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
健康的孩子不是“补”出来的,是靠合理的膳食、均衡的营养、适度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养出来的。只要坚持日常的膳食平衡、多样,儿童的基本营养是能保证的,没有必要刻意地补充。
其次
孩子生长中有时检测出一些指标不正常,可以反映出一个阶段的喂养问题。“缺什么,补什么”这句话本身不错,但家长有时也要考虑缺的原因是什么,以及以后该如何预防。只有当儿童由于疾病、厌食或挑食等原因,导致机体营养不平衡时,才需要补充一些必要的营养元素。
另外
市场上针对儿童的补品既有保健食品,也有非处方药(OTC),需要家长加以区别。前者的外包装上有“保健食品”字样的标识,俗称“蓝帽子标志”;后者的外包装上则有“OTC”字样的标识。
譬如
有些妈妈在为孩子挑选维生素AD补充剂时发现,这类产品有的是保健食品标识,也有的是“OTC”标识。那么这两种标识不同的维生素AD产品,到底有何区别呢?简单地讲,保健食品不适用于疾病的治疗或预防,只能达到提高人体抵御疾病能力的目的;而药品可用于预防、治疗人的疾病,有适应证或功能主治,如佝偻病、夜盲症及小儿手足抽搐症等维生素A、D缺乏引起的疾病。并且,OTC药品与保健食品在有效成分的含量、质量控制、生产工艺等方面也都存在着本质区别。
最后
现在一些保健食品厂商,为了拓展销售市场,广告满天飞,极尽吹嘘之词,对此家长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有些人认为,广告宣传作用范围越广的保健品就越好。其实“包治百病”的保健品,由于缺乏针对性,对于健康的帮助往往反而“可有可无”,作用不大。因此,给孩子“补”什么,应该信科学,信专业医务人员,而不是信广告。
药物进补讲究多
1.根据小儿特点,选对给药途径。
一般来说,口服给药较安全。皮下给药可损伤周围组织,故不适用于新生儿。年龄大点儿的婴幼儿循环较好,可肌肉注射。婴幼儿静脉给药一定要按规定速度滴注,切不可过急过快,不要反复使用同一血管,以防引起血栓静脉炎。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药物易透皮吸收,甚至引起中毒,因此外用给药时间不要太长。
2.严格把握剂量,注意间隔时间。
有些家长在给孩子服用OTC药时总是“估算”,用药时间和剂量随意性比较强。药品的剂量都是经过大量的试验验证,有严格的要求——用量过少达不到效果,用量过大则会增加毒副作用,尤其是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极易受到损害。
药物剂量应随儿童发育程度及病情不同而不同。近年来肥胖儿童比例增加,血药浓度测定发现,按传统的体质量计算剂量,往往血药浓度过高,故肥胖儿童的个体化给药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另外,要注意给药间隔时间,切不可用药过频。尤其在疗效不好或怀疑过量时,家长应及时咨询医生。
3.关注一药多名,防止重复用药。
许多保健食品、OTC药品是一种成分有多个商品名。一般消费者往往跟着广告买药,只认商品名,不注意分辨药物成分,再加上公众普遍缺乏保健品相关知识,重复给药的现象时有发生。重复给药常会造成某种化学成分超量而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补多了都有害
咨询电话:400-007-2286
个人微信:2496257489
微信订阅号:zuimeixinxi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