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中国孩子,为什么总要被美国人戳脊梁骨?

2017年04月21日 创业美国



先想给大家讲一个朋友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虽然相貌斯文看着循规蹈矩,实则却是个才华横溢的文艺青年。妈妈是老师,父亲是大夫,难免会有些传统知识分子的观念。上大学的时候想学电影,却被父母死活拦下了,说是在文艺圈靠背景靠人脉,生在平民家不好混也不吃香。高考那年他因缘际会地去了一个二线城市读了一个二本专业,没想到毕业之后兜兜转转还是去了北京,在一家知名杂志做编辑,倒也混得风生水起。


在事业的最起劲的时候,他决定休息。他的辞职信曾在网络疯传,就因为那理直气壮的“环游中国”四个字。


从北京出发,他带了两万块钱和一个背包踏上了旅行。一年里他走遍大城小镇,横跨东北西藏,又从内蒙辗转海南,风餐露宿四海为家。在别人看来,他做了每个人都想过,却没勇气实现的酷事儿


一年后他回到老家,决定留守陪伴日益年迈的父母,自己创业开起了淘宝店,专门售卖他在旅行中念念不忘的各地食材副食。没有预算多雇劳力,便张罗着退休的父母一起整理货物送发快递。


听他说,他爸妈这一年过的高兴极了。


当然,如果他创业的故事成功了,也可能会出现在不少公众号里,配上类似《抛弃百万年薪工作,他辞职环游全国,只为开一个副食店》这样的标题。


可后来因为淘宝规范熟食贩卖,他含辛茹苦干起来的小店只能歇业。几经犹豫,他决定继续读书进修,闭关了半年,如愿拿到了加拿大名校的offer。


他又给我说,买完机票那一刻心里突然很不是滋味。自己就这么突然出国了,很对不起爸妈。


故事的本身其实没什么大起大落,但却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对抗“命运”的案例。在他折腾着过完的这几年里,看似洒脱,实则充斥着身不由己。


在我们的文化体系里,“顺从”的概念体现在忠孝礼义各个方面,成长过程中,大大小小的对抗“顺从”的琐事被扣上了“叛逆”的帽子。而回到根本,在中国小到日常习惯,大到人生规划,都离不开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夹杂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利害关系,远非几字几句可以一言概之,哪怕我们已经步入了社会齐声呼吁解放天性的年代,养儿防老这样的思维方式仍然根深蒂固。



在这方面,西方放养式教育的种种案例,也无数次被媒体对比曝光,一时间,“错误的教育方式”被视为中国孩子过度依赖且缺乏创造力的罪魁祸首,更屡屡让在海外生活的中国学生被人猛戳脊梁骨。


而作为中国孩子,要承担的偏见也远不止这些,上一代的成功者用胆魄和智慧为下一代打造出了远近闻名的标签,叫做“有钱人家的孩子”,更有一句四两拨千斤的表达,叫做“他不过就是个有钱人家的小孩。”


我爸是XX,我有钱,成为了某些定义详细的符号


在网络搜索“王健林儿子”,排在前面的标题是“王健林谈儿子,给他5亿先干5年上20次当”,而搜索“巴菲特儿子”,最先映入眼帘的标题则是“他是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却还在贷款买房还房贷”。新闻报道中,王思聪挥金如土买车如买菜,而巴菲特对儿子则吝啬不已。


一个子承父业,一个自食其力。在媒体的争相簇拥之下,我们巧借种种案例,进一步包装出了截然不同的教育文化引导之下的两种可能性


用这两个人去举例,同时也因为知乎上一个很有争议性的提问。为什么同样是首富的儿子,霍华德巴菲特去贫困国家支援农业,王思聪却整天在网上装B现在,这个提问已经因为包含主观个人判断而被禁答,但感兴趣的人也可以去搜索看看。毕竟它折射出来的,除了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不同,还有很多难以剔除的以点带面,先入为主的判断。


诸如此类中西方的差异数不胜数,然而中国人的教育方式就真的大错特错了吗?西式的教育体制又存在哪些问题?抛开孰是孰非,未来的社会其实已经接手给这一代的年轻同学了。


本期推送,是三橙视频的全新栏目“橙人话题”


第一期的话题,刚好也围绕了中西方两种教育方式下催生的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年轻人要不要买房?”

“结婚前需要先买房吗?”

“买房要不要靠父母?”


我们采访了居住在纽约的各国年轻人

搜集了各种有趣的观点。

 具体视频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历史内容回顾

📺  一场震惊全球的死亡直播

> 📺  美联航价值蒸发9亿又回升?外国人的机场靠什么赚钱?

📺  创业故事:盘点当下硅谷最火的四家初创公司




 


带你遇见未来的第一视频账户


微信:chuangyemeiguo

微博:创业美国

知乎:陈一佳


《创业美国》节目视频

优酷搜索:创业美国


短视频

微博:三橙视频

微信:三橙视频

腾讯:一佳创美

今日头条:三橙

秒拍:三橙视频


《创业美国》节目音频

凤凰、蜻蜓、喜马拉雅、多听


合作联系

[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