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电影的海报署名风波,是一个强人必然的性格表达

2016年09月03日 腾讯娱乐




腾讯娱乐专稿(文/韩松落)


郭敬明发微博,对《爵迹》电影海报上的“郭敬明导演作品”被去掉表示不满:“这是对我署名权的侵害和对我本人极大的不尊重。”得到了乐视影业CEO张昭的积极回应,郭敬明随后删掉这条微博,发了条新微博,表示自己为这部电影付出了很多辛劳,曾在南京的酒店里住了两年,偶然回家,都会被爱犬当做陌生人。


鉴于乐视是这部电影的出品方,郭敬明之前和乐视有过深度合作,也是乐视的股东,这茶杯里的风波很容易被视为炒作,何况,署名权事件刚刚过去,郭敬明又积极亮相,讨论起演员片酬,更容易让人疑惑。但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正在这里,如果这是自发的事件,郭敬明的反应,符合他一贯的性格和形象,如果这是经过设计的,这种设计,说明了人们要求于他的,是一种什么形象:他是强人,可以尽情表达不满。


换个影人,遇到这种事情,会是什么反应呢?绝大多数都会私下协调,不会摆到桌面上,如果是分量不那么足的影人,多半也就随它去了。也有法律工作者琢磨过这件事,得出结论,署名权是“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只要电影里有郭敬明的署名,而双方又没有经过特别约定的话,海报上不出现署名,并不算违约。


但对郭敬明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某某导演作品”、“某某作品”的署名方式,强调的是当事人全面掌控的能力,以及TA作为一个综合体的重要性。泛阅读泛文学的时代,创作者不但要能写,还要深谙美术、影像、营销的规律,具备时尚感觉,洞悉社会心理,懂得塑造个人形象,要能文能武、三头六臂,才能应对新时代。创作不再是一个偶然事件,还得捆绑创作者在其它领域的努力,要结合你发的微博,你认识的人,你签售时穿的衣服,你旷日持久努力经营下的形象,一件作品是否受到欢迎,是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




郭敬明不是单纯的作家,也不是单纯的导演,他是一个综合体。这是他面对来自文字领域的指责,始终那么强硬的原因。当然,综合体还需要强烈的人格元素,要有强烈的性格,他的性格设定,就有强人,是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欲望和情绪的人。他的豪宅,他对奢侈品的热爱,是他对自己欲望的表达,他对自己利益的捍卫,是他的情绪表达。而整个社会,也默许了他的强人设定,甚至紧跟这种设定。在一个郭敬明担任导师的真人秀节目里,候选嘉宾是几个人高马大的男士,他们故意调侃郭敬明的身高,郭敬明愤然离场,几位猛男遭到猛烈指责。这个场景,强调的依然是他的强人特质。


让他成为偶像的正是这种特质吧。中国人活得压抑,难得声张自己,所以会发展出“弱德之美”这样一个概念,而郭敬明却时时处处敢于表达自己的欲望和情绪,这是他形象的核心部分,即便是对他的电影有最激烈批评的人们,恐怕也会隐隐期待他这种强人属性。慕强是弱小人类的统一性格。他为海报上的错漏表示不满,只会为他加分。


不过,强人有好多种,法斯宾德、杜鲁门卡波特,也是强人,他们常常跟自己挣扎较劲,有点反社会,有点cult特质,时起时伏,有时昂扬有时颓废,特别迷人。郭敬明本来是有可能成为这种强人的,但他选择了另外一条路,成了另外一种强人,成功、主流,跟各种资源良好对接。


既然是这种强人,人们就会按照这种强人的标准来要求他,过去强,未来就要更强,就像GDP一样,只能上不能下,只能昂扬不能颓废。过去,郭敬明是高调走作家属性的综合体路线,几部高票房电影下来,他不能再被当做“拍电影的作家”了,他作为电影人属性的比重越来越大,也得到更多注意。


我看过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系列,一部不落,看电影的当时,电影院里近乎满座,每到煽情部分,一片唏嘘声。他使用了对年轻人特别有效的煽动方法,那就是直奔抒情(叙事在小说阶段已经完成了,他默认所有观众是由读者转化而来的),整部电影,是抒情素材的不断强化、推进和同义反复。即便这样,看完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很感慨,可以说,他的目的达到了。




但《爵迹》作为一个奇幻故事,人们对它会有另外的期待和另外的要求,例如故事,例如特效。当然,古风奇幻世界里,更方便抒情,但这种抒情能否奏效,似乎很少成功的前例。而电影上映前,内地影市遇上了一个不那么给劲的暑期档,有人认为,这个暑期档是个拐点,而“宏观经济下滑,才是电影产业出现拐点的根本原因”,所以电影业更需要爆款,以便形成用户增量。


作为强人的郭敬明,凭借时势成功,这一次,也要再次跟时势较劲。


《娱乐观》往期阅读



王宝强和张纪中离婚事件里,你们操心的点全都跑偏了


王健林那"一个亿小目标",刺痛的是已经折叠了的世界


刘亦菲这种神仙姐姐,尴尬的恋情只是尴尬人设的一部分


腾讯网刊登此文仅为传达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赞同或支持其观点。


本文系腾讯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