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和大家聊聊伦敦的那些“黑暗史”。
在之前的“伦敦暗黑编史”系列里,已经跟大伙儿聊过了黑死病The Great Plague(《伦敦暗黑编年史:充满死亡与哀嚎的伦敦城…》)、伦敦大火The Great Fire(《伦敦暗黑编年史:那一场把伦敦变成废墟的大火》)和“屎城”伦敦The Great Stink(《伦敦暗黑编年史:臭气熏天的伦敦城…》),以上的几个伦敦灾难性的大事都是发生在17世纪和19世纪,这回,咱们把时间往后拨一拨,来到离咱们现在最近的20世纪,说一说1952年的那一场在伦敦人的记忆中,最大、最可怕的那一场大雾The Great Smog。
其实要说大雾,最近咱们应该有很多很说要吐槽的…从2012年底一直到2013年的1月份,咱们国内的很多城市都“天降大雾”,能见度低,空气污染严重,满大街行人全带着口罩…好一派“雾都”的景象,尤其是小弟的家乡北京啊…给国内的朋友打电话,那真都快成了“雾都北京”了…但一说到“雾都”这个词,人们还是肯定都会首先想到伦敦,脑海中也马上能浮现出一幅灰蒙蒙,“雾蒙蒙”下的大本钟的画面… 而伦敦正式带上“雾都”的这顶帽子,也正是源于1952年的这场大雾。
无论是本身的天气原因,伦敦隔三差五地阴天、细雨、起雾,当然现在也是如此,还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几十年里,伦敦的空气中一直弥漫着粉尘、灰尘颗粒,总之,雾霭的天气伦敦人也都以习以为常了,其实从19世界中后期开始,“雾都伦敦”的叫法已经被这里的人们所接受。“雾都伦敦”也一直是当年文人墨客们最好的题材和创作灵感,记得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在作品《我们共同的朋友》中描述“雾都伦敦”:到底是让人看见好,还是不让人看见好,结果是整个人都模模糊糊的,既看得见,又看不见…
1952年12月5号,天气极冷,那一天是星期五。从早上开始,伦敦市区内就大雾弥漫,当时人们早就对雾习以为常,觉得这一天依旧是最平常的一天,雾很快就会散去。但没想到,从中午开始,大雾越来越浓,也逐渐由灰色,变成黄绿色、黄褐色…伦敦人后来也幽默地称这几天为“The Pea Souper”,豌豆汤……很多学校见天气恶劣,也提早下课放学。到了5号傍晚的时候,市区内能见度开始不到1米,走在大街上,个子高点儿的,连脚都看不见…公共交通除了地铁,其他陆上交通全部瘫痪(地铁不死…我大伦敦不死…!),警察只能靠“火把”指挥行人和车辆流动。由于人看不见人,在大雾的几天里,伦敦的小偷和犯罪率激增。
很多人回忆道,在下班之后,一路小跑捂着嘴,一边咳嗽着一边赶回家,屋里的孩子们一开门,一股浓烈的“烟雾”直冲进门…就算门窗紧闭,烟雾还是会飘进屋内,5号晚上,很多人就已经染上了呼吸道疾病。另外,当时伦敦正在举办一场“牛展”,参展的300多头牛中,1头直接在展会现场当场死亡,其他的奄奄一息…大雾从12月5号开始一直笼罩着伦敦城5天,到了12月9号,大雾才渐渐散去。之后,人们在泰晤士河上发现了多具尸体,据说是因为雾太大看不见路而失足落水的。1953的一份医学调查报告显示,从12月初大雾开始一直到12月底,一共大约4000多人死亡,等到了1953年12月底的时候,这个数字上升到了12000…如果说前几年的一部大片《迷雾》,一场大雾带来的是一群外星怪物的话,那么1952年的这场伦敦大雾,带来的就是“死神”…
在大雾爆发的1952年,英国根本就还没有从二战的损失和阴影中缓过神儿来,与其说的“百废待兴”,到不如说是真正的“濒临破产”,负债累累。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大力发展煤炭工业,但当时高品质的煤炭全部用于出口,普通英国老百姓使用的大多是低劣质量的煤炭。而1952年的冬天,又是相当冷的一个冬天,再加上英国19世纪工业革命后,工厂、烟囱林立,大量工业废气已经排了几十年的“积累”,终于酿成了这场大雾,伦敦人也第一次意识到,平日里习以为常的“雾”,原来竟是如此可怕。
迫于巨大的舆论压力,1953年,英国政府终于决定成立“空气污染委员会”。1956年,《清洁空气议案》在议会获得通过,之后《清洁空气议案》被最终修改成为《清洁空气法案》,其中的内容包括控制烟囱数量、市民使用无烟燃料、天气预报要提前发布雾霾警告等等,治理、净化空气,开始以法律的形式被规定下来。如果在这里再做一个总结,1666年伦敦大火使伦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完整消防体系的城市,1858年伦敦变“屎城”让伦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完整污水处理系统的城市,那么这回的伦敦大雾,就是让伦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完整空气、环境治理体系的城市。
如今,伦敦已经摘去了“雾都”的帽子,1952年的那次惨痛的回忆后,伦敦市政府也开始一直号召人们清洁出行,清洁生活,先伦敦市市长老鲍Boris Johnson就是最好的例子嘛,他提倡并“首创”的市区Barkley自行车,确实给这一理念出了不少力,唉…虽然贵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