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的几点启示

2016年08月27日 美国移民攻略




一、美国教育的价值趋向


谈起美国的基础教育,经常给人一种非常矛盾的印象。一方面,学习课程的难度和要求比我们要低很多,学生每天在校学习的时间以及每年规定的学习日也比我们少很多,很多课堂的教学秩序也比较差,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美国在科技、人文等各领域人才辈出,每年都有人获得诺贝尔奖,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


之所以会这样,与美国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教育倡导的是精英教育,精英们都集中在少数重点学校里,这些重点学校包括各地公立学校中少数几个“精英”学校,以及几乎所有的私立学校。而绝大多数的公立学校,教学质量确实令人不敢恭维。美国公立教育的教育哲学是:社会是呈金字塔式建立的,统治者、或者在各领域成为精英的人,是金字塔的顶端,这样的人占绝对的少数,因此,公立教育根本就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硬性要求所有学生将来都成为金字塔最顶端的人。


支撑这样教育哲学的,是美国国家的社会保障机制。在美国,那些没有工作的家庭,每天都可以从救济部门领取到足以维生的饮食和生活用品,那些不愿学习的孩子们发现,即使自己不劳动,也有人养活自己,所以很多孩子在公立学校里混日子。美国的社区大学每个人都可以注册入学,不需要提供任何高中的学习成绩。如果你没有很高的欲望,在这样的大学里学习上两年,获得某种技能之后去找工作,其收入也会很可观,和那些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差距不会很大。某些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岗位,收入也会很高。




为了不让在公立学校里就读的“天才”儿童被埋没,美国教育界特别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精英人才选拔系统,定期对学校中的学生进行评估,通过智力测验和标准考试,找出人群中的精英,冠以“天资聪颖”的头衔,加以特别培养。他们会对这些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进行诊断,并提供特别的课程,帮助他们在自己喜爱的方向上超前发展。美国的大学、研究机构、政府机关和社会上的商业机构,也非常注重跟这些培养资优学生的学校和机构建立联系,甚至自己来搭建平台,呵护这样的人才,保证他们能够得到最好的发展。


方帆老师所在的学校,就属于“精英”公立学校,社会各界对他们学校的智力支持是令人惊叹。举个例子来说,方帆老师带学生做澳洲动物探究项目,但旧金山当地动物园里的澳洲动物不多,学生们学习起来缺乏真实的感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方帆老师就在网上提交申请,希望流动动物车能够开到学校里,带一些澳洲特有的动物给学生们观赏和学习。一个月之后,动物园按照要求从各地的动物园里调来了一批平时比较少见的澳洲动物,让学生和它们零距离接触。


每个人的发展趋向是不同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也是不一样的,让公立学校来培养大多数具备基本公民素养的、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和生活的人,让精英学校来为天才和资优学生的成长提供无限的可能,大家各得其所。反观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环境,每一个孩子在学校里都要成为“人上人”,都希望在和别人的竞争中取得胜利。这样的价值趋向,是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心理发展日益扭曲的根源。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趋向不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很难改变。




二、美国的基本教育制度


美国公立学校的学生学术基础差,特别是数学基础差,是由美国的教育制度所决定的。在美国的小学,采取的是包办制,每个班级只有一位教师,全面负责这个班级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如前所述,美国不同职业的薪酬待遇差别不是很大,小学教师的薪酬待遇和其他行业相比并没有多大的优势,所以很难吸引到高层次的教师来任教,像雷夫这样的教师,在美国的小学中绝对属于例外。在美国的小学中,绝大多数的教师是文科背景的,他们自己对科学、数学等课程缺乏研究,所以很难将这些课程教好。


当然,并不是说美国的基础教育教师水平就很差。在美国,要想取得中小学教师执教资格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些经过一道道程序最终获得任教资质的教师,被看作是专业人士,有自己的专业判断。美国社会非常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包括如何评分、怎样教学生等,一般不大会去干涉教师的教学。只是因为他们所学的专业与所教授的课程之间有比较大的差距,自己难以把握,所以才会出现学生学不到实际知识的境况。当然,这并不妨碍学生顺利毕业,因为评价也是教师自己来做的。


