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在英伦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和生活小结

2015年01月28日 英国留学



距离去年暑假在英国学习和生活的美妙时光已过去不短的时间,如今从繁重的课业中抽身,借着书写交流小结的机会,重新翻看每一页课程资料、每一张记录照片,经历过的点点滴滴又重新涌上心头,依然清晰如昨,令人回味良久。



我所前往的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简称LSE)是世界著名的社会科学学府,地处伦敦市中心,界于热闹的伦敦西区和高大上的伦敦金融城之间,距离学院不到一英里就是主要的政府、法律、金融和传媒中心所在地,研究资源近在咫尺,可谓占尽天时地利。或许正是因为市中心寸土寸金,LSE校园面积很小,仅由八栋结构错综复杂、彼此相连的教学楼组成,完全融入伦敦的街区,并没有明显的校园边界。
与古老的牛津、剑桥大学城相比,LSE被同学们戏称为“伦敦社区大学”。但玩笑归玩笑,LSE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却毋庸置疑。通过短短三周的学习即能充分感受到。这次交流项目的名称为Summer English for Fudan Student,是LSE语言中心开设的暑期课程。
每周设定一个主题,分别探讨英国的媒体、政治和文学。
如果说去之前,我的期望是借由这次机会提高英语水平、感受英国的学习生活,那我所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
细细体味,我认为此次项目最具价值的地方在于,它内容的丰富充实,校方精心设计了各种授课形式,包括课堂讲授、嘉宾演讲、小型研讨会;
引导我们完成问卷调查、小组展示、辩论、研讨等多项任务;
结合每周主题,带领我们前往BBC广播公司、国会大厦、莎士比亚环球剧院进行深度体验;
甚至课余还安排了即兴戏剧的体验课和就业指导。
总而言之,我们在三周之内高密度地经历了几乎一切LSE学生所能接触的教育资源和多样形式。
用时下流行的“知乎”体来说,即全方位地感知在英国著名学府读书是怎样一种体验。


安排满满的课程计划
三周的课程过于短暂,对于安排的很多内容我们只能初探皮毛,以体验为主。
但贯穿整个项目的课程Academic Writing&Assignment,让我实实在在地学到了学术论文的书写方法和书写规范,为之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初在Syllabus上看到这门课的名称时,内心非常忐忑。之前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理科生,没有经受过任何学术论文的书写和思维训练,仅有的不过是六模课小论文的敷衍了事。
当初在Syllabus上看到这门课的名称时,内心非常忐忑。之前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理科生,没有经受过任何学术论文的书写和思维训练,仅有的不过是六模课小论文的敷衍了事。
如今,要求写一篇规范的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况且不用母语,其难度让我有些生怯。
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Chris这样一位亲切又有些冷幽默的好老师。
他将课程一步步分解,从怎样选择主题、搜集资料讲起,到如何通过synthesising、paraphrasing打磨语言,到最后怎样规范引用参考文献。每一步过程都让我们亲身体验,做到完全掌握。
整个过程中,Chris鼓励我们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和他及时交流,这点让我获益良多。
在初期选择论文主题时,由于我之前的专业和社会科学无关,便大胆选择了一个刚刚听过的lecture的主题。在和Chris的交流中,他帮我开阔思路、明确之后的立论方向,最重要的是给予我鼓励和完成论文的信心。在第二阶段搜集资料的训练中,Chris先在课上演示并讲解怎样有效地使用GoogleScholar和LSE的网络资源,之后布置任务让我们在规定时间内到图书馆搜索并借出一本和论文主题相关的书籍,并归纳出主要观点。这样的训练看似幼齿,但却非常实用。它给予你一个机会去真正使用图书馆的资源,而非匆匆参观拍照。对于我来说,搜寻到的书目为我的作业提供了很多精彩的思路,读书、思考、写作的过程也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人文学科的魅力。
再者,如何快速精确地在海量网络资源中搜索到有价值的信息,也是现代学习生活中必须掌握的技能。之后,Chris所安排的论文语言的写作训练、如何规范地引注等规则技巧就更为实用。在复旦的本科学习中,老师们大多直接布置论文任务,但没有一门课程从技巧和规范方面讲授如何书写学术论文,其方法要靠同学们自己摸索,难免走许多弯路,甚至导致学术不规范的错误。这次的课程帮我弥补了这块知识的不足,带我找到社会科学学习的入口。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先是通过阅读打开思路,明确立论要点;之后从相关的优秀论文中总结常用词语句式,模仿学术语言;并不断和Chris交流做出修改。在不懈的努力下,最终提交的论文在各项评价指标中均得到了good或excellent的肯定,着实让我惊喜万分。对于首次踏入社会科学领域的我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励。但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在此过程中掌握了知识、结识了一位良师。除去严肃的写作课程,美丽优雅的Gemma负责的任务型课程氛围要轻松许多,重在让我们了解英国文化和体验不同的学习方式。以媒体为主题的第一周,老师带领我们一起阅读五花八门的各类英国报刊,从媒体视角看英国社会,并探讨了英国的媒介管理形式;
以政治为主题的第二周,我们详细了解了英国的政治体制、议会由哪几部分构成、如何辩论、如何选举,有趣的是还在课堂上观摩了卡梅伦和反对党首在国会辩论的录像并在课堂做了模仿;第三周以文学为主题,老师以莎士比亚为切入点,带我们诵读十四行诗、表演戏剧,一起感受英国文学的魅力。穿插于课堂之中的问卷调查、小组展示、辩论、研讨等任务,其形式我们在复旦均已熟悉,但在LSE有了更严格更规范的要求。
正如Gemma所说,所有这些训练都是为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学者而做的必要准备。如果说我和Chris的交流更多专注于学术问题,那Gemma对我来说则更像一位好朋友。课下生活化的交流不仅拉近了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可贵的是能从一个传统英国人的视角来解读我所好奇的英国社会。犹记得Gemma调皮地带我们穿行于复杂的教学楼通道中寻找她神秘的办公室;在去国会参观的地铁上吐槽英国政府;在我们放肆提出以“英国食物为什么难吃”为研讨主题后,急忙以自身烹饪为例为英国“丰富包容”的饮食文化做辩护……可爱的Gemma既向我们展示了课堂上认真负责的一面,又在课下流露出个性中的坦诚。三周的相处就足以建立我们之间深厚的感情,令最后的分别显得分外不舍。
学习方面令人难忘的模块还有每周一次的lecture。学校会请嘉宾就他所进行的研究发表一次演讲。与在复旦听过的大大小小的讲座不同,这次听到的lecture更有学术色彩。之前教学中心会把讲座相关的论文、阅读材料发到elearning平台上,供大家提前了解;演讲人的发言也紧紧围绕研究主题,讲得深入而具体。
最难得的是,我们可以和LSE的国际研究生们一起参与,通过和不同文化的学生交流获取别样的知识和体验。比如第三周演讲的主题是ReligiousandPolitics,在之后的问答环节中,一位来自利比亚的女生就她的亲身经历阐释宗教对于人们思维观念的影响,给予我极大震撼,这些真切的经历都是无法从书本上获知的。
讲座结束后语言中心的老师还会引导我们讨论这次讲座的要点,学到了什么、哪些地方没听懂,帮助我们归纳梳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让我们明白讲座不只是“听听”而已,要学会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



