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尼克松访华 90后中国女酿酒师情迷加州纳帕

2016年09月02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4岁的时候,你对长大后的幻想是什么?

是可以穿上合脚的高跟鞋、正大光明地抹口红?

还是开上心爱的跑车、像大人一样痛快喝酒?


今天故事里的主人公4岁时对于长大后的幻想,就是可以坐上家中的饭桌,加入大人们的饭后聊天。小时候的张欣悦认为家中的饭桌有巨大的魔力,那魔力不是来自于桌上放着的美食,而是饭后家人围坐的聊天话题——葡萄酒。

为什么张欣悦的家人常常会在饭后聊起葡萄酒呢?这恐怕还得从新中国酿造的第一瓶干红葡萄酒说起。新中国的第一瓶干红葡萄酒于1983年诞生于河北昌黎,说起来,这瓶葡萄酒的酿造还要归因于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
周恩来总理宴请访华的尼克松
葡萄酒攻关小组资料图

在尼克松访华后,周恩来总理产生了酿造中国自己的葡萄酒的想法,于是中国轻工业部在1979年组建了葡萄酒攻关小组,并任命一位年轻人为组长,让他带队远赴法国学习葡萄酒酿造技术,而后他们在国内引进苗木、开山拓园、发酵试验,用四年的时间酿造出了新中国的第一瓶干红。

那名带队的年轻人名叫严升杰(上图右1)他是张欣悦的外公。
张欣悦家庭照片
上图为外公工作照片/下图为张与外公品酒

张欣悦的外公是新中国第一代葡萄酒酿造师,外婆是葡萄酒厂化验员,妈妈是中国国家一级酿酒师,舅舅则是一位葡萄酒经销商。在她小时候,这些大人们在饭桌上聊得最多的就是葡萄酒。对于幼年的张欣悦来说,能加入这个由葡萄酒家族的饭后聊天,便是最大的梦想。

如今,26岁的她成了加州纳帕谷的一位女酿酒师,不仅早就具备了与外公和妈妈讨论葡萄酒的资格,还拥有了自己的葡萄酒品牌。这个品牌的诞生,就是源自于她家的饭桌。

生于葡萄酒世家的张欣悦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职业路。张欣悦本科在中国江南大学攻读生物工程发酵专业,2011年,大四的她因为成绩优异来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交流,学习葡萄酒酿造,这两所高校分别是中美两国葡萄酒酿造方面的名校。从戴维斯毕业后,张欣悦去法国和意大利短暂学习交流,最终选择留在加州纳帕,在Calla Lily酒厂任酿酒师。

在全球顶级葡萄酒产区中,纳帕被认为是“新世界”(相对于“旧世界”的法国、意大利等产区)的代表。在张欣悦看来,纳帕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更因其靠近全球科技最前沿——硅谷,具有其它葡萄酒产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张欣悦的这个选择与她的性格和年龄高度契合。
加州纳帕盛产葡萄酒

张欣悦生于1990年,勉强沾上90后的边儿,除了谈起葡萄酒时雀跃的兴奋劲儿外,她到是更像个80后,有略超出年纪的成熟,这份成熟或许多少源自于酿酒师的职业身份。不同于大家想象中穿着精致的衣服优雅品酒的形象,真正的酿酒师其实是个苦差事,用张欣悦的话来说,差不多就像个农民。

在学校时,酿酒专业是个很枯燥的专业,学生要学习生物、地理、化学等理科科目,出了学校进入酒厂后,酿酒师也要奋斗在生产第一线——摘葡萄这种算轻松的,对于张欣悦来说,搬个20米的捣酒管来说也不是难事。
张欣悦工作照

正因为深知酿酒师这份职业的苦,在上大学时张欣悦的妈妈曾经反对过她的选择,但在张欣悦看起来,酿酒的一切都是甜的。虽然因为辛苦被晒出了一身小麦色的皮肤,但说起酿酒,张欣悦总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开心,激动之心跃于言表。

这份激动尤其体现在她说起中国人对葡萄酒的感情上。“你说中国人真不懂葡萄酒吗?”“中国没有自己的葡萄酒和酿酒师吗?”在采访中,张欣悦问起一连串的问题,然后又自问自答式地全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张欣悦在家中接受美国中文网访问

中国人与葡萄酒的渊源确实不浅。早在《史记》中就有对于葡萄酿酒的记载,在现今网络时代“喝杯82年的拉菲压压惊”也是流行用语,但张欣悦认为,现代的中国人对于葡萄酒缺乏了解,把它捧得太高,“其实,葡萄酒就是一种饮品,你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不是说贵的或者罗伯特·帕克(Robert M. Parker, Jr.,著名葡萄酒评论家)打分高的酒你就一定要喜欢”。

不过,中国人有时不爱喝葡萄酒有一定的理由,那就是葡萄酒中酸涩味太不讨中国人喜欢。西方人烹饪时多用软腻油脂,可以中和这种味道,但东方饮食却较难平衡酸涩。于是,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张欣悦在自己的葡萄酒酿造过程控制了酸涩味道的来源——单宁的比例,使其更符合中国味蕾的喜好。
张欣悦承包的葡萄园

去年夏天,张欣悦的外公来美国探望她,一日饭后品酒间,由张欣悦用自己工作所在酒庄的葡萄和设备酿造的葡萄酒被深知中国消费者喜好的外公大为赞赏,这极大地鼓舞了张欣悦。于是,她从公司承包了5英亩的葡萄酒开始酿造自己的葡萄酒,今年夏天,第一批Rose顺利出产。

张欣悦为自己的葡萄酒品牌取名70年挚爱,这一方面是因为对她影响极大外公恰逢古稀之年,另一方面是为了致敬中国70年代开始的干红酿造史。酒好不好喝味蕾最清楚,情真不真切尽在言谈中。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