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同学们闭上双眼,开始想象。A组,你们是同性恋。B组,你们是异性恋。下面我来提问”。这是女儿学校的健康课上老师授课的一个片段。听着女儿放学回家后的描述,我吃了一惊,学校怎么还教体验同性恋啊!
这个课程活动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老师把孩子们分为A、B两组,交待清楚后,开始提问。问题都只涉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场景,但是让孩子们在假想的性取向下进行判断。比如,你是否会邀请你的同伴(partner)到家里做客,和你的父母共进晚餐?你是否会在公共场合和你的同伴(Partner)手牵手?开始提问前,扮演同性恋和异性恋的两组同学都同样站在教室的一端。提问开始后,如果对某一个问题的回答是Yes,就自己向前迈一步,No则不动。老师问完所有问题之后,孩子们颇为惊奇地发现,扮演同性恋的一组,大部分同学还停留在出发点附近,而扮演异性恋的一组,大多数都已经到达了教室的另一端,有的甚至已经贴到了对面的墙上。也就是说,同性恋一组的孩子们的回答,说明他们选择不会请同伴与自己的父母共进晚餐,不会与同伴在公共场合手牵手。可见,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已经能够感受到同性恋者所背负的巨大的压力。
老师又让所有的孩子们闭上双眼,想象自己身处一个同性恋为主导的世界。所有自己认识的人,同学、家长、老师,全是同性恋。在性取向上,自己和所有的人都不同,也就是成为了异己分子。现在,从早晨起床开始到上学路上,到学校上课,到放学回家,想象一下自己的遭遇如何,希望得到怎样的对待呢?
这一节课,通过进行角色扮演的想象体验,让孩子们体会到同性恋者承受的本不应承受的压力,他们与生俱来的性取向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如果在国内,这样的课程内容是我完全不能想象的。
孩子描述的这堂课,让我联想起来新西兰后的一些其他的经历。我感觉新西兰社会对各种不同的性取向、变性和双性的特殊群体都特别提倡尊重。
我今年7月开始进入奥克兰理工大学学习的时候,参加了许多为新生组织的入学讲座,有的介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有的介绍如果写学术论文,有的介绍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还有的是介绍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当时非常吃惊的是,其中有一个讲座是专门为GLBTI同学提供的。开始不知GLBTI为何物,细一看,G-Gay男同性恋,L-Lesbian 女同性恋,B-Bisexual 双性恋,T - Transgender变性人,I-Intersex两性人,讲座是为这些同学提供专门的介绍,鉴于他们的自身特点,如何适应奥理工的校园生活。当时我心里暗暗吃惊,后来慢慢发现学校确实很尊重有这样特质的同学,还特设一个奖学金,在每年新入学的GLBTI同学中进行评选,授予给教师和同学认为其中表现优秀的同学。
学校是这样教育学生尊重少数,其实媒体也起到了不少唤醒民众意识的作用。有一次在新西兰的电视一台看到一档嘉宾访谈节目说,一个对新西兰八千多名中学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超过1%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变性人(Transgender),因为害怕受到歧视或不方便,更喜欢呆在家里独处。嘉宾呼吁学校设置更多不分性别的独立厕所、更衣室和浴室,让变性(Transgender)的孩子们的学校生活能够更加自然舒适。这让我大惑不解,难道新西兰有这么多做过变性手术的孩子吗?通过网络学习后才了解,其实,虽然“Transgender”的中文被翻译成“变性人”,但并非仅指实施过变性手术的人,还包括那些感觉自己的实际性别和传统意义上被“分配”的性别相反的人。节目嘉宾倡议通过关心和体谅的实际行动,为有这样特质的孩子们提供与其他孩子一样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在感到安全的环境里接受教育。
我来到新西兰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已深感新西兰社会对多元化的尊重。除去上文谈到的关于不同的性因素的尊重外,也时常能够感到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能安居乐业,踏实生活,这恐怕与人们在深的层面得到尊重有很大关系吧。从劳动者的收入上就削弱了职业的贵贱,一个通信行业的项目经理的年薪不一定超得过有专业资质的水管工,这是对不同职业的尊重。我有幸在9月大选前,受邀观摩了七个新西兰政党在当地华人电视台TV33举行的辩论会。大小政党各陈其辞,相互提问辩论,这是对不同政见的尊重。1840年,当时的英国殖民者与新西兰原住毛利人签署了被视为新西兰建国文件的《怀唐依条约》(Treaty of Waitangi)。因为认为英女王未能实现当时的承诺,原住毛利人不断向政府进行申告。在1995年,新西兰政府对毛利人进行了第一次赔偿,除一亿七千万纽币的经济赔偿外,女王还授权新西兰总理,正式书面承认百多年前的英国人在新西兰怀卡托地区的战争与强占土地的行为是不当行为,并向原住民书面道歉。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契约的尊重,也是对少数族群的尊重。
我感觉这种尊重,不同于我从小接受的“尊重老师,尊重同学”那种尊重,而是更深层次的尊重,从根本上讲,是对人的尊重。是体现在血液里的对与自己不同的思想、职业、政治见解、行为习惯的尊重。这种尊重不同于礼貌,不是简单的见面鞠躬问好,问寒问暖,它需要平心静气地接受与自己不同的人或事物的存在,并且为他们提供平等的生存空间。这种尊重,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养成。学校的教育扮演重要的一环,就像女儿学校这样,从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性取向引申开去,应该会在孩子们心里埋下深层尊重的种子。
注:题图为新西兰电视一台访谈节目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