当初在学校提供的众多暑期项目中选择了LSE的交流,完全是慕大学之名,我之前对于英国社会文化的了解只停留在肤浅的大众印象层面,也没有很多同学因痴迷夏洛克或莎士比亚而产生的“英伦情结”。
但正是由于没有期望,反而所得更加惊喜。先讲讲学校安排的三次集体出行,或许这些景点作为普通游客也会前往参观,但不同的是我们的“实践游”都有专业的讲解员和精心准备的体验项目,和普通游览的感受完全不同。第一周前往知名的BBC英国广播公司大楼参观。透过巨大的玻璃幕墙,终于亲眼看到时常出现在新闻背景中的采编人员繁忙紧张的工作场面,也见识了真实的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甚至同学们还一起过了一把当主播的瘾。
之后我们参观了BBC的小型音乐会演播厅,初次了解了英国的广播剧文化和制作流程。整个参观过程,我都被这家世界知名的媒体公司的专业化和悠久的历史所深深感染。之后两周,国会建筑的富丽堂皇、环球剧场的复古氛围也都令人印象深刻。值得一提的是,带领我们参观剧场的是莎剧的专业演员,参观之余安排我们在排练室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戏剧训练。从语言的节奏、肢体的表达和对台词的理解上设计不同的环节,让我和戏剧有了第一次激动人心的亲密接触,堪称一次完美的莎士比亚戏剧之旅。当然,英国文艺氛围的浓厚还体现在现代戏剧上。热闹的伦敦西区中,大大小小的剧院星罗棋布地分散其中,各种好戏接连上演。我和同学们自然不会放过看戏的好机会。我选择了一出音乐剧和一出改编自希腊神话的古典剧。精美的舞台设计、精湛的表演技艺自不用说,两场戏也让我有机会体验不同的伦敦上西区剧院的传统氛围和英国国家剧院的现代气息。
置身于伦敦本地民众中,努力克服语言困难和文化障碍,一起交流对戏剧的观感,一同热烈地鼓掌赞叹。观赏戏剧给予了我深入了解英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成为感受英伦中最难忘的一份回忆。除此之外,英国的文艺气息还渗透在伦敦城的各个角落:所有知名博物馆、艺术馆均免费开放;精致的书店和热闹的旧书集市常常引人注目;泰晤士岸边有各式各样的艺术工作者……曾有一位英语文学教师坐在河边的长椅上根据路人提供的主题即兴创作诗歌,并用老式打字机打出来。我在旁观看许久,听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最终也为朋友求得一首英文诗,这或许是此次英伦之行带回的最珍贵的礼物吧。
底蕴深厚的伦敦值得一游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无论你是音乐迷、戏剧迷、体育迷还是英国皇室的粉丝,大伦敦总有让你探索的地方。
而伦敦作为英格兰地区的交通枢纽,利用周末时间乘坐铁路探访英国其他城镇也极为方便。交流期间,我和同学们一道领略了牛津剑桥的学院气息、体验了古城巴斯的优美精致,还独自跑去布里斯托感受热气球节的氛围……总之,在英国不间断的行走体验完全超乎了我的预期,让我深深爱上了这里。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的体会在前文已有详述,最重要的是这段学习经历让我明白了学习最重要的是积极主动的态度,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交流、提问、吸收,才能有所进步。
而旅行的收获在于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英国极度多元的文化中——看戏时满头银发的老爷爷优雅的衣着谈吐让我真切感受到英国的绅士风度,戏剧课堂上来自荷兰活泼开朗的Angelina鼓励我们大胆地表现自我,甚至接受餐厅黑人服务员的训斥也让我懂得在公众场合大方得体的表述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思考和感悟还有很多,一篇小结无法囊括交流期间所见所闻的全部,希望我所写下的这些文字能够对向往英国留学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最后,要感谢学校给予我们这样宝贵的机会,同时也要感谢父母的支持。相信这次英伦之行会成为我探索世界的起点,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定会收获更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