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高党 |【爬藤】把进入名校当作人生辉煌,其实是一种悲哀

2015年02月04日 加拿大朱凡



在我们家长群中,“加高”是一个昵称,也是一个暗语。如果你加入了“加高党”,那你就是一个把孩子送到或打算送到加拿大就读高中的“党员”。本次议题:把进入名校当作人生辉煌,其实是一种悲哀


藤校,就是常青藤学校,具体指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达特茅斯、哥伦比亚、布朗、宾夕法尼亚、康乃尔这八所著名的美国私立大学,当然,斯坦福这种也等同于藤校。华裔把努力学习、争取被藤校录取称之为“爬藤”,形象吧?大多数留学后定居美国的华人家庭,都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进入这些学校,乃至把进入这些名校作为孩子18岁前的终极奋斗目标。的确,孩子们从这些学校毕业后,大多能有一份体面工作,但他们也牺牲了很多人生中很宝贵的东西,比如自己的兴趣发展、成长的乐趣、对世界的探知精神、非功利性的人生追求,等等,以至于进入藤校成了他们18岁前最大的成就。进入名校本身不是坏事,但把进入名校当作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和成就,其实是一种悲哀!


从三位海二代藤校毕业生说开去

不久前与在外地的老朋友通电话,朋友问我有没有认识的女孩可以介绍给他儿子当女朋友。这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大藤毕业生曾经的数学小天才,后来还边工作边上课修了一个硕士。现在有一份不错的但普通的工作,是一位孝顺的宅男……


认识一位非常会读书的女孩在别的同学一学期只上四、五门课还可能拿不到A的藤校里,她每学期都上六、七门课,大学四年保持几乎完美的成绩。但她没有提早毕业,没有出国游学,没有拿双学位,也没继续升学。只是按时毕了业,在一家大公司里找了一份四平八稳的工作……


有个朋友的女儿进了美国西部一所不是藤校但似大藤的名校,毕业后也是在一家大公司里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朋友希望她再努力一点,但她对妈妈说:不要把我当人才,我只不过是小时候比别人走得快,早了一点到达人生的顶峰而已。现在大学毕业好几年了,没有迹象表明她想继续深造……


这三位海二代(华裔家庭第二代)在上大学以前都是一心想上藤校的孩子。他们曾经非常努力,放弃了许多孩提时代的乐趣,得到了念藤校的机会。但现在,他们与当年进不了藤校的同学没有什么区别,将来……


进入名校成了人生最辉煌的一刻是种悲哀。但是为什么这些曾经相当出色的孩子们后劲不足了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认为在相当的程度上问题出在孩子的家庭里。只要稍稍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不少华裔父母在育人的理念上是非常极端、专制、不科学的。


有些父母的目的性很强。为了一张漂亮的履历表,他们只重可以记录下来的结果,不管孩子是不是能够享受过程。父母们花尽心思,为孩子设计了学习和活动的蓝图,然后要求孩子按照蓝图一步一步地走。有些孩子够聪明,也很听话,每一步都走过去了,但并没享受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也没感觉到那是自己发自内心想做的事。长大之后,虽然他们可以去做某样事情,但缺乏兴趣,没有激情,很难达到极致。


有些父母要求很严厉。他们要孩子分秒必争,所有不能写在大学申请表里的事统统都被视为浪费时间而被禁止。交友当然是属于这一类的。孩子的社交被减到少之又少。即使是有限的社交机会,还常常被限制在本种族之间。因此,不少孩子不善于与人打交道。在当今的社会里,不善于与人打交道的人又能走多远呢?而学会与人打交道是需要从小开始的。少数民族的任务更艰巨。


也有些父母对世界的理解有偏差,还常常把自己的观念灌输给下一代。当父母的思维影响到孩子之后,会使这些孩子如同来自另一个星球。有没有听到过家长念叨“不好好念书就找不到工作”?一次,在中学的经济课上老师带着孩子们讨论 “为什么有人认为可以不上大学?”,一个华裔孩子不解地问大家,“不上大学能有工作吗?”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曾经有一个朋友沾沾自喜地告诉我,他十七岁的女儿为了学习,从来没有自己去买过衣服,都是穿妈妈买给她的衣服。听到这里,我彻底无语。对现实理解的偏差,会加大孩子与人交往的难度,丢失对自己的自信。


还有些父母的言行很矛盾,在极力鼓励孩子上藤校的同时又极力鼓励孩子贪图安逸。当父母谈工作时常常是开口稳定,闭口钱多事少。经过这样的教导,孩子在找到了一份安稳的工作之后会合情合理地认为从此万事大吉了,还谈什么深造,更谈不上为人类作贡献。


父母的强势和极端事实上在为顶尖学校筛选后劲不足的学生。通常能够按着强势父母的旨意去做的是一些棱角不太分明的孩子,而这些孩子本身多半是那种不爱冒险也不爱折腾的人,因此,学业完成之后他们回归普通是在情理之中。另外,顶尖学校的环境很可能会给这些被父母制造出来的尖子生带来压力,产生自卑感。当顶尖学校中后劲不足的毕业生多了以后是会对整个族裔不利的。校方会想方设法地预防入取这样的孩子。


