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教育-007】图书馆与我

2014年08月21日 新西兰教育



打小生活在北京,多少还是被文化熏陶了几下,久了,生出对图书馆的莫名敬畏与向往。


图书馆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是一个特殊的门楼。在上小学前的三四年时间里,母亲每天带我坐103路无轨电车上托儿所(确实比叫幼儿园更合适),都会经过这个特殊的门楼。它在北海公园的后门附近,红门绿顶,厚重似宫墙一般。门楼有着高大的门洞,门有时紧闭,有时虚掩,有时大开。墙上赫然挂着一记白色的牌子,上书五个黑色大字,透着神秘。等认了些字,我便知道那牌子上写的是北京图书馆。感觉图书馆很神圣,要恭敬对待。时光一晃四十年,这个门楼对我神秘依旧,因为我从来没有机会进去过,总是感觉离得很远。

我的小学和中学时光都在北京度过。那时,学校里没有敢叫图书馆的地方,只能叫做阅览室。不大的房间里摆上几个书报架,几张桌椅,主要是起到些许熏陶作用。

到读大学时,我去了西安,这才见识了真正的图书馆。学校的图书馆可以阅读、学习,而且可以把书借出来,读后再还。二十多年过去了,大学的图书馆印象虽已模糊,但当时的感觉一定是不错的,要不当时怎么会赶在毕业前,特意穿上最得意的毛衣留了个影,背景就是我大学时代的图书馆。


大学毕业回到京城,一头扎进事业的打拼,也根本无暇顾及图书馆的事了。后来知道北京图书馆迁到新地址了,还改了高大上的新名字国家图书馆,简称国图,就坐落在北京动物园附近的白石桥。有一段时间,我的夫人就在国家图书馆对面的一家公司上班。那时新婚燕尔,年轻恩爱的小两口下班后,经常是在国图对面先碰头,然后并排骑行一个半小时回家。因为这个原因,我也就无数次地与国图擦肩而过。感觉上,这个国家图书馆比原来那个老馆的更加宏伟,也更像宫殿,绝对担得起“国家图书馆”的大招牌。据说,它被评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最佳建筑之首。光阅览区域就地上五层,地下一层。藏书二千多万册,最早的典藏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每天可以接待六到七千名读者1,令人叹为观止。但因为感觉很麻烦,始终没能说服自己去体会一下。

时光荏苒,天地腾移,我和夫人孩子来到了新西兰。没想到的是,在新生活给我们的众多的惊喜中,居然还包括了和图书馆的亲密接触。

新西兰的图书馆外表没有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即不庄严也不古朴,有些甚至在我看来只能算是临时建筑。但是,它真的离你很近,近到不经意就会撞上,迈步就能融入其中。作为从祖国初来乍到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的人,我来带各位看一看这里的学校和社区的图书馆。如果用两个字形容我对奥克兰图书馆的印象,那就是“方便”。如果用三个字的话,那便是“很方便”。这个“方便”,是对于居民来讲的。

女儿现在读八年级。她的学校有013年级的学生。学校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可以借、还图书,可以在那里阅读、学习。图书馆在一个大房间里,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给不同年级的孩子们使用。图书馆早上七点就不到就开门,为了方便有些家长早上有事要早点送孩子到校,这样孩子就可以自己在图书馆里看书学习,直到8点半学校上课。在大课间,中午休息和下午放学后,学生们都可以自由地在图书馆阅览学习。图书馆里的书籍也是五花八门,拓展孩子们的知识和视野。

奥克兰理工大学(AUT)是我现在就读的学校。它在奥克兰的北区、中区和南区各有一个校园,而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图书馆,方便在不同校区就读的学生。最大的是中区校园的图书馆,有四层楼面。里面学习,讨论的空间很是充足,置身其中自然会生出学习的欲望来。图书馆里有一些封闭的房间,里面有桌椅,计算机,有的还有大屏幕。这是小组讨论室,可以凭学生的学号在学校的信息系统里进行预订,这样几位同学关起门来讨论,不影响外面大厅阅读学习的学生。这样的预订系统,就像我当年供职的五百强公司的会议室预订系统一样。在我倍感亲切的同时,也觉得这里大学的学生们能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使用这样的系统,今后如果进入类似的企业,也会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吧。

更为方便的是,学校的三个图书馆是联网的。在一个图书馆借的书,可以在任何一个图书馆归还。但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本科生两周,研究生四周),否则要罚款。对于热点图书,比如某门课程老师点名的重要参考书,因为阅读需求量太大,会限制借阅时间到两小时。基本上接触后在附近安静看一下就要归还。如果延期,按分钟罚款!

