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年來,中國由發展中國家發展為日益繁榮的「中產」國家,更成為全球最大的黃金生產國及消費國。金市的控制及取消管制1949年中國經歷了八年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人們迫切需要穩定經濟,及解決過去十多年困擾中國的惡性通貨膨脹。內戰期間國內流通多種不同的貨幣,必須確立新的國家貨幣以作價值交換及存儲之用。當時,高通脹大大損害當地貨幣的作用,因此貿易通常透過易貨或使用黃金、白銀來進行,黃金、白銀及外幣亦成為計價媒介及存儲金融財富的主要手段。但若要促進貨幣改革,便必須消除這種競爭,因此中央開始限制貴金屬及外匯活動,至1950年更徹底禁止私人使用黃金、白銀及外幣。
於1978年後的經濟改革初期,中國實施非常謹慎的市場開放,市場的主要特徵為珠寶首飾製造力的增長,特別是在深圳
經濟特區。1983年的《金銀管理條例》,確定了中國人民銀行在中國黃金和白銀市場的中心角色,規定中國央行負責中國黃金統購分銷的管理、監督和控制,以及負責中國的黃金儲備。1990年代,中國央行的管理逐漸適應市場、更加高效。不過要到2001年,國家才表明了央行對以下事務控制的結束:國內價格設置、開採黃金及廢料的收購,以及向製造商銷售精煉黃金。取而代之的,價格將由即將建立的上海黃金交易所(SGE)釐定,而央行是SGE的創始人及主要持份者。所有精煉黃金均須在SGE出售,黃金進口必須通過SGE進行,而SGE亦是行業和金融機構購買黃金的唯一市場。2002年10月,SGE正式開始交易。2003年,金銀製品運作業務許可證制度被廢除。2004年,自1950年以來首次允許私人擁有及交易金條。
現時,中國黃金市場仍由國家間接控制。金市已奉行市場機制,絕大部分的私人黃金交易不受束縛。政府大致上不會進行「一鳴驚人」的改革,反而正在逐步開放市場,例如SGE即將於新成立的上海自貿區內推出「國際板」交易平台。海外投資者可透過此平台直接買賣產品或推出新產品。長遠而言,SGE會整合此平台及其主要貿易體系,進一步開放黃金市
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