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壤之别!同是赴美两年,一个惨淡回国一个却当选高中首位中国学生会主席……

2016年08月25日 走遍美国


来源:美国高中生(gotoushigh)
赴美两年,她说留学生活就是噩梦!他却当选高中首位中国学生会主席!发生了什么?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会选择出国读高中,为以后参加国外高考直升大学做好准备。

十五六岁,这批半大不小的留学生正处在一个尴尬的年龄,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但三观未成、思虑尚浅,远赴异乡,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被放大的脆弱和敏感,可能绝地重生也可能就此一蹶不振……

今天要讲的就这这样两个极端的例子:


xiaolin,16岁赴美读高中,两年后因语言成绩不过关没有资格申请任何一所大学而悻悻归国,一边疯狂补课准备考入国内学校,一边寻求心理医生的开导。她说:“我真的不能融入到美国的社会生活中,在美国的留学生活就是噩梦!”
Jack Chen,初三毕业后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一所私立蓝带高中读书,两年后当选为多米尼克学生会会长(首位当选的中国学生),获得多米尼克高级荣誉和国家荣誉社区成员(相当于全国三好学生),即将进入哈佛大学预备夏令营。
同样的起步选择,两年后却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留学体验,到底发生了什么?
粉色:代表xiaolin     蓝色:代表Jack chen
纵观两人的留学生活我们不难发现,初次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环境的羞涩和敏感到xiaolin这里变成了恶性循环,她形容自己在美的生活为:每天我都是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里,然后上网跟我的中国同学朋友聊天,吃东西,然后长肉变胖。
而在Chen这里则是一个绝地反击节节攀升的过程。从一下飞机的茫然到用3-6个月克服各种不适拿到3.67+的GPA,之后又开始不断挑战更难的课程并加入剧团、象棋俱乐部磨炼自己的领导能力,难度越高越让他充满征服欲。
作为一个庞大的未成年留学团体,有这样两种极端反差的学生并不在少数,作为xiaolin,两年后回国其实未必不是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更有甚者被困在一个半死不活的境地,前无法在美国获得更好的发展,后无颜归国见亲友,真是是有苦说不出。

其实,所谓的文化差异不适应并不是根源所在,如果把留学分为三个阶段,只有解决了阶段性问题才能接着往下走。

前期:
勿因逃避往,否成逃兵归
两年后的差别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埋下伏笔了。出国对xiaolin来说更像是一场用来逃避国内应试教育的“救赎”,因为不想参加国内高考,不想忍受压力退而选择出国,这种“逃兵心态”最终成了她后来一蹶不振的导火索。用“逃”的心态做出的选择只能是被动选择,它只会逼得你一路逃一路退直到无处可去。

你可以因为不想接受国内教育而出国,但千万不要觉得国外的教育就不会有让你不爽的地方,你逃得了应试就逃不了团队协作课堂讨论;逃得了高考就逃不了一堆申请、个人陈述、社会实践。

一出国门就觉得天下尽收眼底,那才是真的是too young too naive!

中期:
一定会有痛苦期,短则三两月,长则半年以上
某种程度上说人生就是一段煎熬期一段适应期一段舒适期,如此循环往复的过来,国外的环境的确比国内会更难适应,但请拿出你的生存本能,不是指吃喝拉撒的本能,而是作为一个人行能目不斜视,言能掷地有声,四肢百骸眼脑口鼻都能有质量得运作,直到发现自己最舒适的状态。

在这种阶段你只能一点点调试、磨合,肯定每一点细小的进步,尝试每一种改变的手段,如果到最后你真的用尽了洪荒之力也熬不过来,那就趁早做决定,断舍离还是重头再来,怎样都比半死不活得赖着强,过早得开始这样的生活只会让你的心比身体老得更快。
后期:
留学也有套路,鸡汤有毒喝不喝看你
不要抱怨国内高考太功利,就像不要觉得外国教育没有套路!父母愿意把未成年的孩子送出国读书,多少还是比那些纯粹为了学术发展、就业而出国的成年人多了点理想主义的情怀,就像xiaolin的父母,就希望海外的精英教育能把女儿塑造成一个更优秀的人。如果说国内成绩是唯一标准,国外留学也就是把一个标准分散成德智体美劳多个标准而已,争取名校offer和成为更好的人这两个本来就不可能完全在一条线上。选择了国外的教育模式就得接受这种模式的套路,该参加活动就参加,该实践就实践,就跟刷题刷分一样,该务实的时候就别瞎整情怀。

有人说,经历过国外大学申请后觉得高考才是最公平的选拔方式,还是那句话:too young too naive!是你不懂套路哇~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