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彭建华董事长做客合肥万家热线视频直播间,彭博士与每个人亲切握手,对每个人都会讲一句“辛苦了”。谈起中国的教育,他仿佛有说不完的想法和蓝图。他想把最好的教育带给中国学生,自1997年创办融合了中国和加拿大先进教育理念的中加学校以来,学校收获无数荣耀,彭博士本人也收获不少殊荣:
→加拿大枫叶奖
→英女皇勋章
→中国长城奖
→联合国国际教育奖
→加拿大总督奖
→开辟中国教育“教学信息化、数字化”时代
→中外合作办学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缘起:办学校育人才
彭建华1951年生于香港。完成中小学学习后,于1968年选择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学习。1972年学成回港,进入其家族企业。这年年底,他被派往中国大陆采购原料。“第一次到大陆,看到人们生活的艰辛,我开始想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彭建华说。从1973年起,彭建华每年至少都会到大陆2次,有意识地关注大陆的发展。
谈起合作办学最初的想法,彭建华说,当时为了提高公司管理者的素质,公司里专门设置了培训部,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渐渐的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培训的效果也很显著。这让彭建华意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储备和积聚离不开教育。要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必须把中国的教育搞好。而要改变中国的教育现状则必须从基础教育入手。
彭建华发现,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加拿大具有显著的优势。与中国不同,加拿大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与普通大学完全接轨的,学生在完成前两年课程,取得专业证书后,既可以走向社会参加工作,成为专业型人才,也可以在工作过一段时间后,重新返回学校继续攻读学位。
于是,彭建华想结合中国教育固有的优势,取法加拿大先进的教育理念,创办一所中外合作学校。现在看来,彭建华当时的眼光是相当敏锐而深远的。他也是中国最早提出中外合作办学思路的少数人之一。
建校:峰回路转的历程
1994年,随同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访问中国时,彭建华就把中加合作办学的想法向中国政府提了出来,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支持。1995年随着中国教育部对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的出台,中加学校的筹备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中外合作办学的理念还有些过于超前。当彭建华在将他的“结合中西方的办学理念,创造出一种新的高中模式”讲给人听时,没几个人能够接受他的理念,人们更看重中国的高考。彭建华没有放弃,继续为实现他的理念而不懈努力着。他相信,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迟早会提出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
就在彭建华筹办学校举步唯艰的关节,一次在首都机场巧遇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朋友,正是这次偶遇,奠定了彭建华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合作的基础。
1997年3月,在中加两国政府的推动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与加拿大纽宾士域省教育部和加拿大加皇国际投资集团经过反复协商、多方筹备,北京中加学校落户通州,正式宣告成立。
1997年9月,北京中加学校第一批学生入学了,共招收国内外学生230名。从此,彭建华从此开始了他快乐教育、中西结合的办学故事。他开始把时间、精力、才智全部投入到教育中。“对我而言,教育意味着责任,也意味着艰辛。”他说,“我喜欢与青年人一起,更高兴能看到他们成功。”
同年11月,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加拿大出席APEC会议期间,彭建华先生有幸成为拜会江主席的唯一一名加拿大华人。彭先生与江主席谈到中国教育体系国际化的重要性。江主席表示了对中加两国在教育领域合作的关注,鼓励彭建华把北京中加学校办成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
理念:超前与创新
经过对教育问题的长期关注和思考,彭建华形成了两个最基本的观念。一个就是教育的基础地位,“现在很多人已经懂得投资了,可是到最后你发现,很多东西都靠不住,只有教育是真的。别人可以拿走你的钱,但拿不走你的知识”。还有一个就是教育的超前性,“教育必须超前,绝不能滞后。”他开始探讨中外合作教育的可能性是在1994年,而国家出台《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是在1995年。可见他独到的眼光。
彭建华为学校引进了宽带网,实现了互动式音像教学和远程教育。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如今已经部分地实现了。全部实现之后,电脑房将不复存在。这不单是在中国,即使放到加拿大也是最先进的。投资一个宽带网花费资金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可彭建华得意地说:“在中加学校,看不见的比看得见的更值钱。”
在彭建华眼里,积极引入的加拿大式教育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呢?对中国的教育模式有怎么样的补充呢?
对这个问题,彭建华说,包括加拿大在内的西方教育有三大显著特点:一是创新能力,一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团队合作能力。而中国国内的应试教育太注重考试成绩,甚至一考定终身,不注重能力的培养。于是,彭建华便构建了“以中国课程为主融加拿大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吸收东西方文化精髓,融中西教育制度之精华,促进了中加双方在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深层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