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中国成分”竟成海外商家卖点!是赤裸裸的歧视,还是我们“咎由自取”…

2018年09月27日 宅在新西兰




来源:《说姐瞰世界》(ID:shuojiekanshijie),转载已获得授权。


如果你在海外超市购物,却突然发现某件商品的卖点竟是“不含中国成分,你会作何感想?


相信任何一位华人都会从头到脚升腾起一股怒气,感觉自己有遭到歧视与不公待遇的嫌疑。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当加拿大BC省列治文市的华裔居民杜某,在当地小商店发现一包印有“不含来自中国成分”的宠物食品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愤怒与质疑。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杜某拍下的照片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含来自中国成分”的字样赫然出现在包装袋正中央。如果仔细观察包装袋底部小字,还会发现:“本产品为美国制造,采用世界各地的原料,但绝对不含来自中国的成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当杜某拿着产品与店员理论时,对方却淡然回应:“我们一向都是这么做的,这很正常。”


因为在当地人眼中,“中国制造”就等同于“不安全”,尤其在食品药品这些方面,一句“不含来自中国的成分”,往往会成为“卖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这听上去似乎荒唐刺耳,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年只要一提起“中国”,人们都会自然地联想到产品安全,“不含来自中国的成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海外商品的包装及广告上。


这触目惊心的现象背后,究竟是歧视与羞辱,还是事出有因的“苦衷”?当“中国制造”与“不安全”划上等号,又能敲响怎样的警钟呢?


“本产品不含中国成分”

何时竟成了它们的卖点?


当加拿大华裔居民杜某的所见所闻在社交网络上传开,许多国人都第一时间站出来声援,甚至扬言抵制那些“歧视中国”的宠物食品品牌。


但人们很快就发现,类似的事情并非孤例。


在海外市场上广受欢迎的另一款宠物食品,也在“产品特色”的第一行清楚地写上了“不含来自中国的成分”,并放在外包装袋的显眼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而下面这款狗粮品牌的介绍页面上,则在开头第一句就写明“我们不含来自中国的原料或成分”,似乎是想让广大消费者放心购买。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还有宠物商店公开向顾客承诺,说绝对不卖任何含有“中国成分”的商品,以此为“招牌”。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海外宠物食品业,“不含中国成分”竟仿佛成为行业惯例。有了这个标准,产品即“安全”;否则,它的可靠性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而根据另一位澳洲华裔的爆料,此种现象并不局限于宠物食品,连婴幼儿食品也不例外。


原来,澳洲知名婴幼儿食品品牌贝拉米就曾在一款果泥产品中注明“本产品不含中国成分”,在被逛超市的华人看到后,引发了争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有人向贝拉米澳洲总部求证,得到的答复却让人“哑口无言”。对方称华裔家长非常关心孩子的饮食安全,写这句话也是为了让华人顾客放心,由于不含任何来自中国的原料,在食用该品牌的产品时,可以有效规避食品安全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除了宠物食品及婴幼儿食品业,玩具业也出现了类似现象。在一家品牌玩具网站上,有一个分类选项引人侧目,那就是“浏览所有非中国制造的玩具”。在这个选项下,你可以看到所有“不是中国制造”的玩具,可以“放心挑选”。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随着“不含中国成分”的泛滥,不免让海外华人感到羞辱与郁闷。可愤慨归愤慨,抵制归抵制,“中国制造”频频出事,也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拿“不含中国成分”的“重灾区”——宠物食品为例,早在2007年,仍在使用中国进口原材料的宠物食品业就爆发过一次危机。不少北美消费者反馈,自家宠物在食用后生病甚至死亡,从它们的肾脏中,竟检测出了三聚氰胺。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三聚氰胺是什么,恐怕当今的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但由于当时这件事发生在海外,又只是动物死亡,并没有引起国人太多的关注。


当美国宠物食品公司试图向中国加工厂、供应商及代理商讨要说法时,还被当时的中国官员斥责为“蓄意炒作”,认为是美方别有用心地制造了此次危机,试图挑起“中国商品威胁论”。


《纽约时报》当时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可在2008年9月,随着《东方早报》的报道《甘肃14名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问世,“三聚氰胺”这个名词就以最为惨痛的姿态传遍了每一个中国家庭,传到了海内外华人的耳朵里,还在国际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这中间相隔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年。


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似乎可以理解将“不含中国成分”定义为安全标准的原因。别说是对中国产品将信将疑的“老外”,就连我们自己,又有谁真的敢对“中国制造”放心?


从毒奶粉、地沟油到假疫苗

“害群之马”伤害的何止是国人的身心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我们开门迎客、扬眉吐气,留下美好回忆。可对于受到毒奶粉戕害的家庭来说,却是那么不堪回首。


10年前,随着媒体曝光食用三鹿奶粉的婴幼儿患上肾结石,有关部门这才通过调查发现,国内22家知名奶粉品牌存在三聚氰胺超标问题。


三聚氰胺是一种有机化工原料,添加在奶粉内,可以有效提高奶粉的“蛋白质含量”。可对于食用它的婴幼儿来说,却是致命的毒药。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那场席卷全国的信任危机,以甘肃14名患上肾病的孩子为开端,波及到3000万婴幼儿,最终被确诊的三聚氰胺受害者是30万。


这意味着,起码有30万个家庭陷入绝望。


纵使这场事件以奶粉集团破产、相关责任人入狱而告终,可对于切实受到伤害的个体和家庭来说,毒奶粉造成的伤痕,依旧留存至今。


三聚氰胺受害者家长陈锡彬和他维权时打印的资料

(刘思洁摄,来源于“后窗工作室”,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近期一篇关于毒奶粉事件受害者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孩子的现状——有的孩子把药丸当饭吃,一周三次地做肾透析;有的孩子到现在还会“尿出石头”;有的孩子常年被晕眩、膝盖疼痛、哮喘等并发症所困扰……


对于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来说,读书成才已不是最要紧的事,最重要的,只是“活下去”!