其实我刚到新西兰时,最先接触的,是奥克兰的社区图书馆,也是我觉得最可称道的。因为它的门槛很低,真正让我体会到了方便,体会到什么叫做身边的图书馆。奥克兰共有55个社区图书馆3,分布在整个奥克兰。在我的住所开车8~15分钟的范围内,就可以到达5个图书馆。

图书馆借阅图书非常方便。只要你在奥克兰的行政辖区内居住,就可以申请图书馆卡,免费。每次借书,到自动扫描借书台上把自己的卡一扫,然后把书依次放在台子上,听到叮一声响,书名自动显示在屏幕上。等所有书都扫描完毕,借阅登记过程也就结束了。一个人同期可以借阅38本图书,期限是28天。还书就更简单,直接放回图书馆里的还书筐里。理论上讲,借书、还书都不需要图书馆服务人员帮忙。但是每个图书馆都配有两三位服务人员,在需要时提供帮助,方便大家使用。

借书还可以在网上进行。图书馆的网站有完备的查询系统。查到自己想借的书,就可以提交网上申请。全市的图书统一调配。比如你离A图书馆近,但是你在目录单中想借的书在比较远的W馆,在网上提交借书申请后,图书馆会将你要的图书运到A馆,然后发邮件通知你去取。更加人性化的是,你还书时,只需要还到离你近的A馆。


根据新西兰统计局2013年的最新数据,在新西兰的华人约为17万人,占新西兰人口的4.3%。而17万华人中,近12万居住在奥克兰2。奥克兰的图书馆对中国文化非常重视,一般都有专门的中文图书区。一些中老年华人朋友已经把图书馆作为他们的重要社交场所。阅读、下棋,其乐融融。图书馆还为读者提供每天200Mb的免费wifi流量。而这个免费流量对所有进入图书馆的人开放使用。实在是无微不至,令人倍感方便。如果下次你到新西兰旅游,去图书馆转转吧。你也可以享受这一天200Mb wifi,而且是免费的。

根据新西兰图书馆网站的数据,2013年,有1200万人次光临了图书馆。他们使用图书馆的免费计算机上网,阅读图书,借还图书,参加一些图书馆举办的活动。在2013年,有1500万本图书被借阅3。奥克兰的人口数量约为140万,这平均每人每年借阅超过10本图书。

中华民族有着热爱读书的美德。古人云:一日不读书,便觉“思涩”(米芾)。三日不读,便觉“面目可憎,言语无味”(黄庭坚)4,可见对读书之爱。可是,读书的第一必要条件就是要有书可读,而图书馆应该是获取图书的重要途径。图书馆的馆藏量,面积和接待能力这些指标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能够真正提供给居民方便的借阅和阅读环境。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新西兰的图书馆文化,因为它更贴近我的生活,让我可以方便地接近那些可以阅读的智慧,再不感觉似千里之外。

在刚刚发布的2014年度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中,新西兰的奥克兰连续第五年进入了综合排名的前十位,今年排在第十位5。但是在文化和环境分项的评分中,奥克兰则排名全球第二;其中,关于教育的评分更是获得了100分满分的佳绩。我想,奥克兰的图书馆文化也应该是一个因素吧,文化教育的领先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我在人过不惑之后来到新西兰,万万没有想到让我即敬畏又向往的图书馆竟然成为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究其缘由,都是因为方便。我会充分享受新西兰方便、亲民的图书馆文化,让中华民族热爱读书的传统美德在这里延续。


感谢您的留意!如果您有关于孩子或自己留学新西兰的问题,欢迎咨询。您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平台留言,或发邮件到[email protected]

照片:

北京图书馆老馆http://www.todayonhistory.com/9/23/d5028.htm

国家图书馆http://zt.bjwmb.gov.cn/wmcy/sybj/wmcyssbj/t20130913_540206.htm

资料来源:

1: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21200.htm?from_id=10564963&type=syn&fromtitle=%E5%9B%BD%E5%AE%B6%E5%9B%BE%E4%B9%A6%E9%A6%86&fr=aladdin

2:新西兰国家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t.nz/Census/2013-census/profile-and-summary-reports/ethnic-profiles.aspx?request_value=24737&tabname=Populationandgeography

3:奥克兰图书馆

http://www.aucklandlibraries.govt.nz/

4:百度知道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RdamgjMa_BJ1N6JnKMEEtSkZaIyUMkE63Q-

vHJIMG_J3Lo3S0WQJl-ZTNBXGRv6AD6KRoJ8ISVuVIUwyuTWYpa

5:新西兰先驱报

http://www.nzherald.co.nz/nz/news/article.cfm?c_id=1&objectid=11311303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