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瑕:美国“天下”美中文化交流中心CEO,移民美国多年,专注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出版多部教育专著。力图用看得懂,做得到的真实教育故事,提醒家长慎重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
这几天,一个名字用一枚奥运金牌霸屏了社交媒体、门户网站,赢得潮水般的赞。
郎平,是一个历史的记忆,更是一个精神的符号。她带领中国女排在时隔12年后再次获得奥运会冠军。
一路走来,我们能清晰看到,当年那支打不死、冲不垮、压不倒“女排精神”又回来了。 今天女排的孩子们,二十岁左右的样子,正是郎平孩子的年龄。在这样的两代人之间,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真正价值让是精神传递。
作为父母,当我们在思考孩子的高考成绩,留学计划,未来规划的时候,在为女排,为郎平骄傲而流泪的时刻,面对郎平曾经的过往,我们又该对孩子们传递些什么?
没有钱的留学生郎平VS富裕时代的留学生们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郎平留学的那个时代,没有手机,没有微信,确有满满的励志故事。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击败美国队获得冠军。“五连冠”的功臣们,有不少后来做了体育系统的官员。只有郎平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继续坚持从事自己喜欢的排球事业。1985年郎平退役,本有机会担任北京体委副主任,郎平却选择出走美国留学做穷学生。
和所有当时出国留学的人们一样,她不再知名,拿的又是公派自费的签证——不能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洛杉矶的华人朋友接济生活。由于不想在别人的庇护之下生活,郎平移居到新墨西哥州,在大学边攻读体育管理硕士、边做排球队做助教赚取学费。那段苦日子持续了8年。
她在《激情岁月》自传里记载道:“移居新墨西哥州后,我在大学排球队做助教。学校给我的待遇是,可以免费读书。但说是做助教,其实就是在哄着一些水平很差的队员。一开始,我心里很难接受:我是世界冠军队队员,跑到这儿来哄一群几乎不会打球的大学生,位置整个是颠倒。但我不得不说服自己:不想颠倒,回中国去,你来美国,就是找“颠倒”来的。
那时的我特别穷,白天读书时的那顿午饭,我不舍得去学校食堂或麦当劳吃,就自己做三明治带饭,去超市买点沙拉酱、洋白菜、西红柿、火腿,再买两片面包一夹,这样,花五六美元一顿快餐的钱,我可以吃一个星期。但吃到后来,见到三明治就想吐。”
那是一段没有荣誉,没有掌声,更没有钱的生活,但郎平却认为,在那里她人生中非常宝贵的一段日子。如果说在比赛场上我们看到了的是“女排精神”,那么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真正的“郎平精神”。
在那个时代,象郎平这样留学者的奋斗和生活并不惊奇。缺少钱,基本是所有人的常态。现在中国富了,中国的留学生也富了。当父母们把大把大把的钱用于孩子的留学生活的时候,我们却发现,我们孩子的留学生活出问题了。
今年5月,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称,在有将近3000名中国留学生就读的美国爱荷华大学,曝出重大学术欺诈事件。多达百名中国留学生被校方发现有作弊行为,如试图以找人代课、代考的方式通过一些网上的课程,严重违反爱荷华大学“学术诚信”规章,涉案留学生因此收到校方警告信,甚至已有学生被开除。
又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华盛顿大学招生官表示,在申请美国高校的中国学生中,有多达十分之一的申请可能包括假论文和虚假高中成绩单等虚假材料。有16所大学近千名中国学生曾使用过My master论文代写公司代写学术论文或代考在线测试。
当今的一些留学生,花着父母给予的费用而在美国混搭着,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有些孩子因为种种原因被学校辞退,有些孩子即便是毕业了回国很多单位也不愿意要。
更有甚者,甚至发生了轰动中美两国的中国留学生绑架案。拳打脚踢、扒光衣服拍照、用烟火烫伤身体,用打火机点燃头发、强迫那两个女孩趴在地上吃沙子等行为令人发指。
留学和留学生不再有以前的光环。有的甚至造成了回国没人用,在国外也没有人用的残局。是留学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其实,当父母把辛辛苦苦积攒的钱,把目标只是定义在让孩子读一个大学,一个国外名牌的时候,或许就种下了这样的结果。
选择需要价值支撑。这个价值不在读书本身,而是心中的那个梦想和追求。郎平没有选择当官,而是继续从事排球事业,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无论孩子做什么,都要有高于留学本身的追求。
有人这样评价郎平,正是对自己命运的清醒认知,才让她选择了始终与排球为伴的道路。她一直是一个单纯的人,为排球而活的人。
开放的视野VS留学只是换个地方学习
一段时期以来,面对留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人提出留学只是换个地方学习而已的观点。这对于父母以平常心对待留学,在一定程度消解大家的焦虑,具有一定的正面效应。
但是,留学绝不仅仅是换一个地方学习。不同的文化交流碰撞,让孩子在留学中拥有更为宽广的视野,从而实现知识和精神的双重成长,应该是留学应有的题中之义。
有人说,郎平是“举国体制”培养的花朵,但是最终却挣脱了举国体制下运动员的宿命,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我说,正是出国留学这条道路让郎平成为了现在的郎平,世界的郎平。
郎平在她的自传里写到:“搞体育,好像天天就在考虑“成败”这两个字。一听到这样的问候,我脑子就晕了,特别是刚从美国回来的时候,也许是接受了一些美国文化的影响,我对成败胜负,心里没有太大压力,因为,美国人的观念是,只要你尽全力、做最好的尝试就行,然后,或成或败,该是什么是什么,因为,成败的因素很多,有如何看待的问题,还有如何驾驭的问题。
但在中国,我们已经习惯了一种概念、一种追求:必须得胜、必须拿冠军、必须战无不胜—我强加给自己的也只有这一种选择—那时候,我的生活中只有排球,球弄不好,生活就没有光彩,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精神压力特别大,一输球,脑海里就冒出一个很严重的问号:怎么向全国人民交代?!
