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一个衡量全球主要物种生存状况和受威胁情况的清单,将物种的濒危等级划分为7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和无危。其中极危、濒危和易危物种又被统称为受威胁物种。
在夏威夷正在举行的IUCN大会上,红色物种名录专家委员会宣布更新这份名录,名录的上一次评估要追溯到2008年。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自1963年开始编制,如今包括82954个种,是全球最大的受威胁物种名录。其中受威胁的种共23928种,占被评估的29%。
IUCN红色名录哺乳动物评估专家卡罗•罗迪尼尼说,考虑到大熊猫的野生种群在缓慢地恢复,IUCN决定将它在名录中“降级”。罗迪尼尼认为,保护的成功主要来自于对偷猎的打击和栖息地的恢复。但是有研究认为,气候变化将会使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林减少35%,这将可能它们的种群再次下降。另外,它们还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等威胁。
趋势向好,现状仍不乐观
万慧说,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栖息地的破碎化是大熊猫种群面临的最重要的威胁之一,可能成为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大熊猫保护的障碍。
国家林业局此前的声明则表示,如果降低大熊猫的保护等级,保护工作出现怠慢和松懈,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都将遭到不可逆的损失和破坏,已取得的保护成就会很快丧失,特别是部分局域小种群随时可能灭绝。因此,继续强调大熊猫的濒危性并不是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