父母的强势和极端还可以伤害到最有个性、最可能成气候的孩子。面对强势的父母,一些有棱有角的孩子通常在高中期间奋起反抗。那时,他们往往选择走与父母背道而驰的路线,结果可能很糟糕。认识一个小时候相当不错的海二代,在高中期间因为反抗父母而与毒品染上了关系,父母不得不为他换学校。有的孩子虽然反叛过后还是很出色,但在心灵深处却留下了阴影。有一位与父母斗了好几年的大藤生,虽然走自己的路没有偏离藤校,但她却被忧郁症困扰,还与父亲决裂了。已经几年没与父亲说过话的她去了学校以后就不回家了。


父母们,松松手,不要把着眼点放在上大学上。早一点放孩子们出来看看自己种族之外的世界,学会与各种人物打交道。要允许你们的孩子去追寻他们自己的生活,犯他们自己的错误。在这个随时重新洗牌的社会里,有激情,有胆魄,会处世的孩子一定错不了。


如要海二代(第一代留学生子女)突破海一代(第一代留学生),他们就必须要走出海一代认为靠谱的框框。


然而,为什么华人家长会如此强势呢?很多家长也意识到,自己有一种强烈的 “焦虑综合症”。比如一位家长有次看到:


这段时间常常陪儿子打网球,我看他打球越来越利落,技术提高非常快。鉴于自己不会打网球,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吹捧他,给他捡个球,递个水,大声喝个彩,不出力,只动嘴,挺好的一个娱乐。当然,这么好好表现是因为心虚,不擅长任何球类,剩下的也就只有吹捧的资格了。


教练给儿子上课之前给另一个女孩训练,看得出父母很重视这个课,夫妻双方都到场。上完课之后,夫妻又轮流陪孩子练球。我在隔壁场,听到的一直都是爸爸妈妈跟孩子说“这里不对!”“那里不好!”“手的姿势不对!”偶尔,特别的偶尔,听到一个字“好!”于是我好奇回头去看看他们打球的情景。


说真的,父母都不如孩子打得好,尤其是妈妈,手势没一个是对的,但这丝毫不影响她不停训孩子。我看看女孩儿的脸,没有特别愉快的表情,一直矫正自己的姿势,不是不辛苦的。


我当时心里有些难过,本来可以跟孩子好好享受这段时光的,父母一起陪青少年的孩子打球啊,这样的时光能有多少啊,孩子打得好不好有什么关系呢。等孩子长大了,你想陪人打球,人都自己飞远了。


想起儿子那天跟我讲一件事情,说他教会里面的一个年轻的牧师讲道说:“我们亚洲的孩子压力都特别大,别人家孩子考90分都高兴死了,我们考90分,父母会说真糟糕,才90分!”


很多亚洲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的高,那个高度,对有些孩子,即使付出全部的努力也未必达得到。我们的孩子,一直都在我们期待的目光里,为我们完成我们未曾实现的梦想,即使我们自己认为是给孩子一个光明的前途。


我们自小就被灌输一种意识,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好好努力,争取成为人上人,每个人都想成为人上人。可是,这世界是相对的,有人上人,必须下边有人才行,否则,还不是人上人啊。然后呢,就是做了人上人也不高兴,因为上面还有人,在底层当然不高兴。富了不高兴,穷了不高兴,好象前面永远都有一个理想的国度,理想的生活等着我们,我们一直都象那个够不到胡萝卜的驴子,奔跑着想去够到那个好象一直在眼前晃动的美好国度。


跑到生命终点之后,发现什么呢?这一生都跑完了,生命的目的就是等待,等待花开,等待平等,等待共产主义社会让我们所需都被满足吗?


那天看到一段话,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两个目的,幸福与充实感(happiness and sense of fulfillment)。当时想了很久,慢慢才想通。太多太多时候,我们都不在幸福和充实的轨道上前行。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可对人言只及二三,也就是说我们大多数都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圈子里挣扎,我们人类太不容易满足,太不容易幸福了,即使科技日新月异,给我们带来那么多舒适,却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幸福感与充实感。


其实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是我们整个人生的最亮点。人永远没法确定后面会不会见到更大的麦穗,是不是还有更好的人生。唯一能拥有的,就是现在这一刻。


所以,如果能跟孩子好好打球,为什么不呢?多夸夸孩子打的那个好球,多赞扬他的优点,多享受跟孩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那比打球重要多了啊。


如果孩子钢琴没弹好又有什么要紧呢?他健康可爱,这不比任何曲子更让人快乐吗?


如果孩子考试考不好了又怎样呢?失去一个机会,可能上帝给你另一个机会,上帝关了一扇窗,会给你开一扇门,福气,是时时都有的,上帝爱每个人,你信不信他,他给你今生的赐福一丝一毫都不会少,但是人能领受多少就由人自己决定了。


生命不是等待,生命是经历,这一刻不管你在做什么,都有权力给自己一个好心情,给爱人一个好心情,更能够给周围人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份或淡或浓的关心。如果每一个点上都能有幸福,那么连成的线就会写满幸福,花开满路,花好月圆。


所以,不能在等待中生活,好好把握当下,一个微笑不花钱,愉快不用金钱来买,谁都能拥有,而且是一旦拥有,天长地久啊。


但愿,海内外的华人家长,都能改变一下自己功利和焦灼的心态,持有感恩和宽容之心激发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走他们自己的命运之路!


来自:网络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