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ictor刘磊
2015年的“3·30”、“9·30”新政恐怕很多投资者都已经淡忘,毕竟两次调控仅仅是止住了70个大中城市房价12个月连跌;如今随着地价、房价的疯涨,限购限贷的猜测也开始在坊间流传。可以关注政策,但不能迷信政策;未来投资房产的收益在于市场真实需求增加,和真实交易量的增长,特别是不能超过居民的可负担能力。
笔者结合之前楼市的走势可以判断:短期内全面限购限贷出现可能性很小,毕竟“去库存”是一个战略方向;即便高层提及“防泡沫”,但在与“去库存”的博弈中,也不会一下子就出现极端的政策变化。或许有人会说,7月贷款没有流入实体经济,再不限制恐怕泡沫会更大;但是反过来想,就算限贷了,那么贷款一定就会流入实体经济吗?资本有趋利的属性,它们总是流入有收益的地方,并不是说只会流向楼市,别忘了之前房地产投资增速连跌22个月,也表明实际上资本是有趋利避害的特性。因此实体经济的颓势并非限购的理由。此外,楼市分化、三四线城市库存高企也降低了不会出现全面限购的可能性。
“中国楼市是政策市”的说法有失偏颇
之所以人们对于限购限贷的风声如此敏感,笔者认为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购房者和投资者资金不足,如果限贷,那么基本上就切断了其资金来源;且目前租金回报率低于房贷利率的情况下,买到的房子并非财富,而是“负债”型资产。另一方面,资金充足的投资者关心政策变化,源自他们心里认为中国楼市是政策主导的。而实际情况是:在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成为历史、住房全面商品化之后,无论是限贷限购还是鼓励购房,效果不是同向的,反而是“越调控房价越涨,越“救”市楼市越跌”,曾经的85次抑制楼市泡沫的条例依然没有阻挡房价持续走高的事实就是例证。
政策背后,居民的购买力才是关键
笔者做出这样的判断,既是历史经验,也符合投资心理预期;在房价涨的“高潮迭起”时踩刹车,“车”是无法立刻停下来的。政策对于楼市,并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投资者应该做的是剥离出这些杂音干扰,找到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和核心驱动力。众所周知,中国的房价和广义货币M2的增发速度保持着一直,且投资者也正是因为对货币增发带来的币值稀释的恐惧,才看中了房产这种目前还算安全保值的资产形式。近期,多个省份公布了企业工资指导线,基准线都不到10%,完全不及去年的水平;由于工资收入是大部分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可以说未来一段时间居民收入的增速肯定是放缓了,不及上半年M2的增速11.8%。中国房价的高预期,来自于刚需购房者;他们关心的是收入能否负担得起按揭。如果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则楼市中刚需购房者的观望情绪会增强,需求减弱,房价上涨的时间也就不长了。
综上,房价最终联系的是实体经济,而非政策调控;投资者的收益预期也并非被政策决定,而是受国民的持续购买力释放和对贷款的偿付能力所影响;投资者应该借助此次房价上涨的契机,处理掉前两年卖不掉的“死资产”,同时盯紧二手房交易市场的交易量变化,在房价上涨和居民购买力的临界点来临之前做资产买卖的优化组合,在获取现金套现的同时,也避免了未来房价上涨却可能购买力降低的结局。
中国外国专家局专家资质,国际注册高级理财规划师;《投资与理财》、《楼市》、《私享》、《重庆青年报》等媒体特约房地产投资专栏作者、作家;著有畅销书《决胜海外房地产》、《澳洲房地产投资全攻略》;私人银行家认证课程CPB、ICIE房产投资讲师;个人微信帐号:"Victorliulei";新浪微博:Victor刘磊
海外置业大讲堂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