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校关系不再纠结(转自《新校长》第9期)

2014年09月12日 新西兰教育



诗人说,最为微小的甜蜜难以被禁锢。此刻,作为家长的我沉浸在这份甜蜜中,等待女儿从学校乘车回来,结束她为期一周的军训。

孩子们第一次离开父母住校学习,我望望周边,发现情不自禁是几乎所有家长的共同表情。

有人曾经论证,教育的成败,80%取决于父母正确的爱、合理的引导和理性的自控能力;但很多时候,我们身上会诞生一种情不自禁的能量,于是溺爱、包办、打骂、无视等等失败的教育行为,就此发生。正如当下时刻,这种能量因想念在我身上滚涌,身为父亲的我有一种强烈的想为女儿做点什么的愿望,急需找到施展的空间。

亲爱的校长,也许,这就是学校发展可以运用的能量?家长对孩子的感情,未经引导胡乱释放,常常误人伤己;一经引导科学运用,就是家校双赢的可能。我相信在身边,有无数的家长跟我一样,希望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来,希望走近甚至走进学校,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学习如何科学地教育子女。

在当今中国,家校合作为什么难?难在三个缺乏 :观念、平台、机制——彼此并不理解,没有对话平台,缺乏良性机制。因此家校合作的环境,总体并不乐观;家校关系的内涵,始终非常纠结。

但这个问题的改善又是总体乐观的,因为合作的基础天然存在 :首先,家长和校长、父母和老师,从教育目标而言,本来就是天然的同盟军;其次,从教育资源来说,永远互为最好的资源库 ;最后,从教育情怀来说,都有为孩子成长支付代价的准备……

所以本期专辑,我们呈现与追问的正是这个主题:学校当如何转变对立观念,搭建合作平台,设计最佳机制,将这一群准同盟军正规化,准资源库开放共享,准教育能量导流入校。结论是,只有打开校门办学校,才能化纠结为团结,化担心为动力,化争吵为共识。

我们期待您和我们共同梳理这样一些事 :学校的事务清单、资源需求、教学助力、课程开发……明白世界上只有学校可以白白调动如此多的义工,来承担学校责任,减轻学校压力和教师负担。

我们期待您和我们一道回头正视这样一群人 :他们也许有很多的问题 :“空巢”了、太忙了、婚姻破裂了、溺爱包办了;但更多的是超出学校之外的能力,和超乎我们想象的热情,让学校教育从此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九月,让我们一起走进家校合作的身边故事。


本文选自《新校长》第9期:家校关系中国结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