当年的受害孩子之一陈子文正在自拍

(刘思洁摄,来源于“后窗工作室”,版权归作者所有)


深受毒奶粉所害的孩子仍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三聚氰胺”曝光后不久,“300万吨地沟油回流餐桌”,再次拨动人们脆弱的神经。


那是一种由泔水残渣提炼的“油”,有人去回收、提炼、售卖,因为每个环节都有利可图。


卖地沟油原料的餐馆觉得自己极其聪明,还能从“剩饭剩菜”中大捞一笔;制作地沟油的人觉得自己把握住了市场良机,用极低的成本打开销路;而用地沟油的饭店则认为,只要自己人不吃,顾客吃了有问题再说,先把钱赚到。


网上随手一搜,都能找到这种炼制地沟油的黑窝点

(图片来源于银川新闻网,版权归作者所有)


地沟油事件的曝光,无疑再次给中国的食品安全带来沉重一击,早已摇摇欲坠的信任变得更加支离破碎,再来一次,也许就会分崩离析。


结果,今年的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终于打下了最后的那记重锤。人们想不明白,为什么生产狂犬病疫苗的时候还要造假,为什么25万支无效的白百破疫苗还会流向市场,为什么为了追逐利益,可以完全不管不顾人命危亡。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当然,让中国越来越不“安全”的因素还远远不止毒奶粉、地沟油和假疫苗,别忘了我们还有掺杂了白蜡油的毒大米、由工业酒精“酿制”的假酒以及喷洒过量农药、激素超标的果蔬……


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不仅中国人的身心饱受摧残,在国际上,“中国制造”也落下了“不安全”的恶名,将产品信誉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笑话。指责外国商家“歧视”固然没错,可愤怒过后更该思索,到底谁才是始作俑者?


当我们进入“互害型社会”

在同一条船上,没有人能逃脱


有一组很有意思的采访截图,流传甚广。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那是电视台去采访用工业废水灌溉小麦的农民,当问及“这小麦你们敢吃吗”的时候,农民笑了笑,毫不掩饰地答道:“都卖给你们了。”


这位农民的回答看似“伤天害理”,却一语道破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如今的中国正步入“互害型社会”每个人都在盲目地追求私利的最大化,即便以牺牲他人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却从不考虑这样做会给公共利益带来的后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以下描述,更生动体现了“互害社会”的本质:


卖“假疫苗”的,很可能吃的就是毒大米;毒大米的生产商发了大财,去火锅店吃火锅,结果吃的是地沟油;火锅店的老板为孩子买到的奶粉,结果被添加了三聚氰胺;奶粉厂的老板被狗咬了之后,打的是“假疫苗”……


如此环环相扣,陷入永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知名媒体人吴晓波还将这种现象形容为“公地悲剧”——每个牧民都希望自己的羊群能在公共草原上吃到最多的草,于是放任羊群疯长,抢夺了他人的草地,也不顾草地的承受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一块好好的公共草原退化为荒漠,谁都吃不到草,谁都放不了羊。


所有的“牧民”,也将因此而破产,失去一切。


如果食品安全等问题继续恶化,如果信任危机延续,这几乎就是我们每个人最后的结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而在如今的中国社会,有能力给孩子代购奶粉、带孩子去香港打疫苗的中产以及有能力移民海外、享受“不含中国成分”产品的富豪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仍旧“困”在同一条船上。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条船依旧是唯一的家,他们无从选择,更无法逃离。可若每个人都丧失了基本的底线,到最后,就只能同归于尽。


“不含中国成分”的海外产品频频现身,华人群体会感到愤怒或发起抵制,完全在情理之中。


可愤怒和抵制之余,我们更应该反思。毕竟,情绪无助于解决问题,会在国际上形成“不安全”的印象,说到底还应该怪我们自己。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彻底铲除“害群之马”,将破碎的信任重新缝补,也许到那时,“中国制造”才能赢得发自内心的尊重与认可。


毕竟,只有自己身上“干净”,才能拥有底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及微信好友


精选干货回顾

新西兰购房“六步曲”!

那些增值超过五倍的房产,到底是怎么肥四?

虽然限购,但海外买家还可以这样买房!

 

"加英澳新"移民一国等于获得三国身份? 

新西兰籍华人如何恢复中国国籍与户籍?

关于绿卡和护照,别在这个误区里打转了!


新西兰寻味指南 | 再挑剔的味蕾也会沦陷!

新西兰八大公立大学全球排行榜!


- End -


版权归说姐瞰世界所有,在说姐瞰世界,每日5分钟,收获全球最新趣闻,邂逅海内外有趣灵魂。




如果您喜欢本文

请点荧屏右上角的图标分享此文章

想了解一个不缺蓝天绿草的天堂?

快快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目前5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