铺的橱窗上挂着一把巨大的剪刀,那剪刀有如人一般高,怪吸引人的;有各种各样的画室,里面挂满了油画,当顾客走进去,店家头也不抬,聚精会神地绘画,我猜店里的大多是店主的作品吧,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总是无言的,却缤纷多彩,俗人走不进他们的世界,而他们立体的精神世界又难以言表,所以世人看他们孤傲,其实他们的世界如电脑里复杂和瞬息万变的程式,只能通过画体现一二;还有木匠店,匠人手工木刨着各种碗和勺子,常用的厨具,卑诗省到处都是原始森林,木材资源非常丰富,店里充斥着各种树木的奇香,让人心旷神怡......
女儿最喜爱的还有雪糕店,那雪糕店红色外墙,店铺里面刷了绿色的漆,墙面上粘着许多小朋友画的雪糕图。店里有许多不同口味的雪糕,店员是一位很年轻的姑娘,那姑娘金黄色的头发盘起来,脸上有许多调皮的小雀斑,她笑容像春风拂面,让人心情都放松下来:“Hi,how many scoops do you guys want?”(没错,雪糕购买多少球时,记得要用scoops!)
我们要了一球巧克力和一球香草雪糕,跟她闲聊起来。雪糕店是季节性生意,而加拿大除了温哥华以外,炎热的天气大概只有2到3个月,其他时候尽在一片苦寒中,有的地方,雪会下五六个月,这么一间小店,经营的方式单一,实在是难熬。
我们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她,她哈哈大笑,说店面是店主盘下的,生意从九月会关到明年三月,倒是不在乎赚钱,而是看到小朋友的笑脸就足够了。
或许是我们的都市思维,对事情都习惯于时间与利益之间的挂钩,时间短,利益高是我们立世的惯性思维,不承想,总有些人的思维跳脱于我们的惯性思维,去做一些我们觉得意义不大,甚至不可思议的东西,我们笑他们愚蠢,他们笑我们肤浅不堪。
往前走,我们陆续见到毛线店,里面摆放着整齐的各种颜色的毛线,就像我小时候,妈妈在寒夜里为我打围巾的毛线。里面挑选的顾客大多是些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她们之间低声地议论着,大概在互相给予对方意见。
这店品种繁多,细至钮扣都分年价,形状还有不同的外观;还有大小粗矮不一的织毛线的棒针;各种缝衣服用的针线应有尽有。这种店在国内,大约已消失殆尽,随着电商的蓬勃发展,还有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类店早已在80后以前出生的人的记忆中,成为永不再现的一道风景。而这类毛线店,我以为只是在小镇才有,后来住满了一年,我们迁去温哥华居住,才知道在大城市,这种店也普遍存在着。
再往前走,就是一间布坊,里面卖着各种质地,纹路和花纹的布匹,还有各种不同设计的蕾丝和拉链销售,记忆中这店只存在于我小学时期的百货商场里,随着私有化的发展,这种店已逐渐被取缔,商业化高度发展的社会,这种店只存在于历史的一角,逐渐被现代化尘封起来。
挨着这店的,是一间名字叫stitch的店,里面摆着几台缝纫机,还有试衣间,几个顾客笔直地站着,店员在忙着量身体各部位的尺寸。我们打听了一下才知道,这店是连锁店,是专门为客人修改买回来不合身的衣裳和裤子,加拿大的种族非常多,各族群的体型差异巨大,所以这种修改尺寸的店就有了市场。我后来在温哥华不同的大mall也见到这店,它的标志是一大的线卷斜插着一针,十分容易认得。这种生意现在在中国已是夕阳产业,只有零星几个妇人在某个角落摆摊谋生,而把这种生意做到连锁店,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慢慢地走走停停,进店聊聊看看,不知不觉报已走过镇中心的一半,我们仿佛走近了安徒生笔下的童话故事世界,这些低盈利的,随个人喜爱的店铺在大城市之间仿佛已消失殆尽,这种氛围跟迪士尼那些特意营造的童话世界不一样,这是一种温暖古典的氛围,平实且质朴,于浮世中实属难得。
我们步行了小镇镇中心的一半,就有一个让行人休息的小花园。这小花园其实就在两间建筑之间,被人匠心独运地利用空间建了一个迷你花园,行人走累了,可以在这里小憩片刻。夹着小花园的两面建筑墙画着巨幅油画,以白色为边框,画着一幅落日秋叶图,一条宽敞的大道,两边是深秋的红枫,地面铺满了厚厚的落叶,有落叶有红的,有黄的,还有灰的,感觉非常有质感,好像只要人踩上一脚,就能听见树叶“吱吱”的脚声;而建筑的另一面也是一幅池塘图,塘边有茂密的水草,池塘的水碧波荡漾,感觉伸手就能触到它的冰凉舒爽,一只绿色的青蛙呆在水草里,那眼睛画得有神极了,整个神态都栩栩如生,感觉下一秒,青蛙就会跳进池塘里畅泳。
