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妈妈对新西兰微留学的内心感悟

2015年04月05日 新西兰微留学


2015年的寒假,我鼓起勇气向单位请了自己工作以来最长的假,从紧张而程式化的工作和生活中抽离出来,放下一切,带着10岁的孩子参加了新西兰的微留学。我发现,除了纯净的空气和美丽的风景,这里宁静的生活是我内心真正渴望的。孩子一个月的微留学,让我在新西兰交到了不少国内来的朋友,有些是这两年移民过来的,都是为了孩子上学。几乎所有移民的人都认为值得,原因是孩子比以前健康开心了。


  新西兰的学校是开放的,你可以一整天呆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或者帮助老师整理整理教室。一个月的课程下来,我感觉到:新西兰人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优秀的社会公民,是一种公民教育。所有的公立学校的目标都是提高一个人的文明素质,而私立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领袖,当然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公民教育。

  首先是非常强调沟通。老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真实准确公开地表达出来,老师也会通过各种途径训练学生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同时,如何正确地理解他人。

  其次是允许学生犯错。老师在课堂上从不压制和威胁孩子,学生们在一种安全、放松的状态下上课,可以光着脚,随时提问。在新西兰老师看来,重要的不是不犯错,而是对待错误的态度,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对错误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对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受到伤害的人真诚地道歉。面对人们犯错之后的精神压力,提供了两项重要机制予以帮助:一项是忏悔和反思,另一项是心理治疗。

  最后,尊重差异,尽最大可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为他(她)提供针对性的教育,不断提升他(她)的自信心。

  一个刚刚移民来的中国孩子从小学习成绩不好,因为体型太胖,在国内学校总是受到嘲笑,而他却是外粗内细的那种,慢慢变得性格内向,话少且总是烦躁。有一天,学校安排音乐老师找到孩子,对他说,你来跟我学歌剧怎么样?慢慢地,孩子喜欢上了歌剧,重要的是,唱歌剧的过程让他找到了自信。这就是教育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它使绝望的人变得拥有希望,使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许多新西兰人受教育的目的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发现自我,使自己最终成为应该成为的那个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她)们非常重视自我的感受,自己和自己比较,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有了更多的进步。

  同来微留学的一个男孩儿在学校里做的几乎每一件事,都会受到表扬,以至于孩子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在国内,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他说从来没有受到过老师的表扬,还让他和几个“坏孩子”站在全班面前“展示”,所以从心里对老师产生恐惧,后来变成仇恨。但新西兰的学校的确是这样认为的,只要你做得比上一次好,就是“Good job!”(好样的)。在这里,学校从来不让学生和家长去做相互间的比较,每一个孩子都是在个人意义上最棒的一个。这是新西兰学生普遍具有强烈自信心的重要原因,你看孩子们的微笑就能知道。

  新西兰是资源丰富的国家,人口又不多,因此在教育问题上就比较从容。相比之下,中国的资源,特别是各类优质资源有限,加上人口数量过于庞大,必然在教育资源上紧张,更加强调竞争性。因此,许多看起来在新西兰实行效果良好的教育制度,在中国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距太大,我们投入不起。而唯一公平的高考制度催生了“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模式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着重技能训练,实质上与马戏团的驯兽没有实质区别。这对于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的伤害是彻底的,如同釜底抽薪。  更可怕的是“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是灾难性的。为了升学率,中、小学教育之首恶是伤害、戕害了“大多数”。中、小学里的优秀师资主要用在少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换言之,我们的中小学就是为这些少数人办的,而遗忘了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而恰恰是这“大多数”却是构成我们社会的主体,这种为了培养“少数”而让“大多数”带着心灵的创伤走出校门的教育,本质上是反教育的。


一个月的微留学,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孩子每天快乐的去上学,生活没有那么多的焦虑。只是一个月的时间,儿子从入学时的腼腆,也开始有了面对陌生人时阳光般的微笑,不再躲避和隐藏,甚至临走时竟然大方地和同学们拥抱。可能我已经没有移民的能力和机会了,但这次微留学,让我体验到了世界上不同的生活,因为自己的改变,找到了更多教育孩子的方法……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