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化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对美国的各方面理解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偏差。有人说:“如果你爱一个人,送他去美国,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送他去美国,那里是地狱。”不同的人,心里都有一个不一样的美国。那么,到底真实的美国是怎么样的呢?
因文化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对美国的各方面理解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偏差。有人说:“如果你爱一个人,送他去美国,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送他去美国,那里是地狱。”不同的人,心里都有一个不一样的美国。那么,到底真实的美国是怎么样的呢?
一说起美国,大家的第一反应是遍布高楼大厦,各种高大上的基础设施,什么帝国大厦,双子塔。其实这是对美国最大的误解。上面这幅图是纽约。
有一句在美国人里面流传很广的话:世界上有两个美国,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纽约。实际上,纽约和美国任何其他地方都完全不一样。
洛杉矶算是最接近纽约的城市了但还是和纽约有很大距离。最简单直接的一个例子,纽约曼哈顿一个一室一厅租金每个月在3500美金以上,在达拉斯一个比纽约一室一厅大30%的公寓750美金一个月。纽约和美国其他地方简直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90%的美国地方都是乡村结构。一家一个single family house,一个车库,两到三辆车。看着很好吧,但也有很大的麻烦。国内的别墅都是在生活便利区,上街吃个饭去个超市毫无难度,地铁也轻松直达。但美国的房子都是远离城区,吃个饭都要开10分钟车。
大家看美剧里面对美国的理解基本上只是停留在纽约、洛杉矶等几个大城市,和大部分的美国人平时生活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如果你对美国的理解就是高楼大厦的话,我可以告诉你你完完全全想错了方向。
美国的物价相对于居民收入算是比较便宜,得益于多年来比较低的通货膨胀。一般一个底层如果努力工作的话,年收入可以在两万美金以上,在非纽约地区,房子租金一年5000刀(租四室一厅里的一个房间),食物的话美国一周去一次超市120美金吃一周绰绰有余。
衣服电器不用说了,全球应该美国和香港最便宜吧?买iphone6也是700美金左右,4200人民币,国内好像要贵上不少,毕竟是美国本土的品牌。
前几天和朋友讨论物价,比如一盒海胆是6美金,大概36人民币。朋友说国内要60多人民币。
美国的车也是公认的便宜。一辆二手的宝马也就3万美金(大概20万人民币),新路虎高配12万美金(大概78万人民币)。
综合来讲,美国的物价相对于居民收入来说比国内低廉太多。造成这个原因主要是因为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所以每次发行货币都不会造成大规模的通货膨胀,物价一直能保持稳定。
这是一张前不久刊登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刷爆了朋友圈的一张照片。在寸土尺金的曼哈顿也能留出10%的城市公园,基本上就是美国人环保生活的一个体现。
美国的环保意识很重,毕竟过了靠污染来拉动经济的阶段,重工业基本上都移到了国外或者美国相对来说比较荒芜的地方,在人口繁密区基本没有大规模污染工业。
在食物质量方面,美国还有专门卖有机食品的大型超市whole foods,里面的食物都是严格确认没有添加剂的,但价格比一般超市贵很多。空气,水源,食物,在环境方面美国人的确很热爱自己的国家,境内有近百个国家公园,在保护环境和物种方面是不遗余力的。
相对于欧洲的自由主义和日本的极简主义,美国的人文精神着重在尊重两个字上。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和自由。在纽约,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dont judge”,意思是不要评判。
美国是一个大企业主导的国家,每个城市大同小异。买东西,都去沃尔玛吃饭,都去subway买家电,都去Bestbuy买衣服,都去GAP买鞋子,都去Nike……这些大企业几乎垄断了美国人所有的日常消费,是个无处不在的巨无霸,因此自然也要在每个地方聘用当地的员工。再加上电信、银行,小城市里的美国人有很大比例都是在这些大企业工作,收入也都很均衡,大约在3-4万一年。
一年收入3-4万,除去税和保险,也就2-3万,再除去生活费用,算一半,一年存下1-2万。买个15万的房子也要10年。但是这些人都是本地人,很多在当地就有房子,因此买房的需求都没那么强烈。
什么行业工资高?多是有技术含量的行业,比如医生、律师、金融、技术。在美国,你有一门别人不会的手艺,收入总是相对会高点。微软的工程师,最底层的,年薪基本上在10万美元左右。
微软公司总部所在的西雅图,房价比一般的二线城市高很多。除了微软的原因,还因为它靠海,房价有炒作的价值。数据显示,西雅图房价的中间数从 1989年的22.1万飙到2006年的最高时候的44.7万。但是金融危机后,中间数又跌回了34万。
如果你是微软的工程师,一年有10万收入,税和保险大概占到1/3,到手6-7万,一年可以存4-5万,那么大概需要将近10年的时间买一个房子。当然这只是中国人思维,美国人可能存不下这么多。
美国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我想还是要每个人亲自经历、亲自感受才能体会,留给大家自己判断吧。
(本文整编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