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一向号称平等的美国,近年来接连遭到亚裔学生、家长,或美国亚裔教育联盟的申诉,都是有关不给华裔学生公平上名校的机会。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亚裔教育联盟(AACE)主席赵宇空的儿子赵睿达,成为最新一起“抗议常春藤名校录取不公”的主角。
情况是这样的:赵睿达在他所就读的高中,是全校 “唯二”获得国家优秀奖学金(National Merit Scholarship)的学生,同时他在学生组织里也很活跃, GPA (Grade Point Average,平均成绩点数)高达5.3(加权后成绩,即加了与申报专业相关的高中科目成绩或评估,因为最高点数是4分),但他不仅申请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藤校落空,就连全美排名前20的大学也没有录取他。
一位名叫解滨的美国亚裔教育联盟理事对此感到非常震惊。
他说,赵睿达不是那种“书呆子”,他在各方面表现杰出,更多次代表就读高中,参与世界性学术竞赛,也活跃于义工组织,这明摆着赵睿达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顺便插播一下,美国名校不喜欢学生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的那种书呆子。他们在招生时,最喜欢的是除了学习成绩过硬以外,还要在其他方面有天赋特长,最好还具有领导力(社团发起人、领袖),富有爱心(坚持参加慈善公益活动)的精英苗子。
有报告显示,在哈佛大学2015年录取的新生中,78%的学生有慈善活动经历,66%有体育方面特长,做过学生会干部的占41%,音乐特长的占37%,科学竞赛拿奖的占34%,有戏剧表演特长的占21%。
这和我国一律以成绩论英雄的高考做法有很大差异。
言归正传,据报道,赵睿达在高中的科学奥林匹克、辩论队以及科学知识竞赛等学生组织中,分别担任主席或队长等职务,他也热衷参与义工活动。
显然赵睿达不属于书呆子一类。
据解滨说,在该高中今年毕业的700名学生中,反而其他非亚裔学生成绩与课外活动都没有赵睿达出色,却顺利获得前20大名校录取。
于是,美国华裔教育联盟就此向美国教育部民权办公室递交正式信函,强烈要求该办公室,对8月10日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赵睿达所提交的维权申诉,进行客观公正的调查。
事实上,赵睿达并不是第一个被美国名校拒之门外的华裔优等生。
2014年,旧金山湾区华裔少年王孜立,向联邦教育部人权办公室投诉耶鲁、斯坦福和普林斯顿等名校,在录取华裔学生时表现出种族歧视。
据报道,王孜立有丰富的社会活动经历,也有着近乎完美的课业成绩:学业评估测验2230分、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满分。然而申请大学时,他被耶鲁、普林斯顿和斯坦福拒之门外,哈佛也只把他放在待定名单上。
还好,最终,在申诉之后,普林斯顿大学经重新审核王孜立的材料后录取了他。
事实上,诸如此类的常春藤“一校难求”的案例在美国华裔乃至整个亚裔学生中早已见怪不怪。有的只是没有提出申诉而选择了沉默。
据报道,2014年11月,一个非营利组织“大学生公平录取”(SFFA)向马萨诸塞州的联邦巡回法庭提起诉讼,指控哈佛大学的录取政策,存在对亚裔的“种族歧视”。
2015年5月,包括华裔在内的64个亚裔团体组成的联盟向美国教育部提出申诉,寻求联邦政府调查哈佛大学入学审核,并要求哈佛立即停止陋规、种族偏见或其他歧视手法。
2016年5月,该联盟再次对三所美国常春藤名校提起诉讼,要求审理耶鲁大学、布朗大学以及达特茅斯学院在招生过程中存在的歧视亚裔申请情况。
回望历史,华裔遭遇的“入学难”,与美国历史上犹太裔受到的待遇如出一辙。
据了解,20世纪20年代,许多常春藤名校曾通过“性格”、“活力”、“勇敢”及“领导力”等模糊的资格标准,来限制高分犹太学生录取人数,直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才取消。
在此背景下,美国亚裔教育联盟副主席欧阳了寒指出,优秀亚裔学生申学屡屡被拒,反映了美国对亚裔考生存在着十分普遍和系统性的不公平。
那么,这种不公平的根源又在哪里呢?