中国和美国基础教育的差距是从高中体现出来的。美国的高中基本上没有班级的概念,但是有室友。几十位孩子住在一个单元的宿舍里,有不少学校和学习中的事务是在管理宿舍的生活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正常上课期间,大家都根据自己选择的课程走班,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到不同的教室听不同老师的课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状,也是有美国的大学招生制度所决定的。不同的大学对学生的入学有特别的要求,而某些高中教师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专长,这就使得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会选择不同教师的课,走班就成了必然。我们现在采取班级授课制,也与我国大学招采取统一考试、完全凭分数录取的制度是相关联的。一些学校现在尝试采取学生走班教学,看上去是一种教育改革的举措,但如果大学的招生制度不进行配套性的改革,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因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进入高中的孩子的学习基础差异是非常的。就数学而言,有的孩子可能已经会用微积分来分析和处理问题,有的孩子可能四则运算尚未学会。这也是高中学校采取走班教学的原因之一。学校会将同一门课程按照学习程度不同分为不同的课程水平,从补上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到大学的AP课程,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程度来选择。当然,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的课程,与他能读什么样的大学是直接相关的。美国的大学对你在SAT或者CAT中是否考满分并不是很在意,他们关心的是你在高中学过什么样的课程,这些课程的成绩如何,他们可以从中判断出这个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并将最适合到本大学读书的孩子选拔出来。


美国的教育制度规定,一个学年上课180天,每天不允许上课时间超过6节课。如果你在学校读书期间,有一段时间不用功,某些学科的成绩不够理想,你想在后面多选一些课程来弥补是很困难的,因为每天的课时数是有限定了,不可能为你突破。通过这样的一系列制度,美国教育逐渐选拔出一个个的精英,让他们接受做好的教育。


如果你对美国教育的价值趋向和教育制度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决定是否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去读书,特别是去读公立学校时,就会有更加准确的判断。方帆老师说:“中国孩子到美国的公立学校去求学,一段时间之后变坏的可能性比变好的可能性更大。”


 


三、创新能力与系统培育


美国是世界上最具创新潜力的国家,这种创新潜力一定来自于美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美国并不期望每个人都具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而是通过从小学开始一直不断进行的资优学生的检测制度,不断地发现和甄别出有特出才能的孩子,并给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和氛围,让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创新的潜质得到充分的发展。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学科课程难度太大,应该适度降低课程的难度,对给孩子一些开展“素质教育”的时间,多给他们开设一些创新的课程,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的观点是有问题的。创新最需要的就是扎实的学术基础,凡是在某些领域做出创新的事业的人,他在该领域的学术基础一定是非常厚实的。


我们国家的学生为什么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够呢?方帆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容许创新能力表现的环境和空间;二是缺乏如何表达创新能力的形式训练。




在美国教育中,成年人的角色是启发、帮助和引导学生;而在中国教育中,成年人的角色是管理和控制学生。凡是特别强调管理和控制的地方,也就是创新的环境很差、创新的空间狭窄的地方。我们很多地方,热衷于建设超大规模的学校、大额的班级,为了能够让学校平稳生存,必然要采取军事化的高压政策,对学生实施严格的管控。在这样的学校里,怎么可能培养得出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来?


方帆对从中国到美国求学的学生进行观察发现,中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大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阅读了一些文章的过程中也常常不能理解作者的意图,很难抓住作者在文章中的核心观点。他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与中国的学校在平时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有关。包括学校教育中缺乏口头表达能力方面的专题训练,没有专门的课程予以支持。美国的学校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一直非常注重这方面的训练,有系统的、逐级提升的课程予以支持;学校不重视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强调复述和应用,却没有比较和评估;学校在阅读方面下的功夫太少,缺乏阅读理解方面的系统训练,缺乏确定别人的文章的中心论点的训练,并且缺乏对评估和反驳能力的训练;等等。这些问题其实我们自己也看得到,但很多时候就是说过了就完了,没有针对性的去加以改进。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