这小镇真是卧虎藏龙,都说艺术是美的追求和化身,有时候,甚至与物质奢华是对立的,太浮躁世俗的心多了,追求艺术纯粹的心就少了,只有在这一方乐土,远离世俗纷扰,或许方能以最赤诚的心创作于最有诚意的作品。
那建筑之间,左边摆着两张木凳供行人休憩,右边是一坐钢琴,那钢琴看上去有些年头了,木质都有些腐朽,大概颜色也全褪了,可是有心人在钢琴的外围涂鸦上鲜艳颜色的画,却别有一番风味,真是艺术细节无处不在。这样一个腐朽破烂的钢琴,偏偏有人煞有介事盖了一个精致的玻璃棚,这玻璃棚还不小,蛮像国内路边的公交车站,可以为这钢琴挡风遮雨。
这小心思真真可爱极了!可能对于浮华世界的人来说,这破烂的钢琴一文不值,但是对于追求艺术的人来说,艺术是无价的,是用来小心翼翼地爱惜与维护的。
果然,不久就有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驻足于钢琴前,她轻轻地打开钢琴盖,她像打开了沉甸甸的珠宝盒,满心期许,神情期待,轻轻地坐下,捋了捋耳边的丝丝白发,然后从左到右地顺摸了一遍琴键,她闭了一下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手指开始飞快的琴键上来回移动,这在琴键上来回游走流畅的姿态与刚才走路颤巍巍的姿态完全不同,这琴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欢快,时而空灵,时而忧郁不已,而我们也心随律动,时而欢快高涨,时而悲伤难言。
我们一家三口坐在木凳上静静地看着,周围驻足的行人也渐渐多了,但大家都一言不发,安静地享受着这音乐的洗礼。我们仿佛置身于偌大的音乐演奏厅当中,而弹奏者仿佛也并未老去,她的琴音像魔法,让我仿佛穿越了老时光,那时她那一头长长的白发还是黑的,腰也没有驼,手指更不是弯曲枯瘦的。
曲毕,她缓缓地转过腰,行人都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她咧嘴一笑,口里空荡荡的,然后她鞠了一下躬,又颤巍巍地走开了。
我心里震撼极了,这大概就是艺术家的精神,年岁老去,艺术却一直年轻,只要她仍然能弹奏,就献上至高无上的专注、敬重、热情,这过程是完美极致,庄严肃穆的,是对艺术的执着,坚持和追求。
她或许不知道,她给我这样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上了一课,而这一课,叫“工匠精神”。而这一课已经勾勒出这小镇在我心中的基本形态,这形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整体的一种价值观和精神氛围。
这价值观和精神氛围,于中国,或者于加拿大许多发达城市都已消失殆尽,即使后来我搬到温哥华,各种各样的人为了口粮奔波劳碌,为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忙忙碌碌,大家已经不愿意为街角那个一段音乐而驻足,去体验音乐带来的纯粹。
这小镇的价值观,如深山幽谷中盛开的一株兰,与世无争,同时也与世难容,纯粹得让人以为这一株兰就是一个春天,不曾想,春天从来就是百花齐放的。
或许你奇怪,在两个建筑间的空间利用虽然匠心独运,但如何也说不上花园吧?事实上,除了左边的木凳,右边的钢琴外,中间通道还摆着两个硕大的陶瓷花盆,其中一个花盆倒也寻常,就是寻常的绿植,全都漫出来,随风摆动,虽然寻常,倒也别致;而另一个陶瓷盆上方,却放着一只黑色金属鸟笼,鸟笼周边种着五颜六色的小花,那鸟笼里面放着一不锈钢板,上面刻着黑字:不能做加拿大最大的花园,那我就做加拿大最小的花园——(Charles Weaver,1928-2016)。
不得不感慨此人的胸襟,不能扬名立万,却愿意平凡得出众,将平凡看作一件标志性的事情,并且将此理念贯彻一生。如何胸襟的人,方能沉着应对世间沉浮,而内心平静无焦躁的人,往往长寿。