《纽约时报》认为,这种不公源自美国名校招录中的“族裔配额”这一真实存在的“潜规则”,即把招生录取的名额按比例政策性地分配给不同族裔。
据美国学者罗恩·温茨统计,从1990年到2011年,亚裔18至21岁的学生人数增长了一倍,并且高质量的亚裔申请者人数持续上升。但自21世纪以来,8所常春藤名校对亚裔学生的录取率一直保持在16%左右,人为形成了“天花板”。
然而,这种高校招录中的“族裔配额”在美国法律中是被默许的。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平权法案,美国为保护少数族裔机会均等和族裔平衡,将教育资源的天平向少数族裔倾斜。
然而,时至如今,这一平权法案却成了华裔学生追求教育平等的阻碍。
美国多少年不变的大学录取少数族裔配额制,如今,在华裔学生人数猛增,优秀学生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客观上制造了瓶颈。
那么英国的名校在录取亚裔或者少数族裔的情况又如何呢?
小海狸一搜索,笑了。
早在2009年,BBC就有过报道,世界一流大学牛津和剑桥经过多年努力,不断扩大不同族裔背景的学生人数,可惜的是,不少少数族裔学生对这两所大学常常是望而却步。
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席韦斯•斯特雷廷(Wes Streeting)说:“不少人都不敢申请牛津剑桥,象牙塔和传统白人大学的形象根深蒂固,但你一旦进入剑桥,你会发现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英国名校也曾爆出过歧视丑闻,不过和美国的完全不同。
杜伦大学研究发现,少数族裔及公立学校学生,需要在高考(A-level)中取得更高的成绩,才有机会获得罗素大学集团的名校录取。
不过罗素集团就出来澄清了:少数族裔学生多申请医科、经济等高竞争的的学科,不少公立学校的学生在高中期间,也没有修读相关的学科,所以就很难录取。
而且,英国名校也不愿意要书呆子,不是唯成绩论,同样要求有社会责任感,参与社会实践多的学生才更容易被录取。
相反,据英国媒体报道,根据2014年的数据显示,英国公立学校各族裔学生中,华裔学生申请上大学的比例最高,南亚裔学生其次,非洲裔黑人学生比例增幅最大,而白人学生比例最低。
负责大学和学院招生事务的机构Ucas的统计显示,华裔学生中61%申请上大学,南亚裔45%,非洲裔黑人39%,白人31%。
事实上,英国也和美国一样,曾对高校制定了法律,硬性规定一个大学里黑人以及其他少数族裔至少要达到一定比例,成绩不够的,甚至要降分录取,如果一个大学少数族裔的比例低于法律的规定,那么政府可以对这个大学罚款,甚至起诉它歧视(discrimination)。
卡梅伦就曾对2014年牛津大学只录取了27名非洲裔学生而感到吃惊,并要求英国顶尖大学都公示录取少数族裔的比例,但牛津大学称,2015年有367名少数民族学生被牛津大学录取,录取人数在5年内上升了15%。
并且表示,这个不怪牛津大学,是“社会不平等在学生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想要有效地消除不平等的真正根源,还需要靠学校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即加强少数族裔群体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英国罗素大学集团主席Wendy Piatt也认为,对于少数族裔学生的入学人数少这一问题,是因为来自弱势地区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和指导。
但小海狸认为,不管将来英国的这一比例规定会不会成为亚裔或少数族裔上名校的瓶颈,但无论如何,至少首相很关心少数族裔被名校录取的情况,而且牛津大学也在主动地随少数族裔学生人数的增多而提高这录取比例。
看来,就名校录取而言,英国比美国还是灵活得多,人性化得多。
但,不管政策怎样改变,个人努力永远是最重要的!
文/Jason 编辑/爱美丽
文章参考世界日报, BBC, AACE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