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西方社会,鲜少在决策层看到华人的身影?2005年,韩裔作家Jane Hyun在其书《打破竹天花板:亚裔的事业战略》中将这个原因归结于“竹天花板”,意为横在亚裔精英面前,看得见,摸得着,却无法逾越的一道进阶屏障。
2015年9月12日,一场名为“打破竹天花板现象”的全国大会在墨尔本举行,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澳洲主流媒体ABC, SBS分别在黄金时段对此次大会进行了报道,凤凰卫视也以此次大会为立足点,对竹天花板现象进行了探讨。作为此次大会的主办方,维州澳华社区议会可谓功不可没,负责人杨昶,更是对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如何寻求破解之道,有自己一番见解。
中国人历来讲求“对症下药”,要明确知道致病之因,方能开方下药,做到药到病除。想要治好“竹天花板”现象,首先就得知道,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主席杨昶
杨昶在此次大会上,与会的各界人士,无论是西人还是华人,都共同承认,“竹天花板”现象的形成肯定是有外因的存在。其中一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他将其称之为“潜意识偏向”(unconscious bias)。
何谓“潜意识偏向”呢?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个人的好恶。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反映到职场上,便是公司在招人的时候,会更青睐于招揽和自己公司理念、文化背景相契合的候选者。
这种现象在法律界尤为突出。据杨昶所言,纵观整个澳洲的一级事务所,极少有华人能够成为合伙人。这个数字少到什么程度呢?“只有两人!”杨昶说。包括能够成为大律师的华人也是寥寥无几。除了自身原因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潜意识偏向”的作祟。“这些一级律师事务所在招人的时候,虽然这些学法律的华裔大学生和西人学生的能力一样,但是他们的潜意识会有一种偏向,招跟自己相似的人。”所以,当前段时间,维多利亚州司法部长任命一位有华裔背景的地方法院法官时,在维州,甚至全澳都掀起了一阵波澜——因为从来没有华裔背景的人担任过地方法官一职,即使这只是澳洲司法体系最底层的一个官职。
勤劳,苦干,隐忍,踏实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美德。千年来,围绕这些美德,多少歌颂吟咏的诗歌,多少为人称颂的故事,一句句,绕梁于耳,一件件,萦绕在心头。我们的父辈,被教导要传承这样的美德,父辈听之,贯彻之,并将之传之于我们。
但是,在东方社会,这被史书所称赞的品质,在西方社会,却变了味道。
“要听上司的话,认真执行上司交代的所有的事情”变成了“不敢挑战权威”,是胆小怕事的象征;“勤劳苦干”等同于“安于现状,不敢创新”,变成了没有进取心的同义词。如此种种,夹杂起来,就给西人Boss造成一种假象:“OK, 你安于现状,勤勤恳恳,那就让你安安分分做好一个技术方面的专家就可以了。”所以,为什么我们在大企业、大公司不难发现华人的身影,尤其是在金融,IT, 会计等技术性质较强的部门,但是,能够成为公司领导层、决策层的却是凤毛菱角。
王维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
中国人,自古便有落叶归根式的家国情怀。漂洋过海,来到异国他乡,难免会陷入一种“寄人篱下”的忧愁当中。尤其是当语言不通,文化冲突等诸多矛盾一起迸发的时候,这种思绪变得愈加强烈。当第一代移民踏上这片崭新大陆的时候,他们是勇者,但是,这一代移民所承受的艰难和痛苦也是他人所难以想象的。所以,他们以自身的经验,告诫儿女,“因为我们是华人,所以我们必须要比西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成功。”无形间,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就已形成,并且,随着父辈们的教导,根深蒂固地嵌入儿女的思想当中,即使他们生于此,长于此。
杨昶提到,在此次大会当中,澳大利亚人权委员苏伯玛善博士(Dr. tim Soutphommasane),一位拥有中国和老挝血统的第一代亚裔澳大利亚人,曾以这么一个自嘲开始他的演讲。他说,当他的朋友们问他在哪工作的时候,他告诉他们,“我在澳大利亚人权委员会”工作。这个时候,大多数他的亚裔朋友们会下意识的问,“那你是负责金融部门,还是IT部门?”然而,他却是反种族歧视委员会的最高领导人。
由此可见,中华儿女,在异国他乡,并非只能“寄人篱下”,“低人一等”。很多时候,阻碍我们的,并非那些看似牢固的外界因素,反而是我们自身所无法逾越的那一道坎。
意识到了原因所在,现在,到了寻找解决办法的时候。当问及杨昶澳华社区议会为什么会举办此次大会时,杨昶说:“因为我们想让澳洲社会注意到这一点。”只有注意到,才会被关注,只有被关注,才会被重视,只有被重视,才有可能寻求解决之路。
相对于“竹天花板”这一现象,在职场中,更为普遍存在的是针对女性的“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的存在。较之于“竹天花板”,这种存在于人类意识当中,积重难返的偏向更为严重。但是,由于近年来女权的兴起,外界对于女性在职场中的生存愈加重视,现在,这层透明的天花板已经在逐渐剥落。澳华社会想做的,正是和百年前那些女权倡导者想做的一样,引起人们的注意,继而,寻找解决之道。
现在,澳洲社会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据本刊之前的报道,在此次大会上,西太平洋集团的亚洲业务主管Alice Wong提到,出席此次大会的原因正是他们发现“在建立领导力的进程中,领导力主体中的多元性却正在减少”。普华永道在悉尼地区主管亚洲业务的合伙人Andrew Parker也强调,多元文化对于一个公司的重要性,而这种多元文化的环境,现在正在面临挑战。
西太平洋集团的亚洲业务主管Alice Wong
但是,光有外界的努力是不行的。想要成功的打破“竹天花板”,华人自身必须要“客观地看待自己”,拿出壮士断腕般的决心,做出改变,绝不可顾影自怜。
古语有云,入乡随俗。既然选择了澳洲作为第二个故乡,既然选择了与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为伴,就要做出改变,去了解,欣赏别人的文化,做事方式,奋发图强,切不可孤芳自赏,最终在自怨自艾中度过余生。
采访中,杨昶提到一个现象——华人对参政议政有强烈的“冷感”。似乎在澳的华人,对于政治普遍没有兴趣。他举了个例子。此次大会有一个曾经做到联邦参议员的与会人士,他在会上让大家猜猜,来找他办事,向他抱怨政府行为的,哪个群体的人最多?我们可能会想,作为为数不多的华人,应该是华人群体去找他帮忙的频率最高,次数最多。恰恰相反,最多的是犹太人。即使失去了国度,飘散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当家做主”的意识并没有随着国度的消失而消逝。来到一个国家,那这就是他们的家,既然是他们的家,那他们绝不做二等公民,不做二等公民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参政议政。在政界,在主流群体,拥有话语权。“因为这样主流社会才会重视你”,“中国人恰恰对这意识得不够”,杨昶解释道。
“竹天花板”现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困扰了女性数千年的“玻璃天花板”,经过百年努力都依然存在;想要打破刚刚被人所重视的“竹天花板”,未来的道路还很长。不管怎么说,未来,肯定是通往光明的道路的。外界在努力,华人自身也应一同努力。
欢迎转发朋友圈!本文出自最新《BQ澳洲》杂志『本周话题』栏目,阅读杂志原文,可购买杂志或网上阅读。请支持澳洲100%原创中文周刊。谢谢合作!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来自澳洲中文周刊第一品牌《BQ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