这种牌子以后在小镇,甚至于温哥华也随处可见,大多是在凳子上,树下,或者是公园里对着湖的地方,一开始我觉得有点诡异,休闲的地方放这么一个牌子,后来,我总习惯驻足读一读那些句子,这些句子有一些是离世的人对于这一辈子的看法和总结,有一些是后辈对离世的人的怀念之词,每每读起,所烦扰的事都会烟消云散,凡胎肉身,自然有各种各类的烦恼,但在大限之时回顾一生,方知人生道路千千万,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继续往前走,道路两边就有许多加拿大特色的店铺,例如Tim Hortons,A&W,Ricky’s,这些店在大城市遍地开花,真正在加拿大生活的人才知道,Tim Hortons在加拿大本土品牌,名气绝对比金拱门和肯德鸡大,你瞧,在这乡野之地,可以没有金拱门和肯德鸡,却有Tim Hortons,这连锁店倒也没什么特别,各种西式点心,咖啡饮品,沙律,还有浓烫。
我曾经点过一份甜甜圈与咖啡,那甜甜圈灌上一层厚厚的巧克力酱,面上还洒了一些五颜六色的巧克力碎,入口差点甜得让我怀疑人生,果然,老外的甜是地狱式的甜,往死里加糖,生怕正常的人类吃不出糖尿病,怪不得老外普遍体胖臃肿,这倒跟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关,我对咖啡是外行,所以那咖啡我说不出所以然,之后我在加拿大的日子,也吃过几次Tim Hortons,但每次都觉得味道怪怪的,大概我是中国胃,实在接受不了重口味的食品,往后我就很少光顾了,来到加拿大有兴趣的可以试一试,我广东人,口味偏淡,个人意见不代表全部。
而A&W,我之后光顾的次数倒也多一些,因为它有24小时早餐套餐,就是你无论什么时候光顾,都可以吃到早餐系列的汉堡包(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改变), 而早餐套餐口味稍淡,也经济实惠,来到加拿大的朋友不妨试试,快餐式经营,不必抱太大的期望。
Ricky’s就是吃一些牛扒类,汉堡包或咖啡什么的,这店的消费比前两间都略高,出品也讲究一些,跟快餐式经营,自己招呼自己略有不同,它里面有美女服务员,而且光顾前得订位子,来到餐厅以后要站在一旁耐心等候,有服务员会给你带位,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小费,凡是有提供服务的,都要在帐单结帐时多付15-20%的小费,所以在加拿大外出吃饭是很糟心的事,举个例子,你消费了100刀,要计算税,不同地方的税又各不一样,拿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举例,税率是12%,如果小费是15%(有些地方明文要20%),那么税与小费叠加是27%,也就是说,你消费100,结帐的时候要付的实际是127刀!
Ricky’s就是这样一间餐厅,事实上,我觉得跟快餐经营没什么两样,因为老外的食物大同小异,偏油炸偏重口味,只不过高档点的地方自然环境与餐具都略微优质,但食物才是一间店的灵魂,我是广东人,许多人都知道“吃在广东”,广东美食扬名在外,在我眼中,这些老外食品味道浓烈,烹调方法也千遍一律,实在比不上我家乡千变万化的烹调方式。
即使以后到了温哥华,那些中国式食物也跟家乡有一大段距离,这里面有许多原因。
首先,许多华人来到加拿大谋生,手段单一,中途转行的人很多,而这些人许多在中国从事别的工作,对烹饪没什么兴趣和研究,食物是有灵魂的,没兴趣的人煮的食物,从味道和卖相都可以看出厨师的心,不喜欢做,为生活所逼做的东西自然难以让人食用愉悦。
其次,因为照顾的种族比较多,而中国南北方的口味也不尽相同,于是烹调手法开始略微西化,却偏偏失去了正宗的味道,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
最后,因为国内饮食类太多,早已优胜劣汰,精益求精,而留下来的,无论从味道还是环境,管理都是一流的,而加拿大华人只是一个小群体,各种族群的人很多,少了竞争就少了改进,所以味道当然也比不上国内。
当然,还是有许多高级食肆的,但我觉得始终比不上祖国的,所以移民,首先要学会的是做饭,不然中国胃不适应,经常出现肠胃不适就麻烦了。
未完待续.....
如果您对移民、留学、资产配置感兴趣,可在公众号后台或文末留言,直接回复“意向国+称呼+电话”,将由专业人员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