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离》:留学低龄化的背后其实是深深的焦虑?

2016年09月02日 加拿大帮帮堂咨询


最近《小别离》火得一塌糊涂。该剧真实反馈现实生活中,中国式教育面临的尴尬处境。也反映了中国家长内心对孩子教育的焦虑。

国内的这种焦虑主要来自:升学、求职、房价、环境、食品安全、医疗、养老……

中国人是精明的,中国家长决定送孩子出去,一定是算了又算之后的选择。《小别离》是国内第一部真正聚焦中学生留学现象的电视剧,真实反映出当今留学越来越低龄化的社会现状。
为什么要留学?
道理很简单,因为普遍认为出国对孩子而言是进退皆有路。你特别能干特别聪明,那么学成归来,要么子承父业,要么丛林穿越,在激越的中国热土大干一场。你特别老实热爱安宁平静,那么你就努力留在国外,因为福利健全,你活得健康又快乐。

剧中描写了三个家庭的“出国动机”,分别是中产家庭、工薪家庭和富裕家庭——正是当下国内几种典型的家庭形象。所以观众在追剧时,其实很容易在他们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中产家庭
中产阶级的女儿朵朵,中等生,成绩一直在年级100名上下挣扎。妈妈对她的最大期望,就是从“良”到“优”。
她的父母是典型的上中产阶级的代表,白领、骨干、精英。家里买得起大房子和好车子,唯独在孩子的教育上,忧虑重重。

为了督促朵朵学习,争强好胜的妈妈安排了各种学习计划及“特训”,最后使孩子严重缺乏睡眠,不光在上学路上睡觉,还在爷爷奶奶家的饭桌上睡觉,引爆了妈妈和老人间的冲突。

于是,老人想到了一招,貌似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送孩子出国。这也真切地反映出了许多爸妈送孩子出国学习的初衷:减轻学习压力。

工薪家庭
第二个孩子,琴琴,普通人家的孩子。优等生,成绩一直排在年级的前几名,被称为“学仙”。按照爸爸的话说:“我们家是祖坟冒青烟,才出了琴琴那么好的孩子!”


琴妈很经典的一句话是:“要那么多朋友干什么?自己出色了,朋友自然就来了,你看你爸爸,年轻的时候朋友可多了,现在谁理他?”

为了孩子将来“不被耽误”,琴琴妈想了一个办法:砸锅卖铁送孩子出国。

这也是很多父母送孩子出国的另一个初衷:出国镀金、出人头地。

富裕家庭
第三个孩子,小宇,富二代,太子爷。顽皮可爱,典型学渣,成绩排名在年级倒数。
在三个孩子中,小宇面临的家庭问题最多:父母离婚,后来母亲去世,爸爸找了个比他大不了几岁的继母蒂娜,然后蒂娜肚子里还怀上了小baby。

处在青春期的小宇和继母之间矛盾不断,一会儿偷偷在蒂娜辛辛苦苦做的饭菜中多撒盐,一会儿天天敲架子鼓,惹得怀孕中的继母无法安睡,还把爸爸气到青光眼爆发,被送去了医院。

为了缓解家庭矛盾,小宇爸爸想了一个歪招:送孩子出国。

当然,缓解矛盾只是小宇爸想送儿子出国的原因之一,其他原因还包括——躲避中考和高考;出国成绩好坏没人知道;镀金回来接管家族企业……
三个家庭,三种问题
朵朵面临的是“去留学还是不留?”

学霸面临的是“想留,但你有没有足够的钱留?”

富二代面临的是“钱不是问题,但孩子愿不愿意留?”

而剧中人物对于“留学”的概念,也反映了很多人对于留学仍然进入了一些误区:

比如,目标是 top大学的话,出国并不会减轻学习压力,反而孩子会发现——比你起点高的人,比你还努力!

再比如,出国并不是一定就能“镀金”,随着留学人数每年递增,外国文凭早不如当初有竞争力。相比归国应聘者,国内的一些企业有时还更愿意聘请“知根知底”的本地学生。

以上来源:CIIE

人生都是在别离?
其实除了出国留学这一话题,剧中其实也更深刻地体现了一种观点:世间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是指向别离。

正如剧中方园的父亲在临终前对方园说:“一代人改变不了自己和周围的时候,就想让小孩去个好地方……当年你爷爷摇着船把爸爸送到城市里来读书也是这样的。那天他在船码头上和我分手的时候说,别想着家里,一点都不要想。住到一个大地方去,不仅为自己,也为后代……一代代人都是这样的。”

为了下一代的发展,上一辈总是愿意各种牺牲,也准备好各种即将到来的离别。有人说,这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继承。

其实说到这里,龙应台在《目送》里描写的这种精神,也是容易让人看了泪目: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


不必追。


更多精彩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