到美国以后,我和劳尔也经常谈论在两个国家打球我们各自不同的体验,我也问劳尔她在美国队打球的时候压力大不大?劳尔说,世界冠军只有一个,但生活不只是排球,排球是我们喜欢的事业,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乐趣,不应该只感到精神负担和压力。
劳尔还说,人的能力有大小,他扛40斤,你只能扛30斤,30斤对于你是极限,你扛足了,你就是成功者。其实,输赢算不了什么,打世界大赛,毕竟不是打世界大战,我们打的不是利益,我们打的是一种人类的精神。”
或许这不是知识,但他一定是文化。或许这不是留学的目的,但他一定是留学的结果。无论怎样,排球文化一定会在世界性的交流碰撞中达到新的高度。无论怎样,面对全球村的现实,我们的视野和认识将会越来开放和包容。无论怎样,我们将孩子送出去,就是让他们在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的洗礼中,变的更加开放和自信,我们需要他们成为全球化的国际人才,而不仅仅是换个地方。
当28岁的何江,首位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的大陆学生,在前不久引人瞩目的演讲中,强调了“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的责任感”,表示哈佛教会自己“勇于立志改变世界”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份领先和自信。这才是留学的价值!
铁榔头的胜利VS郎平的挫折
这是郎平《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词:
“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虽为世界冠军,郎平的人生却起起伏伏、充满坎坷。退役后的她在郴州做教练被当地官员做枪手向国家申请项目款项而冤了一把;到了美国留学因为没有经济来源,不得不借助朋友的赞助和到大学打工做排球助教;去意大利打职业比赛,被人讥讽为“为钱打球”。结婚没几年,因为一些原因离婚独自带着幼儿在美国艰苦生活;在美国国家队执教北京参加奥运会巧遇和中国队对垒,打败中国队后大量媒体一片叛徒、卖国贼的叫骂声。
这一切她都扛了下来,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的梦想,用不同的成绩证明着自己。当年,她读研究生的托福考了560分,比现如今的很多人考的还高。她带领的意大利队进驻奥运会就目前而言也是最好的成绩,让美国国家队获得了奥运银牌的好成绩。这次,她更是让中国排球队在12年后走进了金牌奥运。
挫折和胜利交替而至,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在国外,长期忍受的贫穷、孤独和痛苦,这些都是我们所不知道的,而这些都是优秀必须付出的代价。
无论是父母还是准备去异国他乡求学的孩子必须明白,世界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必要的挫折必须经历。那种出国“镀层金”,回来就能一飞冲天,和那些渴望着拿个国外的文聘来混世界的想法不仅害了自己,也肯定会让孩子的留学生活无趣无望。
奥运结束,有段子手写了这样几句:输了一场的美国是铜牌;输了两场的塞尔维亚是银牌;输了三场的中国是冠军。输不可怕,关键是要贏该赢的。
有人曾经问,女排精神是什么?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现在,越来越多中国家庭放弃国内教育,将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中学或本科。但是,除了金钱以外,你和孩子做好必要的精神准备了吗?
郎平的留学选择,给了她职业的升华和自由,给了她站在世界排球舞台的高度。
妈妈圈周末“微信群课堂
讲座主题:这样准备,你家娃新SAT也能考1500!
讲座时间:8月26日(星期五)晚8点
主讲人: 高娃,娃与娃教育创始人
参与方法:加妈妈圈助手(个人微信号:mamaquanzhushou)为好友,注明孩子年级、所在城市、助手将您拉到相关讲座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