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专栏作家 嵇少峰)中国的P2P究竟做错了什么?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把客户对象搞错了。
客户对象是投资人吗?作为一个信贷机构来说,你的客户是信贷需求方,贷款客户、借款人才是真正的客户。而资金的来源端,即所谓的投资人根本就不应该是重点目标。你看过银行信贷部门、小贷、典当最主要的工作是去找钱吗?网贷平台为什么说要找钱?因为生存在一个投资环境比较单一,政府信用刚性兑付的环境下,老百姓的理财主要渠道是银行存款,而现在的问题是网贷机构自己没有资金,也不具备吸引机构投资人或者合格投资人资金的能力,那只有通过大量的宣传来获取社会公众的存款。
p2p发展到现在解决了什么问题?那就是存款,而且是极高息的存款。P2P辛苦至今的功劳,就是一小部分老百姓形成了在网上存款的习惯,而这种人群对回报的要求、对风险的要求以及投资的稳定性都存在巨大的问题。
时至今日,网贷机构作为资金运用端即信贷机构本身的价值,从来没有得到过多少深入的挖掘,绝大部分平台严重依赖第三方机构,而这些第三方机构推荐给平台的也基本上是传统的信贷市场的次级客户。资产来源绝大部分是传统的金融机构,或者是传统的小贷公司、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保理公司、典当公司甚至是无牌的放贷机构。就其资产端的标准化和质量而言,大都是传统金融的次级贷产品才能延伸到网贷平台上来。
现在的p2p平台能算是真正的网贷机构吗?从信贷角度看,是极业余的。只不过是一个通过各种承诺、各种宣传吸收社会公众资金的平台,只干了变相吸收存款这件事,作为一个信贷平台,主要技能少有建树。
再反思P2P标志性企业,LENDING CLUB是因为先设计了资产端----信用卡的垫资需求客户,这才形成了平台的雏形,又由于其资产端的标准化、可持续、与传统金融机构错位才吸引了大量机构投资者去投资。LC的客户就是信用卡到期需要垫资的这部分人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LC做的才是网贷机构本身应做的事。当然,不是说LC的形式不可突破,而是表明作为一个网贷机构,信贷本身才是核心。
网贷平台是不是真的走错了路?也不尽然,因为在中国这个特殊金融生态下,官方金融高度垄断下的刚性兑付的信用市场,投资人风险教育与合格机构投资人均严重缺乏,先吸收公众存款完全是无奈之举,传承传统金融体系里面的刚兑习惯更成了致命的原罪。从这个角度上说,这其实又是一个非常可悲的现实。P2p千辛万苦才做了一个前期铺垫,而这个铺垫甚至都不是一个网贷平台本身应该干的活。
我相信相当的网贷从业人员都认识到了目前平台的局限性,大家纷纷提出了所谓资产荒的概念,把自己的焦点投入到如何组织有效的标准化资产方面来,这才找对了正路,这才大梦初醒——原来网贷是要做贷款,贷款项目、资产组织能力才是最有价值的,想想我们绕的这个弯是多么的可笑。问题是,我们至今组织的资产几乎全是传统渠道对接来的,传统渠道的资产荒就变成了我们的资产荒。这种情况下,网贷的资产荒更像一个伪命题,但又一次验证了当下网贷平台的模式之伪,完全沦为传统信贷机构的次级贷角色。当然,我们要客观地看,已经有一些平台开始真正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手段来自我组织有效资产了,比如基于网络消费场景的消费贷、基于公共反欺诈、个人网络信息为基础的个人信用贷等,这才算是中国网贷的发端,但这一切刚刚开始。
网贷如何能生存下去?
网贷本身的盈利模式存在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得到根本解决。如果说我们的网贷要生存下去,应该具备那几个条件?
第一个就是打破刚兑。但是如果说我们粗暴地、简单地打破刚兑,平台能生存下去吗?回答是不能,因为客观形势在哪里。如果说我们既要打破刚兑又不能简单宣布不刚兑,那平台应该怎么办?我认为要做到两点,一是平台的资产标准化和风险可控必须实现。如果这个目标平台自身完成不了,必须跟第三方机构合作的话,那么平台必须有识别与有效控制第三方机构风险的能力。这是生存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平台必须解决组织资产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的问题。当然不需要百分之一百的安全,因为理论上是根本做不到的,但将坏帐控制在自己能获取的利差范围内是必须的。二是,通过技术手段分散投资人的投资并形成差别化的产品,目的是只刚兑本金、不刚兑利息。这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投资人有可能拿不到那么高的利率,甚至只能保护自己的本金,而另外一部分投资人可能会拿到相对较高的收益。两者之间的平衡,是一个技巧。这种情况下,你的投资人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接受利息的损失而本金没有损失,还有一部分投资人是可以获得超过平均收益水平的利息,两者打平,其最终的平均投资回报率是略高于我们银行的存款利率,这种平衡才符合信贷的规律。打破刚兑,不是说简单宣布不刚兑就能活下来,而是要靠你的能力、你的技术水平来解决刚性兑付本金下实现更高收益的问题,这是市场的底线也是平台生存的底线。
平台生存第二个要点是成本控制。要求平台的融资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加总在一起要尽量接近银行,同时在信贷产品的选择上还要有足够高的技术与效率来安全获取略超过银行平均贷款利率的能力。正如民企与国企之争,尽管难度很大,还是有可能从官僚的银行手中抢到一杯羹,甚至取得一定的优势。在总体利率水平不是非常高的情况下,努力完成风险和资产的匹配,这种可行性是建立在平台强大的风险能力与管理能力前提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